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完善中国居民用气价格机制的思考
宋秋果 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21 世纪以来,新能源逐渐普及,带动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命脉。我国亦是如此,石油、天然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因其可以使用的范围非常广,并带来十分好的经济性、效益性。但同时,天然气正式投入使用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最敏感的问题就是价格问题。天然气产业链的形成促使天然气价格机制的形成,这并不意外,在不断完善、发展过程中从而出现了价格方面的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需求量多,使得居民用气价格成为了一个极具敏感性的话题。对此,国家为了使天然气的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最大化地发挥作用,对国内居民用气的价格进行了调整。本文将结合国内天然气的价格,对于中国居民用气的价格发表一些看法,并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 中国;天然气;居民用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阶梯定价
价格联动对于整个中国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居民用气价格逐渐被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整体部分之一是居民用气价格机制;2.目前,我国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仍然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不久之后,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将处于比较完善的阶段;3.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在居民用气改革方向上的发展需要稳步推进,且至少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4.居民用气价格机制目前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非居民用气与居民用气形成的“双轨制”。为了顺利度过居民用气价格机制完善期的10年时间,2017 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于中国居民用气的价格进行单独处理,并集中快速推进非居民用气价格的市场化。
一、中国居民用气价格机制的形成历程
1.民用气价格调整及联动机制建立的艰难历程
从2005 年起,国家明确提出了将天然气全面市场化的改革,到了2010 年年底,内陆天然气的产出价格致使民用气价格调整已出现两次。而民用气价格联动机制的建立历程十分困难,国内部分城市对于民用气价格联动机制的听证方案不认同,以至于在联动机制上面,达不成共识。通过研究分析,居民用气价格的上涨和建立联动机制的根本原因在于天然气上游的价格上涨。因各地文化、地方治权的差异大,涉及面太广,制约因素太多,建立联动机制进展十分缓慢,也导致价格联动机制的不平衡建立。就目前建立起来的机制来看,多样性、不规范性、执行需要有条件,甚至还会出现拖延或干脆不执行的,致使具体的价格联动机制即便建立起来但执行力也很差。因此,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价格联动机制,又一夜回到解放前。
2.居民用气阶梯价格制度
由于我国不同城市的地理差异,尤其是南北方差异,在天然气用途上就可以充分体现。在北方取暖是其天然气的主要用途。自古以来北方就以煤炭来取暖,煤炭热值较高,价格还比较低,曾是居民取暖、生活的上乘选择。而现在天然气的出现,加之它具备环保、清洁、高能等优点,让北方居民有了更好的选择,只是当天然气被用作取暖原料时需要按照阶梯价计算,这对于几乎所有北方居民来讲,都是件非常难以接受的事情,因此,北方在前些年并没有将阶梯气价推广出来。而在我国南方,由于需要供暖的时间短,一般家庭不会采用天然气供暖。经济条件较好,注重居住舒适度的家庭才会选择采用天然气供暖,而这些家庭基于其自身较优越的经济条件,往往可以接受气价上涨的成本,再加上这些家庭使用时没有形成“福利”观念,因此,在南方推行阶梯气价比在北方要顺利得多。由此也可以总结出,居民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在实行时需要照顾到不同地区的不同差异。
二、中国居民用气价格机制存在的问题
1.只是高气价、高涨价等预期的过渡制度,缺乏后续安排,出现新的“双轨制”
目前看来,推行居民用气价格机制的目的主要体现在,若出现短期内的能源价格上涨,能将对于使用者的影响最快的化解。但实际情况是,国内前几年针对居民用气价格每进行一次调整,国内大部分居民就会出现囤气的现象,并直接导致中国的居民气价与工业气价的比值大幅度落后于美国。更深层次上来讲,国家好不容易将非居民用气价格的双轨制根除,居民用气价格与非居民用气价格的双轨制又出现了。中国就是在这种尴尬的双轨制条件下,将居民用气价格机制艰难建立并推动起来的。
2.居民用气的上游价格已多年未调整,有可能引发多重矛盾叠加爆发
除了2014 年后,许多地区的地方政府通过听证程序,将居民生活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建立起来,居民用气的上游价格从2010 年的上调价格后一直没有变化过。而另一个角度来说,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导致天然气竞争力变化的不稳定性,而居民用气和“煤改气”项目用气量不断增加,使得民生用气需求量不断上涨,从而导致工业、发电等非居民用气的部门或企业的天然气竞争力下降,更深层次矛盾的爆发迫在眉睫,对于天然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不是一个好兆头。
由于地域性差异,各地区人们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各地区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国餐厨垃圾与国外餐厨垃圾的差异较大,国内外利用餐厨垃圾焚烧的应用经验极少,不是餐厨垃圾处理的主流技术[3]。
三、完善中国居民用气价格机制的对策
1.居民用气价格机制要与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统筹设计,抓好价格联动机制建设
在天然气产业链的不断发展下,天然气季节调峰费用由中国北方作为主体,逐渐构成了管输环节、天然气生产商、中国南方地区、天然气工业用户等各个部分为其共同分担的形式。在LNG 的价格市场化背景下,城市燃气配气商在冬季进行高价LNG 采购时,地方政府需要对其进行一部分经济补贴。伴随着居民用气的地区逐渐增多,居民用气不断的普及,致使整体居民用气量加大,加之煤改气的大量运用,致使天然气季节调峰费用分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行不同层次上的改革。在设计制度的方面来看,在调峰费用与管输环节的关系中,费用需要进行调小,并减少其他用户的分担费用。在此过渡期内,政府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财务支出用以投入其中,不仅可以促进调峰代价分担机制得不断完善,还可以适当减少各个天然气用户的矛盾爆发。这不仅需要在民用气联动价格机制上充分使足力气,也需要在供热价格联动上面建立相对应的政策、机制等措施。
由定义6可知,求解M中长度为T的最大可能执行路径的时间复杂度为O(|S′|T),显然不能满足运行时验证需求.对于该问题可以采样随机优化算法近似求解[13],本文采用动态规划算法来求解,下面的引理给出了系统反例的生成方法.
2.逐步调整供气调峰代价的承担主体,完善调峰代价分担机制
居民用气价格机制作为国内整个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中最重要的环节,在面临上游价格调整的尴尬情况下,同时还在面临价格联动机制的介入和冲击,导致其处境十分危险,随时面临要被取代或者取消的后果。在此基础上,中央政府需要对此有所作为,对于配气价格的明细进行具体明示并合理规范的同时,还需要以法律、指导意见等书面形式对其进行提出有效合理的监管体制。另一方面来说,对于居民用气价格机制的20%的份额与非居民用气价格机制进行有机粘连,起到对于非居民用气价格体制的扭转和改革,从而加速其市场化的发展。此外要同时尽快将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与居民用气价格体制进行统筹兼顾,并设计出具体方案,从而达到前后统一的效果,末端梗阻的情况也可以有效地减少。
第三,现有的教学方法陈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现阶段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在开展“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上机实验教学环节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在任课教师简单开展理论知识内容讲授分析的基础上,为学生布置具体的上机实验题目和完成要求,由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在上机实验教学环节中自主完成代码的编写和调试,从总体层面展开分析,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高等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日常上机实验教学环节中,通常难以实现与目标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沟通,无法及时有效了解和解决学生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上机实验教学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对实际教学环节组织开展的整体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3.推动居民用气价格机制改革试点
从本文当中不难看出,对于国内民用气价格机制的改革来说,改革难点一直处于中国北方地区,所以对于此地区的试点工作需要尽快开始。对于非居民用气和居民用气价格的双轨制来说,必须尽快解决该问题,防止其变成调整价格的禁区。2016 年11 月,在中国福建省,试点工作已经展开,对于民用气和非民用气的价格不再进行区别。但福建省处于中国南方,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调价,针对民用气价格改革而言,福建省试点的是气价随着市场的变化幅度太大的问题,若想对此问题进行突破,需要在中国北方寻找相应的办法。但按照福建省当下情形来看,再去对于某个省进行试点的工作比较困难,不过对于民用气深化价改试点来说可以现在国内的东部沿海地区先行推进,运用不同地区的差异进行阶梯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能源的普及,和人们对清洁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天然气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生产及工业发展的主要能源。天然气产业链的形成促使天然气价格机制的形成,同时出现了价格方面的问题,尤其居民用气价格在我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因此,居民用气价格机制的完善对于整个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工作提供了不容小觑的推动力。在居民用气价格机制的完善过程中,研究出可供选择的多种措施是完全有必要的。今后,完善、改革的大方向需要居民用气价格机制来适应整体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雄君,王倩微,乔佳.阶梯气价与电价对居民用户能源费用的影响[J].煤气与热力,2017,37(7):83-88.
[2]张宗益,邢文婷,吴胜利.居民用户峰谷分时气价模型及其优化求解方法[J].运筹与管理,2016,25(3):26-31,38.
[3]董康银,孙仁金.价格规制对天然气需求弹性的影响——以北京地区为例[J].天然气与石油,2018,36(1):110-117.
中图分类号: F299.24;F726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9)024-0336-02
标签:中国论文; 天然气论文; 居民用气论文; 价格论文; 形成机制论文; 改革论文; 阶梯定价论文; 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