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成像引导下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_吴忌,王雯,楚福明,唐小松,王艳杰,苏洪,黄子洋

(四川省骨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 目的:观察红外热成像引导下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2017年6月,将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21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治疗,实验组在常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基础上对进行红外线检查后异常区域进行重点处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1个月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颈肩部疼痛情况进行评价,采用田中靖久神经根型颈椎病量表对颈椎功能行评价。于治疗结束1月后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总体疗效及有效率。其中实验组在试验过程中脱落1例,对照组在试验过程中脱落2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肩部疼痛VA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两组间颈肩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8,P=0.986);治疗结束时和治疗1月后,实验组颈肩部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8、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两组间颈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组间比较t=0.478,P=0.636;治疗1疗程后组间比较t=1.914,P=0.063);治疗结束时,治疗1月后,实验组颈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t=7.012,P<0.001)。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热成像引导下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有效缓解患者颈肩部疼痛,改善颈椎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常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红外热成像;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3-0199-03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及电子产品对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脊柱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1],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临床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之一,也是发病率最高的颈椎病类型[2],主要症状表现为颈肩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甚至乏力等,因疼痛及功能障碍对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影响,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患者可能出现心理障碍[3]。CSR的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对于病程较短、症状较轻且不伴有神经根性损伤的CSR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4]。中医外治法是将中药通过不同的经皮给药方式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或疼痛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非手术疗法。通过临床研究,中医外治法治疗CSR能够有效缓解颈肩部疼痛,改善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较好。

二黄新伤止痛软膏是四川省骨科医院特色院内制剂,是“郑氏伤科”代表性外用药物之一,具有活血化瘀、清热消肿、通络止痛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局部肿痛明显者。前期研究发现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联合旋提手法治疗CSR,可有效缓解患者颈肩部疼痛,临床疗效较好。将现代技术与中医外治法相结合,能促进中医外治法的发展。本研究在现代技术与中医外治法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本研究将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相结合,在红外热成像引导下行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治疗CSR,与常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疗法进行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参与本研究的42例患者均来自四川省骨科医院颈肩腰腿痛1科自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研究过程中脱落3例,均因个人原因无法完成治疗,符合退出标准,其中实验组1例,对照组2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①手臂麻木、疼痛,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检查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20~65岁;③病程≤1年;④不伴有颈神经根性损伤体征(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肌力减弱);⑤1周内未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⑥对本试验方案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有颈椎手术史者;②病变部位有皮肤疾病或严重皮损者;③合并严重颈椎椎管狭窄者(椎管中央矢状径≤11mm);④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血液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者;⑤合并脊柱创伤或脊髓损伤者;⑥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或腕管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肘管综合征者;⑦颈椎畸形,或合并颈椎结核、肿瘤及严重的骨质疏松症者。

2.方法

2.1 分组方法

42例患者按纳入研究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1 例,对照组21 例。研究过程中脱落3例,其中实验组1例,对照组2例。

2.2 治疗方法

2.2.1对照组 由主管护士将操作区域备皮,确认患者皮肤清洁完整,无皮损后,将二黄新伤止痛软膏(四川省骨科医院院内制剂,批准文号:川药制字Z20080021)均匀涂抹在走罐区域,走罐区域为:颈背部风府穴至至阳穴督脉及膀胱经第1、2侧线循行区域和手三阳经在颈肩部、上臂及前臂的循行部位,涂抹厚度约0.5cm。涂抹完毕,待罐吸定后,遵循“轻-中-轻”的原则,握住罐体将罐沿着经络循行路线推拉约10min,直至走罐区域皮肤略呈紫红色。走罐结束后在大椎穴、天宗穴及手三里穴留罐10min。去罐后,使用温热毛巾将皮肤表面残留的药物擦拭干净,嘱患者穿衣避免受凉,然后再采用提、拿、拍等手法放松患者颈肩部肌肉2min。隔2日1次,每周2次,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

2.2.2实验组 (1)在治疗前行上半身红外热成像检查:患者均在四川省骨科医院功检科接受检查,检查完成后根据红外热成像图标记异常反应区,包括凉性反应区及热性反应区。(2)将二黄新伤止痛软膏涂抹在治疗区域,走罐8min后,在标记的红外热成像异常反应区走罐2min,直至异常反应区皮肤略呈紫红色。走罐结束后在红外热成像异常反应区留罐10min。去罐后处理同对照组。

2.2.3疗程 两组均每隔2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20~25min,连续治疗2周共5次为1个疗程。

2.2.4主要设备 IRIS-5000红外线热成像仪,韩国MEDICORE公司生产,热敏度为0.1℃。

2.3 疗效评价方法

2.3.1疼痛评价标准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颈肩部疼痛情况进行评价,0~10分,没有疼痛为0分,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为10分,患者根据自身的颈肩部疼痛情况进行主观评价。

2.3.2颈椎功能评价标准 采用田中靖久等制定的神经根型颈椎病量表[12]从症状、体征及功能等方面对颈椎病功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3.3有效率评价标准 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总体疗效及有效率。痊愈: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恢复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正常生活并参加劳动和工作;好转:症状减轻,肩、颈、背部疼痛减轻,颈及肢体功能改善,能基本正常生活并参加基本劳动和工作;无效:症状无任何改善,无法正常生活并参加劳动和工作。(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治疗例数=总有效率。

2.3.4疗效评价时间及内容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1月后采用VAS对患者颈肩部疼痛情况进行评价,采用田中靖久神经根型颈椎病量表评价颈椎功能情况进行评价。在治疗结束1月后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总体疗效及有效率。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两组患者性别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年龄、病程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颈肩部疼痛VAS评分及田中靖久神经根型颈椎病量表评分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分组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

3.2.2治疗前后两组颈椎功能评价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和治疗后1月时采用田中靖久神经根型颈椎病量表进行颈椎功能评价的情况见表3。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之间的颈椎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3.793,P<0.001),存在时间效应,颈椎功能评分逐渐增高;两组患者颈椎功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F值分别为243.836和82.235,均为P<0.001),即存在分组效应;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两组间颈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组间比较t=0.478,P=0.636;治疗1疗程后组间比较t=-1.914,P=0.063);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后1月,实验组颈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t=-7.012,P<0.001);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6.014,P=0.008)。

3.2.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4.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一根或多根颈神经根受到机械压迫或炎性刺激引起的以颈肩部疼痛和肢体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脊柱退行性疾病。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或韧带增厚对神经根的激惹和压迫是主要致病因素。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的总体原则为阶梯化治疗,对于病程较短,且不伴有神经根损伤的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4]。中医药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医外治法能够将中药直接作用于患处,避免口服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

二黄新伤止痛软膏是我院的特色制剂,主要用于缓解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疼痛和肿胀,临床疗效显著。药物走罐能够调和营卫、祛瘀通络、透邪外解,是“郑氏伤科”的特色诊疗方法之一,相关研究发现药物走罐能够增强软组织对药物的吸收能力,加强局部软组织血运,促进局部微循环,加快炎性因子的代谢。基于“骨正筋柔、筋骨平衡”的理论,我们运用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柔筋”,配合颈椎旋提手法“正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对于部分无法接受颈椎旋提手法的患者,根据治疗前红外热成像检查结果标记异常区,运用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并重点处理红外热成像异常区后,颈肩部及上肢疼痛也能较好的缓解,为进一步明确该方法的疗效及可行性我们开展了本项研究。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的功能性影像学检查,通过红外摄像技术接受人体热能分布信息,通过计算机分析转化为红外热成像图显示人体的体表温度分布。正常人体的体表温度左右对称分布,当人体或局部组织发生病变时,全身或局部的热平衡遭到破坏,表现为局部温度升高或降低。疼痛是人体的主观感受,通过红外热成像能够客观地反映疼痛部位、范围、程度,分析其原因及转归。研究发现红外热成像可以协助对颈椎病的诊断,对颈椎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在治疗结束1月后,进行总有效率评价时,有3例患者疗效评价为无效,其中实验组1例,对照组2例,3例患者病史均在60天以上,且在治疗疗程结束后逐渐出现上肢麻木、乏力加重等神经根进行性损伤的症状,2例行经皮颈椎内镜手术,1例行ACDF手术,术后症状缓解。因此,本疗法主要适用于病程较短,且不伴随神经根损伤的患者,对于病史长,且伴神经根损伤的患者可以通过本疗法暂时缓解疼痛症状,但医生应该及时关注患者神经根损伤是否进行性加重,必要时建议患者及时手术治疗,以免影响预后。

本研究结果表明,红外热成像引导下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有效缓解患者颈肩部疼痛,改善颈部功能。可以作为病程较短,且不伴有神经根损伤的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方法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吴云霞,刘忠军,刘晓光,等.2008—2014年北医三院骨科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住院人群特征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01):70-76.

[2]王英杰,贾连顺.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现状与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09):812-814.

[3]刘倩,于树红,邹树红,等.心理放松护理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及睡眠障碍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05):950-953.

[4]翟明玉.颈椎病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J].中医正骨,2014,26(06):6-9.

基金项目:四川省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项目(2016Q027);2015年度四川省骨科医院科研课题

论文作者:吴忌,王雯,楚福明,唐小松,王艳杰,苏洪,黄子洋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7

标签:;  ;  ;  ;  ;  ;  ;  ;  

红外热成像引导下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走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_吴忌,王雯,楚福明,唐小松,王艳杰,苏洪,黄子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