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凝血功能指标,急性白血病,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73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1-ZM
急性白血病(AL)常伴有凝血功能的改变而易形成高凝或出血,是致死的重要原因。近年研究发现,白血病细胞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促进内皮细胞损伤,诱导血小板活化呈高凝状态。随着病情进展,凝血因子被消耗出现低凝而出血。所以及时监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凝血功能中的各项指标,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倾向作出准确的判断,并给予积极治疗和及时终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展,将有利于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死亡率[1,2]。本文研究了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指标的改变情况,有助于为急性白血病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75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为观察组,男87例,女88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44.3±15.8)岁,AL类型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7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28例 (M2型8例,M3型46例,M4型43例,M5型30,M6型1例)。对照组175例,男89例,女86例,年龄20~81岁,平均年龄(48.3±12.1)岁,为同期来院行健康体检者。测定前1个月无服用凝血及血小板系统的药物。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查体时进行各项指标测定。观察组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抽取1.8ml静脉血置入真空采血管内,用129mmol/L柠檬酸钠9:1抗凝,于4°C下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分钟后检测乏血小板血浆,样本检测工作均在2小时内全部完成。采用仪器和试剂均为STA-REvlution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患者标本进行PT、FIB、APTT、和TT检测,所有检测试剂均为配套试剂。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对研究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χ ̅±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PT、FIB、APTT、TT比较情况 观察组患者PT、FIB、AP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而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患者PT、FIB、APTT、TT结果比较(χ ̅±s)
组别 例数 TT(s) PT (s) FIB(g/L) APTT(s)
观察组 175 16.97±3.19 14.43±1.69 3.89±1.89 39.22±6.05
对照组 175 19.19±1.47 12.56±0.63 3.33±0.80 37.54±4.32
P 0.2678 0.0000 0.0233 0.0366
2.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PT、FIB、APTT、TT比较情况 两类型间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APT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ALL和AML患者PT、FIB、APTT、TT结果比较 (χ ̅±s)
组别 例数 TT(s) PT (s) FIB(g/L) APTT(s)
ALL 47 18.79±0.63 13.63±1.40 4.10±1.87 39.50±8.05
AML 128 18.01±2.35 14.78±1.65 3.86±1.77 39.12±5.19
P 0.3751 0.0005 0.3227 0.3578
3讨论
急性白血病危及生命的最常见并发症是出血,其出血机制为白细胞浸润血管壁、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及白血病细胞释放促凝物质,均可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形成高凝或出血。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影响了肿瘤细胞的表型和活性,使肿瘤易于在局部增值、浸润及转移[3].因此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检测和出血的防治对于改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凝血四项是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反映患者自身内源性凝血途径有无异常,常用于检测肝素的临床治疗效果。PT 中的INR常用于检测口服抗凝剂,PT延长多见于血管性血友病、DIC等,而PT减少多发于C1抑制物减少和血液高凝状态。FIB则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塞,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及肝硬化;血浆FIB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其水平变化不仅与凝血障碍有关,而且与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一定关系。TT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4].TT延长提示纤溶亢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PT、FIB、APT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性白血病患者患病期间凝血功能明显异常,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因此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有助于协助临床判断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并且对预后判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永玲,邓明凤,黄俊,等.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9):1195-1197.
[2]杨华,朱成英,王全顺,等.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经验性治疗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4,22(2):315-322.
[3]翟文,门剑龙.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意义[J].天津医药,2007,(5):23.
[4] 银传杰,陈正辉,马晓波,等.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临床意义探讨[J].系统医学,2017,3(16):93.
论文作者:王晓辉 于霞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白血论文; 凝血论文; 病患者论文; 患者论文; 白血病论文; 统计学论文; 功能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