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国际劳务输出扫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务输出论文,湖北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劳务输出是实现劳动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实质是优化利用劳动力资源,打破就业的国家地域界限,在国际广阔空间实现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湖北省是劳动力资源大省,劳动就业矛盾突出,发展国际劳务输出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北国际劳务输出的发展状况
湖北省国际劳务输出从改革开放后起步。1983年成立湖北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简称“湖北国际公司”),1984年9月成立武汉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简称“武汉国际公司”),正式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经过10多年艰苦创业,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是对外经营业绩有较大进展。1984年,对外承担39个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资合营项目,签订合同额3496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058万美元,共派出专家和承包劳务技术人员1038人。到1993年,全省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144个,合同金额9714万美元,完成营业额5352万美元,派出劳务1630人,年末在外3433人。1994年,对外经营有新进展,新签对外承包和劳务输出合同82个,金额1.3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8%,完成营业额955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9.04%,派出劳务人员2332人,年末在外4507人。
二是拥有对外经营权的企业由2家发展到12家。直到1991年底,湖北省拥有对外经营权的企业一直只有湖北国际公司和武汉国际公司两家。1992年后,黄石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武环化学工程总公司、武汉钢铁设计院、华中电力国际经贸公司、武钢国际经贸公司、武汉建筑工程总公司、一冶工程总公司、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等相继获得对外经营权。
三是输出劳务结构有所变化,开始由零星劳务向批量劳务发展,由体力型劳务向智力型劳务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劳务向劳动密集与高技术密集相结合发展。从1994年的劳务结构看,建筑工占55%,船舶海员占20%,缝纫工占10%,其他劳务占15%,打破了长期以建筑工占绝对多数的单一局面。劳务人员分布在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地质勘探、纺织服装、造船、厨师等几十个行业。形成了在非洲以水利建筑、农业生产为主,在中东以房屋建筑为主,在东南亚以水利建筑、修造船只为主,在香港、澳门以纺织、海员为主,在日本以厨师为主的五大劳务市场。
湖北省国际劳务输出已经取得较大成绩,但总的来说是不够的,在全国还算落后,与湖北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相称,与周边各省比较有较大差距。从完成营业额看,1994年,我国有23家承包公司跨入全球225家最大工程承包公司行列。在这23家公司中,除专业公司外,有上海国际公司、辽宁国际公司等8家地方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榜上有名。湖北国际公司虽然以工程承包为主,但工程承包额相差甚远。1994年,湖北国际公司完成营业额3408万美元,新签合同额3918万美元。在全国外经公司排序中,按完成营业额,湖北国际公司排在第40位,按新签合同额排序,则排在50名开外。1979年至1993年累计,湖北国际公司完成营业额6002万美元,新签合同额9013万美元,不仅远落后于福建、上海、辽宁、广东、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国际公司,而且在与经济发展条件相似的周边各省国际公司比较中,仅比湖南略高,与四川、河南、江西有明显差距。
再从输出劳务人数看,湖北省每年输出劳务人员依然很少,只占全国输出劳务总数的1%左右。据最新统计,1995年,全省输出劳务人员约2700人,其中省内各外经公司自营派遣的仅1200人左右;同期沿海沿边省市如广东、福建、山东、吉林、上海等省市每年输出劳务人员均有20000~30000人,江苏、浙江等省外派劳务人员超过10000人。周边省份如四川、湖南、河南、江西等省外派劳务人员在5000人左右。
二、湖北国际劳务输出的若干问题
1、缺乏综合协调管理
湖北省国际劳务输出存在多种渠道,除拥有对外经营权的国际公司外,公安部门、劳动部门、外交部门也在输出劳务,还有民间输出劳务渠道。现在,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协调的管理机构,各国际公司、各种输出渠道各自为战,多头对外,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协调。后果首先是竞争无序,低水平承包队伍出国盲目压价夺标,被业主利用,降低了项目标价和应有的利润水平,影响效益。其次,项目质量不能保证,个别承包队伍素质差,严重损害我省国际公司的声誉。再次是力量分散,无法集中人才、技术、资金和装备形成拳头。特别是1993年后,随着派出方式多样化、公派、私派、政府、民间、企业多种派出方式并存,成建制劳务向零星劳务转化,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零星劳务地域分散,工种增多,层次繁杂,使管理难度加大。即使在劳务公司输出的某些零星劳务中,不服从管理或者收不到管理费的事情时有发生。
2、企业经济实力低、资金困难
湖北国际公司成立时,政府曾拨给800万元开办费,之后分文未给,公司周转和开展对外业务资金完全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到1994年底,湖北国际公司拥有固定资产超过2000万元,但与其他省国际公司相比,经济实力很低。同期,广西国际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亿元,流动资产9000万元;四川国际公司总资产9.34亿元,净资产达2.98亿元。现在国际劳务市场流行带资承包,因企业经济实力低、资金困难,不能承担大型项目,无法在国际劳务市场参与正常竞争,许多本有希望的项目落空。
3、出国手续繁杂、延误时机
输出劳务办理出国手续繁杂,除原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外,还要经过外经、公安、外交、劳动、人事、组织等多部门分头审批,手续繁杂,时间冗长,一般需要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国际工程承包关键在投标,而国际招标投标的时效性强,不容拖延。
4、劳务成本不断提高,劳务价格反而下降
主要表现:一是劳务直接成本增加。一方面,国际公司输出劳务直接成本上升,这在企业带资增加、材料费用提高、物价上涨等情况下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市场对劳务素质要求提高,劳务人员学习和培训费用、生活费用、邮政交通费用等增加。二是劳务机会成本上升。劳务人员因进行劳务输出而不得不丧失的价值上升,表现为在国内工作的同行业同等级劳动者收入提高。三是劳务社会成本提高。表现在社会为保障劳务输出顺利进展,必须健全公正机构、社会保障机构等服务组织,增加管理人员和管理设施,发展民航、邮电、保险、金融等相关行业,为此而付出各种代价。但是,在国际劳务市场上,劳务价格近年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持续下降。以普通劳务价格为例,已由过去500美元下降到200~300美元。在中东的印度、巴基斯坦普通劳工价格极低,工资一般在每月170~250美元,业主不管吃、住、路费和入境签证手续。我国我省劳务价格低的优势在普通劳务领域已经丧失;在高技术劳务领域,与发达国家劳务输出国相比仍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正在缩小。
5、缺乏高素质的劳务人才
我省人才在全国有优势,技术人才较多,但缺乏一专多能的全面素质的人才。技术劳务多数不懂外语,在国外不能独立工作;不会粤语、潮汕语,在港澳、东南亚受约束,不如沿海劳务人员适应能力强。尤其缺乏国际竞争需要的投标报价、施工管理、商务和金融财务管理人才。劳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低,给劳务输出造成巨大损失。
三、湖北国际劳务输出的发展前景
1、在行业选择上,发展本省拥有的传统特色项目和技术优势项目。湖北省传统特色项目,如烹饪、针炙、武术、气功、中药、手工艺等,某些方面在国际国内独特,在国际上还有较大市场。技术优势项目包括冶金机械、医药、化工、水利水电、生物工程、地质勘探、土建设计、农业生产等。在这些方面有一些龙头企业或优势技术,武汉钢铁公司在冶金技术、华中电力集团在水电技术、武汉造船厂在船舶制造技术、武汉重型机床厂在大型设备制造技术、中南建筑设计院在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在铁路桥梁设计、中科院武汉分院在生物工程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在地质勘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在遥感测量技术等,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或者技术领先。发展湖北省国际劳务输出,应建立在着力发展上述传统特色项目和技术优势项目基础上。
2、在地域分布上,稳定中东市场、壮大非洲市场、扩展亚太市场、争取俄罗斯市场较大突破。在中东市场,建筑劳务占绝对多数,湖北省建筑劳务在80年代中期曾经在中东市场出现繁荣,达1000人左右,后来不稳定。由于湖北省建筑技术在国际上一般,与当今主要劳务输出国相比,既没有技术优势,也没有劳务价格优势,短时期内不可能有太大发展,适宜之策是稳定为重,首先稳定,然后求发展。在非洲市场,农业生产、作物栽培、医药、地质勘探、遥感测量、水利水电等,是开发潜力较大的领域。湖北省在这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和技术实力,省内劳务公司已与非洲多个国家建立多项合资合营或独资经营企业,完成多项承包项目,赢得良好信誉,为发展劳务输出奠定了良好基础,可以争取劳务输出壮大。在亚太市场,部分劳务输入国对建筑、纺织、制鞋等普通劳务需求仍然强劲,新加坡对建筑设计劳务、造船劳务的需求,日本对厨师、计算机软件人员、保姆的需求继续增加;同时,中药、针炙、气功、手工艺等传统特色项目在该地区有广阔市场,尤其深得华侨华裔的喜爱。到本世纪末,亚太地区劳务需求继续快速增长,在满足亚太地区劳务需求方面,湖北省有部分技术优势,尤其在全国有明显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在港澳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曾经承包完成过大量项目,有一定基础和社会影响;加之有一定人缘,语言易沟通、距离较近,可以扩展在亚太地区的劳务输出。在俄罗斯市场,湖北省劳务输出现在几乎是空白,俄罗斯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近期和远期开发利用,需要在地质勘探、遥感测量、石油开采、钢铁冶炼、交通运输、建筑设计等方面输入大批劳务,湖北省在这些领域有相当的技术优势,又与俄罗斯有地沿上的优势,应当仁不让,争取劳务输出突破性发展。
3、在输出形式上,坚持直接劳务输出与间接劳务输出并举。直接劳务输出是通过承包工程项目等形式,直接向国外输出劳务,其好处显而易见,易被理解和受到重视。间接劳务输出是不直接向国外输出劳务,而是通过在国内为外国人提供服务的方式间接地实现劳务输出。间接劳务输出是一种隐蔽的、转形的劳务输出形式,往往被忽视。实际上,间接劳务输出同样可以实现输出劳务、增加就业、赚取外汇等,与直接劳务输出有异曲同工之效。间接劳务输出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发展旅游事业,为来华旅游的境外人士提供劳务;另一种是发展外商投资企业,为外资企业提供劳务,包括承包外资企业的基建工程、在外资企业工作、为外资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9年以来,随着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湖北省间接劳务输出有较大进展。在发展旅游方面,1993年与1989年比较,接待来鄂参观、旅游、访问及从事各类交流活动的外国客人、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由10.62万人次增加到36.21万人次,旅游收入由4385万美元上升到8950万美元。在发展外资企业方面,1993年,批准签订利用外资合同2196个,合同外资金额226367万美元,其中对外借款8个,合同金额32367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2188个项目,合同外资额194000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3260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2188个项目中,合资企业1648个,合作企业84家,外商独资企业456家。外资主要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8825万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1.2%。今后,湖北省发展间接劳务输出仍有较大潜力和优势。在发展旅游业方面,不仅有大量的自然景观尚待进一步开发,而且有大量的人文景观可以利用。武汉市内有水天一色、风光怡人的东湖公园,极目楚天的黄鹤楼,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从武汉溯江而上,有孙刘联军抗曹、奠定魏、蜀、吴三足鼎立态势的赤壁古战场,兵家必争之地的荆州古城,更有风景独特的长江三峡风光;还有神秘莫测、“野人”出没的神农架林区,有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楚国文化,列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古编钟。现在我省对这些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宣传不力、开发不够,只要大力开发,是可以争取旅游业更快发展的。在发展外商投资企业、为外商提供劳务方面,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开发重点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流域推进,湖北省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地区。特别是规模宏大的三峡工程已上马兴建,湖北省将长期成为境外人士旅游的热点和外商投资的重点地区,湖北省间接劳务输出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