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是世界经济长期运行的基础创新技术吗?_资本存量论文

信息技术是当前世界经济长期运行的基础创新技术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世界经济论文,基础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780年英国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至今,经历过几次产业革命,我们可以看到,产品背后的生产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蒸汽机到电力设备再到电子计算机,这些基础性创新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至今,人们日益依赖的网络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行业不但推动了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还改造了传统行业,使之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测定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进而推动行业增长的基础创新技术①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些基础创新技术自身的生命周期②决定了由其推动的经济以长波的形式向前运行。长波是决定一个经济实际运行的许多力量中的一种,但它确实是非常基本的一种,没有一个国家能完全逃脱长波的影响。但是,由于对长波理论的研究还不成熟,目前学术界对长波运行阶段、推动长波的主导技术及其延续期等几个重要问题都存在争论。

(一)关于长波运行阶段的争论

康德拉季耶夫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对长波的存在进行了统计证明并对长波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定性分析。按照分析和研究的方法不同,经济学家们对长波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统计计量方法研究长波,如Joseph A.Schumpeter、G.Mensch、J.Van Duijn、Caper Van Ewijk、Jan Reijnders等;二是利用模型模拟和非线性方法研究长波,如Rostow、Forrester、L.Klimenko and S.Menshikov、Richard M.Goodwin等。Kondratieff、De Wolff、Burns和Mitcbell、Dupriez、Amin、Rostow、Kucz-ynski、Mandel、Goldstein等经济学家将长波划分为上升期与下降期两阶段,Schumpeter、Kuznets、Van Duijn、Cleary和Hobbs、Van Roon等经济学家将长波划分为繁荣、危机、萧条、复苏四个阶段。本文将繁荣和衰退阶段合并为长波的上升阶段,萧条和复苏阶段合并为长波的下降阶段,以此将四阶段合并为两阶段,从这些学者对经济长波的划分中可以发现经济学家对前三个长波的分期基本相同,可以将各经济学家对长波的划分阶段归纳为:第一个长波的上升期为1782-1825年,下降期为1825-1845年;第二个长波的上升期为1845-1873年,下降期为1873-1892年;第三个长波的上升期为1892-1929年,下降期为1929-1948年;第四个长波的上升期为1948-1973年。

1973年后,对于长波的阶段划分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生产率和人均GDP的增长率明显放慢,生产率增长相对缓慢的趋势至今仍未有根本的扭转,即认为目前仍然处于第四个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的下降期。例如,墨西哥学者路易斯·桑托夫·拉姆拉兹(Luis Sandoval Ramirez)和我国学者王汉儒都指出世界经济增长率在1970-2009年间始终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因此他们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世界经济处于第四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下降期。

而大部分学者则认为目前已处于第五个康德拉季耶夫长波中,Leo A.Nefiodow(1990)认为由于计算机科学、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出现新的一轮经济高涨的前提条件已经成熟。Mandel等(1997)提出了“新经济周期”问题,认为由信息技术推动的“新经济”将成为新繁荣的初期阶段。至于处于第五个长波的上升期还是下降期则又有不同意见。牛文俊(2009)强调经济的增长与衰退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而利润率是决定和反映资本积累状况的核心指标。他对战后美国利润率的长期变动进行了研究,认为1948-1966年利润率上升,1967-1979年利润率下降,1980-1997年利润率上升,1998-2006年利润率下降。从他的结果中可以看到1997年的金融危机是第五个长波由繁荣转入衰退的转折点。陈漓高等(2007)认为世界经济从1990年进入第五轮世界经济长波,至今第五个长波的繁荣期即将结束,并于2009年左右开始进入衰退期。他认为导致第五轮长波繁荣期结束的深层原因是推动本轮经济长波上升的信息技术创新的持续降温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后劲乏力。

(二)关于基础创新技术的争论

1946年,普雷斯帕·艾克特和约翰·毛赫林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推出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一台重达30吨靠17000个电子管运转的庞然大物揭开了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纪元。由于技术发明完全转化为生产力的滞后特性,信息技术经过了数十年的改进和发展之后逐渐成熟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广泛使用,对于其是否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创新技术,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很多学者将信息技术作为解释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产率加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例如Jogenson等对信息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信息技术对美国国家(Jogenson,2001)及行业层面(Jogenson和Stiroh,2000)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贡献度,发现信息技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解释力呈现上升趋势。Jogenson和Khuong Vu(2005)测量了1989-2003年间7个地区和14个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情况,考察投入增长(资本与劳动)与生产率增长(信息技术与非信息技术)对产出增长的作用,发现投入增长起到绝对重要的作用,但是信息技术投资的贡献在所有地区都呈现上升趋势。Helpman和Trajtenberg(1998)提出一般创新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GPT)这一概念③,并证明信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是基础创新技术。Susanto Basu等(2006)用美国的行业数据证明ICT为基础创新技术,他指出美国行业结果与GPT理论一致: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产率加速主要体现在使用ICT的行业,而不是生产ICT的行业。行业TFP在21世纪的加速与20世纪90年代行业ICT资本增加有关。另外,Bresnahan等(2002)指出GPT的成功使用需要与之匹配的补偿性的投入,包括熟练的劳动力和合理组织形式(正如Hayek强调具有先见之明的管理能力也是一种补偿性投入一样)。正是这些补偿性投入在不同企业乃至行业的差异,使得成功运用信息技术的企业获得成功,而未能成功运用的企业最终失败,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国家之间。国内学者陈漓高和薛敬孝、李涛等也认为信息技术行业已经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导行业。

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对信息技术在提高生产率中的作用表示怀疑。最典型的是Gordon(2000),他对1995年第4季度到1999年第4季度美国私人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进行分解,结果显示,尽管生产率呈现显著增长,但这种生产率增长的加速主要发生在计算机硬件、配件和通讯设备部门,信息技术的增长对于占整个经济12%的耐用品制造业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而对于其余占88%的经济来说,信息技术对其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

从已有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1)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作用是预测经济发展趋势,从而帮助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减缓经济波动,但是我们看到长波理论远没有起到这个作用。例如战后至1973年以前的经济高速增长致使很多学者认为经济已经摆脱了长波的影响将持续增长下去,但1973年爆发的危机导致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给世界经济以沉重打击,粉碎了一些西方学者制造的资本主义经济实现了“永久繁荣”的神话。之后很多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在20世纪结束之前都会陷于衰退之中,例如张蕴岭等是这个时期的一个代表。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便又有一部分学者提出“新经济”概念,至2007年爆发金融危机,又促使人们对在19世纪末便被一些经济学家所发现和揭示的经济存在长周期波动的规律重新予以特别的关注和重视。可见正是因为学术界没有很好的理解并运用长波理论,才出现了这么多混乱的现象。(2)根据熊彼特与杜因的长波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基础创新技术在推动经济长期波动中的重要性。尽管很多学者都支持熊彼特的技术创新论,也尝试用基础创新技术去解释长波运行情况,但是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基础创新技术的含义或者没有采用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将它的作用表现出来,从而导致结果与事实不符。像Jogenson等学者也只是从国家整体方面揭示信息技术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没能揭示出信息技术是如何作为一种基础创新技术改变了各行各业背后的技术范式。陈漓高、薛敬孝、李涛等一些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将信息技术行业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虽然意识到信息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是没能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创新技术的特征体现出来。

本文将试图弥补这些不足之处。目前对长波的研究还主要通过描述统计的方式来进行,大部分学者也仅是对作为增长极的国家进行研究,很少涉猎其他国家,但是长波作为一种世界经济波动的形式应该从世界的角度去说明。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熊彼特和杜因的技术创新理论,以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10年间主要发达国家的数据对信息技术是否已成为基础创新技术进行研究。

二、确定长周期基础创新技术及运行阶段的方法论

(一)基础创新技术的基本特征

根据杜因的以创新生命周期为基础的长波理论我们知道,在技术创新阶段即在创新生命周期的引进与增长阶段,存在许多新产品的创新,企业家将会开辟新的市场,创造和使用新材料、新能源,引进新技术,利用新的生产方法形成新的行业。随着对新产品需求的扩大,新兴行业利润提高,企业家追逐利润的本性会促使他们加大对新技术的投资,从而促进整个经济高速增长,这时经济长波达到繁荣阶段。当创新生命周期进入成熟和衰退阶段后,产品和生产能力过剩,投资趋于饱和,由于需求下降乃至停滞,利润下降,企业家的投资降低,于是基础创新技术对增长推动乏力,长波也就发展到了衰退和危机阶段。

从上面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技术可以成为基础创新技术,必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与该技术直接相关的新行业出现并不断壮大。一项新技术经过适当的创新活动会与资本和劳动力相结合形成新产品,新产品往往符合需求的方向,一般需求弹性较高,能迅速实现产业化应用,导致某一新行业的形成,即我们所说的基础创新技术行业。第二,以该技术为核心的新行业逐步渗透到其他行业,以该项基础技术范式逐步改造其他行业,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与该项技术高度相关。其中包括(1)基础创新技术作为中间投入被其他行业的需求逐渐上升。(2)无论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中,与该技术相关的资本投入逐渐上升,全社会资本投入中该项资本的投入逐渐上升到显著水平。一种技术能战胜其他技术得以应用,它必然是高收益的,可以带来超额利润,企业家追逐利益的本性决定了他们会加大对基础创新技术的投资,必然会使该技术的资本存量增加。(3)各行业的技术进步应该主要是由基础创新技术带来的。基础创新技术在不同行业中存在着广泛的作用,基础创新技术既可以创造新的行业,又可以改造老行业。随着创新技术的使用,会形成一些新行业,这些行业能够满足潜在的需求或创造新的需求,其增长速度较快,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引领技术进步的先导行业。另外,现存行业将基础创新技术运用到行业中,基础创新技术将会代替旧的技术体系,重新与生产要素相结合,从而提高了要素的生产率,因此各行业的技术进步应主要是由基础创新技术带来的。

(二)确认基础创新技术的实证方法

对于基础创新技术具有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证明,为了观察到基础创新技术扩散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以将观察期划分为几个阶段来考虑。第一,对于第一个特征,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新行业的产出情况来进行说明。第二,对于第二个特征所包含的三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说明:(1)根据杜因的长波理论,一个基础创新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该技术会扩散到各个部门,该技术的中间投入比例一定高于其他行业的中间投入比例,因此我们利用里昂惕夫提出的投入产出表来观察基础创新技术作为中间投入被其他行业的需求逐渐上升的这个特征。(2)信息技术的资本存量在总的资本存量中的比例应该逐渐增加。为了说明这个特征,我们观察一下各行业的信息技术资本存量的比例情况。(3)考虑到一国的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与要素生产率来推动的,而技术是一种无形的知识,必须依赖一定的实物载体得以存在。因此,我们根据目前学术界通用的方式,以基础创新技术的资本来衡量基础创新技术,通过生产函数的估计分析信息技术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三)基础创新技术认定与长波运行阶段判断的检验方法

本文考察的基础创新技术为信息技术,下面我们对信息技术是否具备基础创新技术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波运行阶段判断的检验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1.信息技术行业的总产出

以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为例,观察1990-2010年间信息技术行业总产出的变化情况。

2.信息技术行业作为中间投入的情况

以美国1995、2000、2005年的投入产出表为例来考察信息技术行业④以及其他行业作为中间投入的情况。用各行业作为中间投入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例来表示,具体计算公式为:

3.信息技术资本存量情况

每个阶段各行业信息技术资本存量在总资本存量中所占比例年均值计算公式为:

4.信息技术对技术进步的解释情况

本文把行业整体以及21个分行业作为考察对象对基础创新技术的特征进行研究。每一个行业都包括1995-2010年间样本国家的数据,因此需要对22个面板数据分别进行估计。对于行业层面的计量模型,根据理论框架,将式(4)、式(5)、式(6)具体化为:

三、对基础创新技术及当前世界经济长周期运行阶段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与数据说明

根据数据可得性,我们选取的样本包括美国、爱尔兰、意大利、匈牙利、荷兰、以色列、卢森堡、斯洛文尼亚、新西兰、奥地利、德国、法国、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澳大利亚、英国、芬兰、瑞典、波兰、西班牙、斯洛伐克、日本等23个国家。

本文将各国的行业按照国际标准行业分类(ISIC.3)进行分类并合并为21个行业。根据联合国使用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各行业合并为三大类产业:第一产业为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包括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皮革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制造业,造纸印刷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初级金属及金属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及其他机器和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等),电力、煤气及水利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与零售、车辆及家用商品的维修,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中介,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其他服务业。

以各行业的附加值作为产出的代理变量⑤,以各行业的就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的代理变量。对资本存量的测量方法为Goldsmith在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PIM)。其中,基年资本存量的计算参照Hall和Jones(1999)的计算方法;借鉴Hall和Jones(1999)在研究127个国家资本存量时所采用的通用折旧率,选取折旧率为6%。

本文采用信息技术与非信息技术固定资产形成额数据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代理指标,数据来自于各国国家官方网站的国民账户(National Accounts)。每一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按类型分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其中有形资产包括住房、建筑及其他结构性资产,运输设备,其他机器和设备,耕地等。我们将有形资产中其他机器和设备中的办公室机器与硬件、无线、视频及通讯,无形资产中的计算机软件资产形成额作为信息技术的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剩下的为非信息技术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二)信息技术行业不断壮大

1990-2010年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行业总产出的变化情况见图1,其中,左纵轴代表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信息技术行业的总产出,右纵轴代表美国信息技术行业的总产出,单位为百万美元。从图1(见下页)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在2007年金融危机之前,各国信息技术行业的总产出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信息技术行业符合基础创新技术的要求,即其作为一种新行业出现并不断壮大。

(三)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创新技术具有的技术特征

我们首先对各行业的产出与信息技术资本存量情况有一个了解。样本中各行业产出在总产出中的比例和信息技术资本存量在总信息技术资本存量中的占有比例分别用各行业的附加值占总附加值中的比重以及各行业的信息技术资本存量占总信息技术资本存量的比重来表示。

1990-2010年间各行业附加值占总附加值比重的年均值和各行业信息技术资本存量占总信息技术资本存量比重的年均值见下页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到,第三产业的产出占绝对大的比例,达到70.7%,第二产业占27.34%,第一产业占1.96%。分行业来看,比例最高的是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达到21.67%,其次是批发与零售、车辆及家用商品的维修业,占11.42%,再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6.51%,金融中介占6.37%。制造业中产出比例最高的是电气机械、器材及其他机器和设备制造业,占4.2%,产出最低的行业为木材加工制造业,仅占0.35%。

1995-2010年间,从各国的信息技术资本在总信息技术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年均值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资本存量最大的是第三产业,达到61.4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12.25%,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1.8%,金融中介占7.9%。第二产业占比34.96%,其中电气机械、器材及其他机器和设备制造业占10.1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4.12%,建筑业占4.47%。第一产业仅占3.57%。

结合各行业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与各行业中信息技术资本存量占总信息技术资本存量的比重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信息技术资本存量比例相对于产出来说都还略微小一些,也意味着现在信息技术资本投资的普遍不足。就分行业来看,农林牧渔业,电力、煤气及水利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中介以及制造业中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初级金属及金属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及其他机器和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信息技术资本存量比例都高于其产出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这些行业对信息技术资本投资的偏好。其他行业的信息技术资本存量比例要小于其产出比例,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中信息技术资本存量的比重要远低于其产出的比重,意味着这些行业中信息技术投资的不足。

1.信息技术行业作为中间投入的情况

使用公式(1)计算所得结果见表1,可以看到,观察期内信息技术行业作为中间投入的比例始终超过其他行业,可以说明信息技术满足基础创新技术的要求。信息技术行业作为中间投入的比例在1990-2000年间呈现上升趋势,而在2000-2005年有小幅下降,符合杜因的理论。金融中介与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这期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其他大部分行业在1990-2005年间呈现下降趋势,可以看到美国倾向于发展第三产业。

2.信息技术资本存量情况

每个阶段利用公式(2)计算各行业信息技术资本存量在总资本存量中所占比例的年均值,结果见表2,就整体来看,信息技术资本存量在总资本存量中所占比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由1995-2000年间的3.55%上升至2005-2010年间的5.84%。分行业来看,除住宿和餐饮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2005-2010年期间信息技术资本存量出现轻微下降外,其他行业的信息技术资本存量在1995-2010年间都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可以认为信息技术符合基础创新技术的第二个特征。另外,我们注意到,电气机械、器材及其他机器和设备制造业中信息技术资本存量在2005-2010年间的比例达到了31.16%,其次,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中介和造纸印刷业中的信息技术资本存量比例分别为27.71%、18.96%、19.68%和21.80%,比例都比较高。

3.信息技术对技术进步的解释情况

(1)样本国家整体层面的估计结果

(2)各分行业估计结果

基础创新技术会逐步渗透到各行业。根据杜因的创新生命周期理论,基础创新技术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呈现倒U型,即基础创新技术的作用会先逐渐增大,在增大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减小,因此基础创新技术在行业间扩散程度的不同可以从同一阶段各行业基础创新技术系数的显著性以及大小的不同看出。我们利用同样的估计方法对各行业分别进行估计,观察三个阶段信息技术对技术进步的解释情况(对各行业各阶段两个方程的估计结果略)。大部分行业的结果都与整体的估计结果一致。大部分行业的非信息技术资本、劳动和技术的系数都是显著的,说明各行业的产出增长是由这些因素带来的,但是各行业增长所依赖的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是不同的,例如大部分行业主要依赖非信息技术资本来拉动,而金融中介与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主要依赖劳动来拉动。

从信息技术资本对技术进步的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到,在1995-2010年间,农林牧渔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木材加工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化学工业、初级金属及金属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金融中介等行业的系数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说明在2000-2005年间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这些行业中。采矿业与纺织、皮革及其制品业的信息技术资本的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其在1995-2005年间显著为正,说明1995-2005年间这两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主要是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其他行业的系数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造纸印刷业,电气机械、器材及其他机器和设备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利供应业,建筑业,批发与零售、车辆及家用商品的维修,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等行业的系数在2000-2005年之后都显著为正。住宿和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系数在2000-2010年间虽然为正但不显著,而这两个行业在2005-2010年期间信息技术资本存量出现轻微下降,说明这些行业中信息技术投资不足,信息技术还未完全渗透其中,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还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可以判断信息技术具有基础创新技术的特征,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还处于上升阶段。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对熊彼特和杜因的技术创新理论中提到的基础创新技术重新进行了解读,归结出基础创新技术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利用不同的方式证明信息技术满足这两个特征。第一,通过观察信息技术行业的产出情况说明了信息技术行业在不断壮大。第二,从三个方面证明了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其他行业,以该技术范式逐步改造其他行业,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信息技术高度相关:(1)利用里昂惕夫提出的投入产出表说明信息技术作为中间投入被其他行业的需求逐渐上升。(2)各行业的信息技术资本存量的比例显示,无论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中,信息技术资本投入逐渐上升,全社会资本投入中信息技术资本的投入逐渐上升到显著水平。(3)利用各行业在1995-2010年间分阶段数据证明信息技术是带来各行业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因素,且其对技术的推动作用处于上升阶段。

本文为一些后续研究提供了依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各国政府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中国来说,为了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应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资,促进信息技术在行业间的扩散,加强在基础创新技术之上的改进型创新,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提高就业水平,为我国实现赶超战略奠定基础。

①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强调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转换在长波中的作用,他指出技术创新是长波的源泉,这里的技术创新活动是指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重大基本创新活动,本文将之称为基础创新技术。

②杜因在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之上经过发展演化提出了以创新生命周期为基础的长波理论,探求创新生命周期与长周期之间、创新阶段与长波阶段之间的对应关系,试图用创新生命周期解释长期波动。

③这个概念与熊彼特的基础创新技术是一致的。一种技术可以称为一般创新技术(GPy),则意味着密集使用GPT的部门(反映了无形资本的累积、溢出)经过很长的时期后,其TFP应上升,即在控制了过去GPT的投资之后,行业TFP加速与当期GPT的使用(作为转化成再组织与再学习的资源)显著负相关。

④本文的信息技术行业是由2002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制定的“信息业”和“信息与通讯技术”两个相关分类所组成的。这两个相关分类是以《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的“信息业”和OECD的“信息与通讯技术”为基础制定的。具体内容略。

⑤各国各行业的产出、非信息技术资本存量以及信息技术资本存量等数据来自于各国的官方网站,是按照各国货币计价的,因此我们利用OECD数据库的ITCS Exchange Rates(2008)提供的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将各国的产出、资本存量等折算为美元。本文的产出、资本等变量都以2000年作为基期进行平减得到实际值。

标签:;  ;  ;  ;  ;  ;  ;  ;  ;  ;  

信息技术是世界经济长期运行的基础创新技术吗?_资本存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