为什么钱总是不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于1966年的郭家学年届40岁,困在了不惑之年的2006年。
对于众多民营企业家而言,2006年都不平静,尤其是临近岁末,各种负面消息传来。先有严介和名下企业还不起区区数百万元欠款,而后孙宏斌被迫出让顺驰控股权,接着一年前落马的顾雏军出庭受审,还有黄光裕被曝早年间曾违规获取银行贷款。
他们风格各异,从事不同的产业,但问题的核心则都一样——缺钱。严介和因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受困于应收账款,孙宏斌的产品制造能力不足无法支撑资金链,顾雏军与郭家学同样挪用资金用以收购,黄光裕在传闻中则违规贷款以发展项目。
一位与郭家学私交甚好的著名学者认为,郭家学并非败在了整合上,就是因为没钱,他由此对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发了一番感慨。但不容否认的是,郭家学就像顾雏军一样,犯了常识性错误,错把上市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家当则随便挪来挪去。
抛开郭家学的错误再去看这位学者的话,他无疑点中了民企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像东盛集团这般依靠并购发展的企业,更是需要健全的资本市场及融资体系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早前德隆也是因为融资不畅而自建起有特色的灰色乃至黑色融资渠道,最终爆发了全面危机。
近期在厦门举行的中国非公经济论坛上,公布了“2006千户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超过五成的民企认为目前资金情况“紧张”,近六成认为从银行贷款“较难”或“很难”。报告还指出,融资难是长期困扰民企发展的问题,尚未得到缓解。
由此可见,民企融资难仍是普遍现象,除了依靠自身积累外,只能依赖单一的银行贷款渠道;而尤其是对于中小民企来说,在银行贷款也不能获得的情况下,为了企业发展,只能求助于“高利贷”等高成本融资方式,加大了经营风险。
像东盛集团这类较大的民企,由于看到了行业中客观存在的整合可能,不愿轻易放弃借此做大的机会,尽管自身资本实力不足,仍想方设法去抓住。由于融资手段及支付方式单一,并购活动基本全是现金交易,这使得财务状况迅速趋紧。整合成为一种赌博:成了,则可化解所有问题;一旦卡壳,危机瞬间爆发。
尽管仍然存在,但民企融资难的问题也在逐步改善之中。比如已在股改后恢复融资的中小企业板,新近IPO的大多数为民企;全流通后也有望在上市公司再融资时更加便捷,真正起到支撑企业发展的作用;已有银行开始真正针对中小企业退出融资产品;而全国工商联目前也在积极和银行合作,解决民企融资难题,其已先后和农行及国开行签署了合作协议。
而对民企自身来说,持有开放的心态也至关重要。除公开上市外,民企还可以适当开放资本结构,引入有实力的战略合作者,既能给予资金支持,又能在产业发展上帮助或指导。否则一旦出现经营困境,要么是以破产终局,要么就如孙宏斌般忍痛“贱卖”控股权。
郭家学曾在2005年未有过如此反思:思考一下,最近这五年来是企业做大的大跃进,各方面都在推波助澜把企业做大。有多大的能力干多大的事,我认为是这一轮宏观调控给企业家提出的新课题,一定要量力而行,稳健发展,企业作为长远发展才会有希望。
他还称,宏观调控这次倒下去的这批企业家非常可敬,他们倒下去非常悲壮,为后来人,为后来成长起来企业界人士也是树了一座丰碑,教会后来者怎样发展企业,怎么样让自己这个企业成为百年企业,怎么样让这个企业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让这个组织生存五十年到一百年。
当时说这番话时,郭家学或许还认为自己能化解东盛集团的暂时困难,但没曾想,不到一年之后,他就面临着类似的严重考验。郭家学能否渡过这次危机还很难断言,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绝不会是最后一个“缺钱”的民营企业家,有无数人在等着看他的结局,同时想着自身的难题。
郭家学小史
1966年生于陕西旬阳;
1985年毕业于陕西省安康师范学校,并留校工作了两年;
1987年从贸易做起,开始创业;
1996年通过并购进入医药行业,此后进行了几十次收购;
2006年末因巨额资金占用及违规担保成为话题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