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论文,几点思考论文,资本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经贸委等9部门联合上报的《关于若干城市进行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的请示》,包括武汉市在内的18个城市被列为试点城市。“优化资本结构”,是在当前新的改革开放形势下和国有企业面临诸多困难的条件下,政府为搞活国有企业而采取的一条新思路或一项新举措。如何正确理解并切实搞好这项试点工作,事关大批国有企业的兴衰,因而值得认真加以研究。本文就此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优化资本结构”究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治本措施,还是治标措施?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分明确地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也是振兴国有企业的根本措施。这是总结我国十多年企业改革的实践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去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纷纷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当然一般都是首先选择那些盈利的国有大企业搞试点。
那么,现在为什么又提出“优化资本结构”的试点呢?这个新提法的出台是否意味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转变了或调整了?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需要首先回顾一下“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的背景。
“优化资本结构”试点是针对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老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实际困难而提出来的,这些困难主要是:(1)近几年来,国有企业出现了巨额的和大面积的亏损,有2/3的国有企业已是资不抵债,处于明亏或潜亏之中。而且虽然经过多方“扭亏增盈”,仍未见多大好转。(2)债务包袱沉重,利息负担大,三角债多,致使企业的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生产经营极为困难。(3)固定资本投资不足。自1983年实行“拨改贷”以来国家对现有的国有企业基本没有资本投入。因此,很多企业设备老化,技术改造十分缓慢,产品老一套,没有市场竞争力。(4)国有企业的退休人员比重大,富余人员多,社会包袱极为沉重。
上述这些困难使许多国有企业举步维艰,难以在与私有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国外企业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国务院提出了以“增资、改造、分流、破产”为内容的“优化资本结构”试点方案,试图通过资本结构的调整,来盘活资本存量,缓解上述困难,进而搞活国有企业,实质扭亏增盈。
我们认为,就“增资、改造、分流、破产”这四项试点内容来看,尽管是非常必要的应急措施,但仍然不足以根治国有企业的固有弊端。特别是如果把“优化资本结构”试点仅仅理解为靠政府、银行追加投资,分流、破产也要由政府拿钱或承担责任,那么不仅国家不可能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撑这次试点,就算是有这个能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或许能暂时缓解部分国有企业的困难,但最终会象前几年清理“三角债”那样,旧病复发,并且会更加恶化。
因此,必须将“优化资本结构”与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次试点文件中特别强调“应在整体推进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前提下,在补充资本金、加快技术改造、减轻债务负担、分流富余人员、分离社会职能、实施破产方面实现重点突破”。也就是说,“转机建制”是根本手段,而“优化资本结构”则是辅助措施,通过后者来减轻国有企业的当前困难(治标),通过前者来克服国有企业的固有弊端(治本)。我们认为,这一点应该成为这次“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如何全面理解“优化资本结构”的含义?
所谓“资本结构”,就一个企业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内部的构成;(3)资产与负债及自有资本的比例;(4)资本与劳动力、土地的配合比例。就一个国家或区域而言,它还包括资本不同产业之间和不同地理空间上的布局。因此,“优化资本结构”也就是指通过资本在不同的企业、产业、地区之间及其内部的流动,通过资本与劳动力、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使资本从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较低的地方流到较高的地方,从而在资本存量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提高企业或社会的生产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流动主要是依靠市场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而自发进行的,所以对于私人资本来说,“优化资本结构”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看不见的手”在那里自发作用)。现在,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我国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资本结构”,就是要消除资本流动的“中阻梗”,为此就必须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性垄断的僵化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体制改革。
具体而言,根据我们的理解,“优化资本结构”,从宏观上看,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内容:(1)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即通过联合、兼并、破产、出租等多种产权交易方式,实现资本的流动。(2)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次试点的18个城市大多是老工业基地,它们都共同面临着如何改造传统产业并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的课题。因此,应该根据各自的产业发展政策,该扶持的扶持,该淘汰的淘汰,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带动资本的流动。(3)城市经济区位的重新布局。这次试点之所以要选择以城市为范围来进行,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的综合配套与协调功能,通过经济区位的调整和重新布局,即把那些占据城市中心位置的工厂迁往周围地带,腾出地方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区位的合理化,并以此促进资本的流动。
从企业角度来说,我们认为,“优化资本结构”则主要包括:(1)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即通过产权制度、用人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系列改革,实现资本和劳动这两大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2)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这是优化资本存量、调整资本结构的有效途径。象武汉这样的老工业基地城市,虽然工业基础雄厚,但由于历史上技术改造欠帐较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切实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并以此推动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3)分流富余人员,剥离社会职能,即通过劳动力的分流来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提高资本的产出率。
总之,“优化资本结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意义,不能仅从“增资、改造、分流、破产”这四点来狭义地理解。
三、“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首先要认真抓好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实情。
当前国有企业的“家底”究竟怎么样?这恐怕是一个谁也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根据我们调查所了解的情况,很多国有企业的实际亏损额远远超过政府手中的统计数字。更有甚者,有些政府主管部门竟然给下属企业下达上报亏损的限额指标,完全是一笔“糊涂帐”,这谈什么“优化资本结构”?所以,在试点工作之前,一定要聘请独立公正的审计机构,对武汉市的所有国有企业进行一次清产核资的普查,一是一,二是二。只有摸准了实情,才能对症下药,否则又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该死的企业死不了,该活的企业又活不了,最后还是国家背负更沉重的包袱。
2、要处理好注人资本增量和盘活资本存量的关系。
“优化资本结构”的着眼点是为了盘活国有资本存量。但对多数国有亏损企业来说,如果仅靠企业内部门资本结构调整,是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的。因此必须投入一定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增量,才能使生产经营活动得以正常运转,并盘活资本存量。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输血”才能促进企业自身的“血液循环”。但是,政府的财力和银行的资金都是十分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企业的资金需求。这就需要优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因此,资本增量的投入一定要以能盘活资本存量为前提,否则只会使更多的资金沉淀,加剧通货膨胀。我们认为,只能对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的国有企业,才能补充适当的资本金,即:第一,已经转换了内部经营机制,改革已经基本到位;第二,产品有市场,但苦于缺乏资金,而不能扩大生产规模。这次试点要吸取前几年清理“三角债”的经验教训,政府一定要把好资金增量这个开关,以此来推动企业“转机建制”和面向市场。
3、要认清试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知难而进。
就试点方案所确定的“增资、改造、分流、破产”这四点内容来看,前二点即增加企业的资本金和技术改造投入,比较容易进行,因为企业能够从中得到很多好处;而对后二者,即分流富余人员和社会职能、实施破产,除非政府承担成本,否则企业可能会强调种种客观原因,推行起来比较困难。我们认为,前二者只起到“输液”作用,而后二者才是“制度创新”,能够真正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扫清道路,因此应该成为这次试点工作的重点。我们担心的是,“增资”、“改造”或许热闹一番,而“分流”、“破产”则可能是冷冷清清,希望这次试点一定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