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改革中学,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_武汉发展论文

武汉改革中学,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_武汉发展论文

武汉改制中学,究竟改了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论文,改了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产国有,运行机制却是民营的,这样的学校全国各地并不少见,它们都被称为改制学校。应该说这些改制学校在缓解入学高峰、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尤其是弥补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它们对义务教育阶段市场的冲击和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几年前,为弥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武汉市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进行改制;几年后,原本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解决择校生问题的改制,却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助长了择校风的盛行。有人说:既不是民办又不是公办的改制中学,最后的结果是既享受了公办学校的好处,又享受了民办学校的好处。义务教育所需要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应该由政府来负责筹措,收取高额的择校费其实是教育成本的一种“转嫁”。把原本属于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转嫁给普通老百姓,这种做法会使教育公平越走越远。

改制初中搅动择校热

7月9号这天是武汉市18所改制初中报名入学的时间,每所学校都聚集了一、两千人,排起了蜿蜒几百米的长队。武汉市武珞路中学门口卖早点的刘师傅告诉记者,来排队的都是带着孩子来报名的学生家长。

刘师傅说,他早上六点半就开了门,开门一看,学校门口的队伍已排了一百米,排队的都是来报考这个学校的,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如此,非常火爆。

1997年,依托重点中学、名牌中学,武汉市创办了一批改制初中。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它们可以在各自的行政区内公开招生,并且向每位新生一次性收取建设费,换句话说,这里招收的都是择校生。

正在武珞路中学门口排队、等候为孩子报名的王女士说,其实她家离孩子就近入学、对口就读的初中,步行只要5分钟,而到武珞路中学要倒两次车;就近入学不用交赞助费,进武珞路中学还得交择校费9000块钱。但即使这样,他们还是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这里,就因为感觉到这个学校环境很好。王女士说,费用还是有点多,但是不能苦孩子,该用的钱还是不能少的。

改制初中到底好在哪里呢?武珞路中学教导处的老师向记者介绍了学校的情况:“我估计我们学校无论从教学质量、从师资力量、从日常管理,在武昌区乃至武汉市都是数一数二的。数学全国联赛,全武汉市63块金牌,我们得了37块;全国化学联赛,武昌区42块金牌,我们得了21块;物理全国联赛,我们是5金9银。”

据了解,今年武汉市武珞路中学共招新生540人,目前为止,仅报名就达到1600人。武汉市今年12万2千名小学毕业生中,有80%的人报考了改制初中,但只有5800个孩子能进入这18所改制中学读书,录取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5%,这个比例远远低于武汉市今年普通高校的录取比例。

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其中第9条明文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中,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教育部最近几年也曾多次发文,明确表示要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之风。武汉市1997年后出现的这18所改制初中,究竟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它们为什么会和其他学校形成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它们能单独兴起择校之风?

改制,“六个有利于”四个没做到

武汉市教育局局长谭仁杰告诉记者:“由于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的这种质量要求,以及我们能够提供给社会的这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够,那么就要寻求一种办法怎么样来最快地、最好地能够首先满足一定居民层面对于择校、选校或者说优质教育的需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按照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向,审批了20所左右的中小学校。”因为它们属于“公办民助”性质,因而享有独特的招生、收费政策。按照这位现任教育局长的说法,改制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满足老百姓对优质学校的需求。

但是,原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市实验学校退休教师戴世罕所在的农工民主党武汉市委员会最近几年对武汉市的改制学校进行了连续的跟踪调研,从他们的调查结果来看,筹集经费似乎是更切合实际、更深层的理由。

在原武汉市教委1998年签发的9号文件中,记者找到了武汉市创办改制初中最初的目的,概括地说,是“六个有利于”:有利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及办学水平;有利于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有利于学校布局调整;有利于逐步解决择校生问题;有利于相关省重点中学或完中实行高、初中分离;有利于增加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戴世罕说,从武汉市9年的实践来看,这六个有利于,除了最后两条:加大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解决部分重点中学或完中高、初中分离目前实现了以外,前面四个有利于现在都没有做到,不仅如此,有些方面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在发展。

按照教育部的精神,进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办学体制改革试验,应该主要选择基础薄弱的学校来进行,武汉市也在六个有利于中提出,要“有利于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武汉市的这些改制学校是不是遵循这样的改制原则进行改制的呢?

武汉市汉阳区三初中是全区唯一一所改制初中,汉阳区一所普通中学的一位教师向记者介绍说,三初中刚刚建立的时候,区教委就从其他学校抽调好教师:“从其他学校抽调了19位好老师,这些教师原来所在的学校必须无条件地放行,我们当时学校就抽走了两个。他们一去,公办老师身份不变,而且关系转到了三中,工资加奖金比我们多出好几倍了,大概是两三倍的样子吧。后来有关系有本事的教师都跳槽到了改制学校,我们学校好几年都招不到年轻的教师了。”

武汉市一中原本就是省级示范中学,由于实行初、高中分离,武汉市一中初中部要剥离出来,作为第一批改制初中,命名为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改制中学必须有独立的校舍,于是,它选用了区里一所普通中学——55中作为新的校址,55中的领导、老师连同学生被一锅端到了同区的另一所普通中学——34中。两所学校合为一所,自然人满为患,55中相当部分老师还没到退休年龄就被动员提前退休。

原55中退休教师刘树礼经历了当年的改制风波。她说改制前,为了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55中的老师几年都不发奖金了,大家齐心协力想多攒点钱,把校舍搞好一点。结果一改制,原55中辛辛苦苦积攒的一切全部拱手让给了改制初中。“不是说这个学校办得不好,如果办得不好你把它拆掉,那也好说一点,是吧?是这个学校校舍已经改得非常漂亮,我们的办公条件都搞得装修得很好的时候,当时老师们心里当然是不乐意啊!但是没办法。所以两个学校合到一起,当然就有一批老师就多了。当时还没满55岁,就要这一批老师提前‘一刀切’。他们当时只有53岁吧,都回家了。他们心里还不是有些想法,干得好好的。”

刘树礼说,改制学校并没有真正改变55中这所薄弱学校的“薄弱”面貌,不过是占用了薄弱学校的校址而已。

2003年,武汉市第一初中再次扩建,又占用了34中的校址,34中的老师再次被分流,退休的老师有的挂到28中,有的挂到69中,被分散到了各个学校,有些业务上不错的年轻老师,都纷纷地跳槽。

55中和34中挨得很近,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附近的学生原本可以选择两所学校对口入学。现在,它们都改为“武汉市第一初中”,全是改制班,招的都是择校生,家住附近的孩子如果想到就近的这两个校址上学,就得交数额不菲的一笔择校费。许多孩子被迫服从分配,到离家较远的普通中学上学。

退休教师戴世罕分析说,“六个有利于”中明确提出,要“有利于学校布局调整”,但事实上,改制初中并没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没有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也不利于学校的合理布局,更为关键的是,它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加剧了择校生问题的激化。她说,改制学校创办之前,武汉市只有少数有特长和全国比赛有名次的学生才能择校,如今更多的改制学校名正言顺、敞开怀抱接受择校生,使得武汉市的择校之风越演越烈。

戴世罕说,由于教育部门将生源、师源、财源相对集中在改制学校,人为地拉大了办学水平,使得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此造成了恶性循环。

原55中退休教师刘树礼说:“我觉得这样搞改制的话,教师分等级、学生也分等级。凡是三类学校啊,全校都难得找出十个这样的家长:家长在国有企业的、事业单位的,家长是公务员的、有稳定的工资收入的这样的家长。同样是一个年轻的老师,在一般学校的,1000多一点,但是在改制学校最少、最少是2000多,有的是3000多都不止。普通学校班主任就是4、50块钱,改制学校班主任的津贴费,我了解到的好像是600,这个差距太大了。”

假改制,真收费,同时享受公办、民办学校的好处

按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必须实行就近入学原则,不能招收择校生,因此这些改制初中到底属不属于公办学校、如何为它们定性,就涉及到它们能不能招收择校生这个事关它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武汉市政协委员、原江岸区教育局副局长蔡晟认为,如果是公办学校,就不能收择校费,目前不少挂着“民”字招牌的改制学校实际上都没有民间资本的进入,应该由校董事会推举产生的校长全部由教育局委派,教师拿的是国家工资,吃的都是国家财政饭。

蔡晟说,所有的改制学校既不是公办又不是民办,如果是公办学校就不能收择校费。但它们又不是民办学校,因为民办学校要有投资主体,这个投资主体不应该是国家财政。但现在的改制学校都是国家财政投入办的学校,这些学校的教师拿的都是工资,都是吃的是国家财政饭。所以它们既不是民办又不是公办,但最后的结果是它们既享受了公办学校的好处,又享受了民办学校的好处。

在许多家长看来,改制学校的改制似乎是一夜之间完成的,他们不明白多年的公办学校怎么说变就变,除去多了一项收费,这些学校其实并没有什么制度上的变化。退休教师戴世罕认为,这其实是假改制、真收费,国家和老百姓那里两边拿钱。

戴世罕说,这样的改制,不如称为“翻牌”收费,说是改制,其实是在毁改制的名声。“适龄儿童必须要享受这个教育,他有这个权利吧。在这个阶段是应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但实际上现状是不平等,这就是一个不平等,破坏了公平,实际上侵犯了学生的权益,它是违法的,我们暂且是这样说吧。”

这笔借改制为名收取的择校费数额有多少?记者采访了武汉市审计局,审计局工作人员说,教育预算外收入目前没有审计数据。据武汉市教育局自己对外宣称,到目前为止,这些改制学校已经筹集了1.5亿的教育经费,它们50%用于改制校的建设和日常运作,40%用于薄弱校的改造,10%用于资助9年义务段的贫困学生。武汉市政协委员、原江岸区教育局副局长蔡晟却说,除了这些用途外,每年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来维持各级教育主管机关自身的运转:“各级教育局机关都没有一分钱的办公费,开门七件事它必须要钱啊!钱哪里来呢?说实话,没有这些改制校,这些机关都要关门。”

与不少改制初中门庭若市相比,武汉市的一些民办学校显得冷冷清清。尽管它们同样拥有自主招生的资格,可前来报名的学生和家长并不多。一位民办学校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学校近几年来生源是明显地减少了,好像大家都比较愿意去改制的学校,好像那些收费比较低,再加上牌子老、名气大,我们民办的学校好像很难和它们抗争。你看,武汉市原来有40多所民办中学,目前就只剩下10几所了。”

同样面临困境的,还有一大批公办普通中学。江岸区十三中原来是所完全中学,属于老牌二类学校。近年来,学校招生逐年萎缩,只能把将50%的教室出租来维持学校的日常开支。十三中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这样的现状,他感到无能为力:“现在的择校生他是这样的,今年规定7月5号、6号到学校先报到,报到盖了章之后他就自己去择校去了。至于选校之后选校的结果,我们心里根本就没数了,生源现在就是基本上无法预计。按照教育局分配的对口的学生我们学校应该有500人,去年只招了170、180人。近几年学校教育经费几乎没什么投入,教室有一部分多余的,(租金)一年18万,维持正常的水电、报刊、杂志、电话、老师的办公用品、一些公物费都靠它,这样比其他的学校还算强的呢。”

与十三中相隔不远,是改制初中:武汉市二中分校。它的新校区正在筹建中,预计投入1.3个亿。建筑图显示:新校区总面积45.75亩,艺术中心可容纳600人,体育场馆中心设有50米长的标准恒温游泳池,篮、排球馆可同时容纳1000人开展运动,三栋教学楼形成教学中心,共有60间教室,还设有标准的400米田径场。

十三中的负责人和记者说起对面这所改制初中的排场,觉得简直是望尘莫及:“我们真的不理解,作为我个人来讲,我们无法理解,同一个屋檐下不平等嘛,现在是越来越大。”

改制,给民办学校发展带来了障碍

武汉市政协委员、原江岸区教育局副局长蔡晟说,公办学校其实应该解决教育均衡问题,民办学校解决的才是特殊需求问题,这是一种科学的办学理念。目前武汉市这种非“公”非“民”的改制学校,既破坏了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的平衡,也给民办学校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蔡晟说,改制学校的存在,拉大了公办学校之间的差距,让公办学校之间不可能实现均衡;另一方面它还挤占了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武汉的改制学校特别发达,所以武汉市的民办学校办不起来。改制学校既享受了原来公办教育几十年国有资产培育创造的品牌,享用了无形资产,同时又享受了民办学校的政策,可以招纳收费生,结果是民办教育挤垮了,公办教育的公平性也没有了。义务教育所需要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应该由政府来负责筹措,收取高额的择校费其实是教育成本的一种“转嫁”。把原本属于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转嫁给普通老百姓,这种做法会使我们提倡的教育公平越走越远。

其实,早在改制初中刚刚建立的时候,原武汉市教委就曾提出给这些学校三年的适应期,三年之后彻底“断奶”,也就是说削减财政的投入,教师由学校自己来养活。然而6年过去了,这些改制学校除了按照国家规定取消了公开的择校考试、电脑摇号确定生源外,再没有其他变化。

为什么真正的改制这么难?蔡晟说,关键是改制学校的教师不愿意丢掉公办教师的身份,改制学校不希望失去国有资产的撑腰,教育主管部门害怕损失一些既得的利益。

蔡晟说,改制学校的顾虑有几条:一是怕断奶,好老师会走,因为很多老师不愿意失掉公办教师的身份;还有一条,就是一宣布断奶,国有工资没有了,老师的收入会下降,这也是他们不愿意的。现在武汉市对这个事情没有下决心,省里也没有明确的态度。他们的担心也和财政拨款有关,改制学校的老师工资都比较高,平均每位老师一年的工资拨款都有一万多将近两万,一所学校一般有三、四百位老师,加起来好几百万块钱,如果学校断奶,这笔钱就不会给教育了。这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对这个事情不积极的原因。

改制学校究竟该向何处去?武汉市教育局局长谭仁杰说,他们不会再审批新的改制中学:“一个要加强对这个事情的监管,我们强调第一不再审批新的学校;第二个就是在已经批准的学校里面要规范他的办学行为;第三个就是在这个改革的价值取向方面,一方面你愿意朝前走,就彻底地作为民办教育,也就是说你初中学校的择校包括高中的择校你就要到民办去,择校到民办;另一个你就复归到原来的办学体制上来,作为服务一方的公立学校。当然在这个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推进国务院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还是允许企业的剥离学校、政府的新建学校,薄弱学校还是可以搞改制的。”

但是就在谭仁杰局长讲这番话的同时,武汉市今年的“小升初”择校报名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不少改制学校甚至扩大了招生规模。采访中,不止一位被采访者向记者表示了忧虑:如果仅仅是不再审批新的改制初中,会不会客观上造成已有的改制学校更加一支独秀?因此他们认为,如何尽快促成现有的改制学校真正改制才更为关键。

标签:;  ;  ;  

武汉改革中学,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_武汉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