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磁共振弥散功能成像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张军文

腹部磁共振弥散功能成像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张军文

栾川县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今111例行1.5T核磁共振扫描仪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经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将本组患者分为肝细胞癌组(37例)、肝转移瘤组(14例)、肝血管瘤组(30例)、肝囊肿组(30例),各组分别在1.5T设备(b值=800)下进行检测,并对于各组的表观弥散系数(AD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细胞癌组的ADC为(0.85±0.13)×10-3 mm2/s,肝转移瘤组的ADC为(0.91±0.35)×10-3 mm2/s,肝血管瘤组的ADC为(1.04±0.64)×10-3 mm2/s,肝囊肿组的ADC为(1.23±0.37)×10-3 mm2/s,肝细胞癌组与肝转移瘤组的ADC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技术在对肝脏肿瘤类型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能够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肝细胞癌;鉴别

近年来,随着平面回波成像(EPI)序列的应用和核磁共振设备的发展,磁共振弥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腹部脏器应用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1],它反映的是组织水分子的微观运动状态,可以部分提供组织的结构信息。本文中将探讨腹部DWI技术在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诊疗工作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今111例行1.5T核磁共振扫描仪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经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将本组患者分为肝细胞癌组(37例)中男36例,女1例;年龄37~71岁,平均(53.06±8.35)岁;35例合并肝硬化;肝转移瘤组(14例)中男10例,女4例;年龄36~80岁,平均(59.64±7.33)岁;肝血管瘤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1~70岁,平均(46.08±6.75)岁;肝囊肿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6~68岁,平均(56.37±7.53)岁;本组所有患者均有超声、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及临床资料,且符合临床诊断[2];且各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1 d行常规MRI扫描(1.5T)及DWI扫描(弥散敏感因子b值取800);在由相应层面DWI图像通过西门子1.5T?ESSENZA?成像系统处理自动拟合而成的ADC 图上,与T2WI融合后图像进行ADC值测量,取病灶直径最大的层面上实性部分测ADC值,随机选取五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3],利用计算机软件直接测量肿瘤组织的ADC值,取其平均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 T Test),对不同病理类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ADC值进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病理类型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ADC值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各组在DWI(弥散敏感因子b值取800)检查中肝癌病灶的图像均为高信号或中高信号,其中肝细胞癌组的ADC为(0.85±0.13)×10-3 mm2/s,肝组织ADC为(1.03±0.64)×10-3 mm2/s;肝转移瘤组的ADC为(0.91±0.35)×10-3 mm2/s,肝组织ADC为(1.06±0.75)×10-3 mm2/s;肝血管瘤组的ADC为(1.04±0.64)×10-3 mm2/s,肝组织ADC为(1.14±0.74)×10-3 mm2/s;肝囊肿组的ADC为(1.23±0.37)×10-3 mm2/s,肝组织ADC为(1.24±0.17)×10-3 mm2/s;肝细胞癌组与肝转移瘤组的ADC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DWI是功能性MRI的一种,其利用组织间弥散系数不同产生的组织对比进行成像,是唯一能够观察活体组织内部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性成像技术[4],主要用于研究组织空间组成和组织成分间水交换的功能状态。DWI的应用基础是分子的不规则弥散运动,生物体内水分子的弥散属于受限制弥散,其运动受限程度主要取决于组织细胞密度及细胞膜的完整性。DWI通过对水分子微观运动的研究,可以反映组织结构、细胞密度等信息[5],病理情况下,细胞结构遭到破坏,致使水分子弥散速度改变,形成DWI上信号异常,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本组研究中,各组在DWI(b值=800)检查中肝癌病灶的图像均为高信号或中高信号,其中肝细胞癌组与肝转移瘤组的ADC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说明DWI技术在对肝脏肿瘤类型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能够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任培土,鲁葆春,傅宏.高龄肝小细胞癌48例外科诊治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2,18(4):141-143.

[2] Bradly DP,Reddy V,Prinz RA, et al. Incidental papillary carcinoma in patients treated surgically for benign thyroid diseases[J]. Surgery,2009,146(6):1099-1104.

[3] 朱应礼,徐益民.肝癌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及腹腔转移性淋巴结的分布特征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11):207-209.

[4] 陈福忠,刘海燕,刘莺.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诊断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18):130-132.

[5] Tonacchera M,Pinchera A,Vitti P. Assessment of nodular goitre[J]. Best Pract Res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0,24(1):51-61.

论文作者:张军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前沿》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4

标签:;  ;  ;  ;  ;  ;  ;  ;  

腹部磁共振弥散功能成像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张军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