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
摘要:中国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中独树一帜,风格鲜明。它以木构为骨、砖石为体、结瓦为盖、油饰彩绘为衣,经历代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巧妙施工,潜心装饰,付诸心血和智慧建造而成,体现出东方古典建筑独有的艺术魅力和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力学性能;特点
中国古建筑以结构性能优越、形式优美而著称,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对古建筑的保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古代建筑的研究一直未曾停止,结构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分支。本文总结了近些年来我国在古建筑木结构方面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特点
1.中国古代木构架。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作为房屋的屋架;承担屋盖的重量。墙壁是维护结构。木结构的主要形式有三种。①梁柱式:在房屋前后沿柱子架上横向的大梁,大梁上又重叠几道依次缩短的小梁,小梁下架瓜柱或驼峰,将小梁顶至一定的高度,形成三角形的屋架。在相邻的屋架之间架上檩,檩上架椽,形成屋面下凹的两坡屋顶骨架。②穿斗式:将每间进深方向上的各柱随屋顶坡度升高,直接承檩,与另用一组称为“穿”的木枋联系,构成两坡屋顶的骨架。其他的构件与柱梁式相同。③密梁平顶式:用纵向柱列承檩,檩间架水平的椽,构成平屋顶。
2.礼制制度贯穿于建筑当中。中国古建筑不止对于形式美的追求,而是更多地表达某种思想情感,伦理观念。自西周以来,在造房建筑时做出的礼制的约束很好地揭示了这一点。在单体建筑或大型建筑,乃至城市规划中,都贯穿中轴线,主要建筑都安排在中轴线上,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前为大朝即办公之处,后为居住要地,这样一来,对各个建筑产生了一套规定,时间久了,就成为后人必然遵守的一种礼制。
3.以大建筑群组出现,各单体房屋之间存在有机联系。中国古建筑多数以大建筑群组的形式出现,各单体房屋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
4.向横平方向发展。中国建筑均以单层平房为基本点,楼房数量比较少,平房互相连接,布局多为横平方向发展,不重高层建筑。至佛教传入后,出现了楼阁佛塔,多层建筑才得以盛行。
5.重要建筑使用的斗拱。木结构的精髓在斗拱。它主要用来承托屋架大梁的支座,也可以用来承托多层结构的“平坐”。斗拱是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特有的造型语言,它不仅支撑着梁枋和屋顶,也传达出优美的节奏。力量由最下面的斗拱逐层向上传递,布满檐下,形成特殊美感,与古希腊的柱式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西周时期在较大的木构架建筑中,在柱头梁或檩处垫上木块,檐柱柱身向外挑出悬臂梁,梁端用木块或木枋垫高,以承担挑出较大的屋檐传来的荷载。这种垫块、木枋和悬臂梁经过艺术加工,即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特殊的部分“斗”和“拱”的雏形。唐宋时期斗拱发展到了顶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复合梁垫(斗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斗拱历经开发整合、成熟定制、装饰化三大阶段的发展演化,不仅具有传递荷载、承托挑檐、减少剪力和地震力等结构功能,也更加具有形式美、结构美、风格美、色彩美等美学价值和装饰功能。然而斗拱在中国古代木构架中使用了两千多年,标志着木构架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6.结构构件与装饰的统一。木构架建筑的各种构件往往应其形状、位置进行加工,使之起到装饰的效果,表现出建筑与结构的美的统一。屋檐的飞椽的端部,逐渐地变细,以增强翼角翠飞的效果,屋顶的瓦件也是兼实用与美观于一身。屋脊上的欧吻、兽头及瓦兽等都经过古代的工匠之手艺术化处理变得美观而独特。力士、鸟兽雕像惟妙惟肖,生动地说明构件的力学功用。须猕座侧面和四角扛重物的力神,桥头的卧牛、脊端的鸱尾都是匠心所在,同时又有直观的力学喻义。
二、古木建筑的木材力学性能
上古时期我国森林资源丰富,木材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而当时处于石器和青铜器时代,石材的开采加工困难,因此我们原始和奴隶社会的祖先选用木材作为房屋建造的主要材料.经长期实践,人们认识到木结构各种优点的同时,还累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木结构营造技术及经验.然而,与其他建筑材料相似,作为使用了上百年后的材料,木材也有一些问题正在或有待研究。
1.腐朽、虫蛀和老化等环境因素引起的木材材性劣化。承重木构件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使用过程中,遭受不同程度的真菌腐朽、虫蛀以及老化等环境因素引起的材性劣化作用,其材性有何变化,是从事古建工作者至为关心的问题。
2.木材的各向异性。木材是复杂的各向异性材料.为实现木结构精细化有限元模拟,建立了能反映木材正交各向异性弹性、抗拉和抗压强度不等、抗拉或抗剪时发生脆性破坏而受压时发生塑性变形、且在横纹承压下发生二次应变硬化等特性的本构模型,通过编制用户子程序实现木材本构模型在ABAQUS的嵌入,并应用到对应县木塔典型节点(斗栱、梁柱节点和柱脚节点)的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中。
3.蠕变、载荷持续作用和损伤累积。木材是黏弹性材料,在载荷作用下其变形将随时间增长而增大(即蠕变);在长期载荷作用下的木材的强度随作用时间延长而降低(即载荷持续作用);同时,由于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导致木材的损伤累积,如蠕变变形增长等.由弹簧和黏性元件组成的Maxwell模型和Voigt模型为木材蠕变研究常用的力学理论模型,Madison曲线为表征木材载荷持续作用的试验曲线,而开裂黏弹性模型(damage viscoelastic material,DVM)等则是用来描述木材累积损伤的本构模型.
三、古建筑木构架受力性能的研究
通过对我国古建筑结构形式的总结归纳,可以将其分为抬梁式、密梁平顶式、井干式以及穿斗式四种。其中抬梁式的代表有宋朝的殿堂建筑,穿斗式结构的建筑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和东南、西南地区,井干式结构建筑多见于东北林区和西南山区。密梁平顶式结构建筑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等地区。
1.古建筑结构概念体系分析。从工程力学的角度出发,对古建筑木结构中的“侧脚”以及“生起”的结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侧脚可以使柱架的阑额和普拍枋在竖直方向荷载下产生轴压力,进而使梁柱节点相互紧密结合,获得较强的抗弯性能。同时,在水平方向荷载的作用下,对柱架的传力路径进行了优化,极大的削减了柱架承受的不利内力。此外,侧脚还能够发挥出强化柱架抗倾覆性能的作用。而生起和侧脚发挥的作用较为类似,一方面对柱架水平方向上荷载的传力路径进行了优化,降低了柱架侧移及其引起的重力二阶效应。另一方面则降低了柱架的倾覆力矩,提升了其抗倾覆性能。由此可见,侧脚和生起在古建筑木结构中主要发挥着稳固的作用。此外从柱网布置、木构件柔韧性、重屋顶、侧脚以及生起等方面切入,对古建筑的抗震体系进行了研究。
2.结构动力特性。对古建筑而言,结构动力特性直接体现了其木结构的振型、频率以及阻尼等特性,是木结构抵御动荷载性能研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特性。利用环境振动试验对应县木塔在小振动水平下的频率、振型以及阻尼等进行了测试。试验表明古建筑木结构的自身频率全部低于1.5Hz,不会和地震发生共振,这说明古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本文简要阐述了近些年我国古建筑木结构特点、受力性能以及木材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研究的薄弱点,希望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促进我国古建筑的良好保护。
基金项目:课题:2017年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题目:山西古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实现及其对策研究;编号:2017041023-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康波.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加固及其性能之我见[J].低碳世界,2016,(34):216-217.
[2]张田.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加固及其性能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论文作者:王丽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4
标签:木结构论文; 古建筑论文; 建筑论文; 木材论文; 结构论文; 斗拱论文; 中国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