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作用探论文_王智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作用探论文_王智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骨伤科 天津 301700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骨科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而观察组40例采用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中耗时、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时长、术后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在术中耗时、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时长、术后愈合时间方面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髋关节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在此次试验中并未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股骨转子下骨折;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

随着我国步入老年社会,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发生率与日攀增。与其他部位相比,股骨转子下骨折较为常见,股骨小转子到股骨干近端的髓腔较为狭窄,应力损伤后容易发生骨折。股骨转子下骨折很容易导致大出血引起休克,值得警惕[1]。我院收集了8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病例,其中40例采用抗旋髓内钉内固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骨科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80例,均由X线及CT明确诊断,其中男46例,女34例,观察组年龄为24岁到70岁,平均年龄为56.2岁,其中坠落伤17例,车祸15例,打架者5例,其他3例。对照组年龄为60岁到80岁,平均年龄为78.1岁,其中坠落伤18例,车祸14例,打架者6例,其他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因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已排除病理性骨折者、对麻醉药物过敏者、合并严重内科病症者、合并其他肢体残疾者。本次实验已征得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监督与批准。

1.2方法

术前两组患者均采用骨牵引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具体操作过程为患者仰卧位,采用全麻,患肢维持在伸直内旋位,术前C臂透视观察患者骨折情况,找最接近解剖复位的位置,在大转子下方作一纵行切口,暴露断端,复位骨折处,选取合适规格锁定钢板固定,X线确定复位位置良好,冲洗缝合。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全麻下同样体位确定复位位置,于大转子顶点上方作切口,在大转子顶中间置入髓腔导针,扩髓,于股骨颈中下1/3以前倾15°放置导针,选择合适螺旋刀片固定骨折间隙,骨折远端置螺钉,旋入尾帽锁定。两组患者术后予以相同术后治疗方案以及康复训练指导。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组术中耗时、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时长、术后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等。其中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大于90分为优,大于70小于90为良,差为小于70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选择t检验。数据以()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统计分析运用SPSS 11.0统计软件。

2 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0.1±4.1)min,术中出血量(231.2±13.1)ml,骨折愈合时间(16.5±2.6)周,暴露X线时长(20.4±3.8)min,髋关节优者13例,良者23例,差者4例,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0%,术后并发症1例;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6.1±2.8)min,术中出血量(137.2±11.4)ml,骨折愈合时间(12.5±2.1)周,暴露X线时长(12.4±2.6)min,髋关节优者15例,良者22例,差者3例,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5%。在术中耗时、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时长、术后愈合时间方面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患者均为1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股骨小转子到股骨干近中段1/3交界处即股骨转子下骨折,此段分布很多肌群起止点,包括髂腰肌、臀部肌群、内收以及外旋肌等,所以转子间骨折可见明显的成角、旋转畸形,若不能解剖复位则会严重影响患者下肢功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2]。所以临床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核心即为恢复髋关节周围肌肉以及股骨的功能。非手术治疗方案不能恢复髋关节周围肌肉功能则容易造成臀肌步态等。目前比较推荐手术方案治疗,其中锁定钢板固定、传统髓内钉固定、抗旋髓内钉较为常用。

锁定钢板固定可以紧贴股骨外侧壁,锁钉分布符合骨折OA固定原则可以成功的分散应力以及对抗旋转作用力。此外锁定钢板病没有与断端直接接触可以减少断端应力,降低术后再次骨折风险[3]。股骨大转子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相较于传统锁定钢板固定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髓内钉增加了与骨内壁的接触面积,加大摩擦力稳定固定的同时分散了应力,而髓内钉的特殊材料可以承载较大的负荷[4]。旋转刀片可以有效的降低内固定对于骨质的切割灼伤的风险。同时这种术式较传统术式所作的切口小,减少了手术创伤的可能性,利于患者后期伤口愈合以及骨折康复。髓腔导针位于股骨大转子顶部可以避免术中股骨颈骨折风险,股骨头近端的加强固定可以增强调节把持力的作用[5]。本次实验所记录的指标,观察组采用抗旋髓内钉固定的方式在术中耗时、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时长、术后愈合时间方面优势明显,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唐佩福.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与策略[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7,19(2):93-94.

[2]袁志,毕龙.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趋势[J]. 中华骨科杂志,2017,37(17):1057-1060.

[3] 张涛,杨扉扉,张松,等.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174-177.

[4]张立峰,林创鑫,冯卫,等. 斯氏针辅助复位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7,19(2):127-132.

[5]谢逸波,曾波,李培浩,等.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5(10):950-953.

论文作者:王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  ;  ;  ;  ;  ;  ;  ;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作用探论文_王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