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2年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地区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原载:《亚洲发展展望报告书(2002)年》,亚洲开发银行2000年4月版
一、2001年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
2001年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缩减,亚洲开发银行的发展中成员国(或亚洲发展中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只有2000年的一半(见表1)。2000年东亚地区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2001年却大幅度下降,由于外部需求的下降猛烈地影响了香港、韩国和台湾的经济,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增长只有稍许放慢,东南亚地区同样也受到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影响,2001年经济增长也有明显的下降。
与东亚,东南亚地区不同,2001年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反而有所加速,这是由于农业生产增长抵销了出口增长的下降。2001年中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有所提高,部分原因是由于有巨额的资本投资,主要投于能源部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经济衰退、政局不稳定和财政困境,继续影响了太平洋地区发展中成员国的经济增长业绩。
2001年亚洲发展中地区的商品出口贸易额(按美元计算)下降了6.8%,从2000年的增长21.2%逆转为负增长(见表二)。外部需求动力的丧失在南亚地区的影响不明显,因为南亚地区的信息通讯技术产业产品和非农业产品的出口较不重要,比较重要的出口商品是诸如纺织品等出口较为稳定的产品。就东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的情况看,信息通讯技术产品贸易额的急剧下降导致了其外部需求动力的严重减弱。中亚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受到2001年“9·11”恐怖事件所导致的商品价格下降趋势加深的影响。由于出口贸易额下降幅度大于进口贸易额下降幅度,2001年亚洲发展中成员国的国际经常收支顺差额稍有下降,自1998年国际经常收支顺差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达到峰值(5.4%)之后,逐年均有所下降。
在国内需求方面,某些发展中地区成员国有较强的增长率,一般来自消费支出的持续增长或加速增长,资本投资支出的增长则较为微弱。某些国家(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内需求增长部分地是由于赤字财政支出的结果;而另一些国家(如印度与菲律宾)则是来自农业生产与农业收入的增长所加强的消费支出增长。
国内需求增长疲软或负增长的发展中成员国则通常表现为消费支出增长下降(尽管有鼓励消费支出的财政政策)、同时资本投资支出又下降,如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所有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额急剧缩减,由于该类产品出口前景恶化导致信息通讯技术产业投资支出的急剧下降。而某些中亚国家则相反,它们的国内需求主要来自消费支出的增长而不是资本投资支出的增长,与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其消费支出增长的动力来自石油与天然气部门的迅速扩展。而阿塞拜疆、哈萨克、土库曼斯坦则有迅速的资本投资支出增长。
表1 1999-2003年,亚洲发展中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
注:-未曾预测 GDP:国内生产总值
(1)印度的数字为批发物价指数上涨率(%)的数字。
(2)2002~2003年的数字为预测数字(基线的低限预测数字)。
(3)指布伦特原油价格。
资料来源:CEIC数据公司、亚洲开发银行。
表2 1999-2003年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的商品出口额增长率(按美元价值计算)
(单位:%)
地区别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亚洲发展中地区
6.8
21.2 -6.8 5.5
9.2
东亚
5.8
22.0 -5.8 5.0
8.7
东南亚
8.9
19.6 -9.8 6.1
9.7
南亚
4.4
17.3
0.5 7.2
12.9
中亚
6.4
49.1-0.6 10.1 5.5
太平洋发展中成员国
8.6
5.9
-9.1 8.5
6.5
资料来源: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发展展望报告书》的数字认真整理、编制。2002年与2003年的数字为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数字。
发展中地区成员国的物价上涨率从2000年的2.3%上升到2001年的3%,总的说来均只有微弱上升,低于以往的上升水平。尽管发展中成员国均有明显的放宽货币政策,特别是东亚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但由于信贷扩展疲软,对促使物价上涨的影响极其有限。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有微疲的贬值,但由于进口价格一般趋于下降,为此汇率贬值对促使物价上涨的影响也同样极其有限。印度尼西亚的物价上涨率却从不到4%加速到11%,这部分原因是燃料官定价格的上涨。中亚地区的物价则继续了其持续下降的趋势。
二、2001年和2002年的国际经济环境
1.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市场的宏观经济条件
美国市场约占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出口的四分之一,美国经济在2000年年中出现大幅度减速,接着演化为温和的经济衰退,直到2001年4月,并在2001年第三季度发展到出现经济(国内生产总值)负增长。由于消费支出和政府支出的加速增长足以抵补民间投资支出与出口的下降而且有余,2001年第四季度重新出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正增长。尽管2001年底和2002年初美国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有所扩大,但它毕竟是在仅有一个季度的经济负增长之后恢复了正增长。
这次美国经济能从温和的衰退中迅速恢复过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消费状态平稳。与以往美国经济衰退的经历不同,在这次的经济衰退中,尽管资本投资支出下降、金融资产价值下跌、消费者债务额增大、就业人数减少,加上还发生了“9·11”事件,但美国的消费支出却仍持续增长,2001年增长3.1%。能够说明这种恢复的原因有:(1)物价上涨率低——特别是能源价格的下降和汽车及其它工业制品价格的高折扣销售;(2)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特别是降低利率,加上房产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导致了重新筹资与房产销售的兴旺,这是房产持有者的重要资金来源;(3)生产率的提高——这在经济衰退期间是不多见的;(4)鉴于预见信息通讯技术产业升级可能会带来的效率收益和产品生产与金融市场的灵活性,人们普遍对美国的长期经济前景仍持乐观的态度。
2002年初已有征兆预示美国经济正在集聚2002年第一季度经济复苏进一步增强的动能。2002年1月份批发商业领域存货对发货的比率下降到1.3个月,这是2000年3月以来的最低比率。制造业产业生产在经历了18个月的下降之后于2002年2月开始重新恢复了正增长。其次,调整就业人数从前六个月的下降5%转为2002年2月的上升0.6%。但2002年的美国经济预计只能是温和的复苏,因为这次经济衰退的温和特点、固定资本投资的持续疲软缩小了经济强劲回升的空间。在北美的其它地区、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均与美国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2001年均有较大幅度的经济减速,这些国家(与地区)没有国内(或地区内)的经济循环、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它们的经济将可与美国经济一起复苏。
欧洲地区约占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出口的15%,2001年欧洲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并在2001年第四季度转入负增长,这是由于消费支出增长疲软和资本投资支出与出口继续下降所导致。2001年全年,欧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在需求因素之间的分布相对还是平衡的:民间消费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均约增长近2%,而固定资本投资支出与存货投资的下降则抵销了净出口的积极作用。
欧洲地区经济在2002年初出现有回升的现象,制造业产值有所回升,商业信心指数在2002年7月已连续两个月回升。但2001年12月的失业率仍高达8.5%,自2001年9月以来没有下降过。此外,2002年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下降,为此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在2002年上半年预计将趋降低。总之,2002年欧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将比2001年有适度的回升。
2001年英国的经济增长相对比较为强劲,2.4%;这是由于民间消费支出和政府支出的增长足以抵补资本投资与出口需求的减弱而有余。英国的这一经济成绩,特别是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而取得的这一经济成绩,预计还会在2002年持续下去,这是因为国内需求将持续强劲和国际经济环境将会有所改善所致。
日本约占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出口的12%,2001年第二季度陷入经济衰退之中,其后连续三个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并导致2001年经济负增长。这是由于出口的严重衰减加上政府投资和民间房产投资的下降,抵销了企业资本投资和政府消费支出的微弱增长,民间消费则处于停滞状态。
2002年初,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并不明朗。企业存货水平低和美国经济状况正在好转意味着日本经济前景正在改善。此外,尽管2002年1月的消费信心指数低于一年前的水平,但却高于2001年12月,商业信心指数在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下降之后尽管有所回升却仍然疲弱,金融状况依然紧张。总之,2002年的国内需求预计仍将减弱,但出口部门的改善可能为2002年的日本经济带来零增长。民营企业的兼并与收购投资正在加速制造业部门与金融业部门的重组与调整进程,这可能会为企业提供提高效率与生产率的空间。加上出口需求的增长将会导致资本投资前景的改善,对2003年日本的经济复苏作出贡献。
尽管2001年初美国能源价格出现上涨,但2001年消费者物价指数平均上涨率从2000年已相对较低的3.4%(特别是在经济迅速增长而失业率又很低的背景下)下降到2.9%;而2001年欧洲地区的物价上涨率则上升了0.3个百分比点,升至2.7%。日本则持续保持通货紧缩状态,2001年物价指数下降0.7%,2000年则下降0.8%。总之,经济发达国家物价上涨率的下降趋势在发展中地区也可以看到,这是由于受到许多商品和某些工业制品价格下跌的影响所致。近年来物价上涨率下降趋势是由于以下原因导致的:重要商品市场和工业制品市场上全球的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抑制物价而不是选择控制汇率作为其货币政策的目标。全球的物价上涨压力在2001年相对有所增强,但2002-2003年的物价上涨率预计将会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
2.世界的商品与服务贸易
美国、欧洲地区和日本一起合占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出口的50%(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的出口总额已将从香港、新加坡转口出口的出口额包括在内)。这三个经济体从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进口的两位数进口贸易额增长率,促进了许多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在2000年取得了高经济增长率,也促使这些国家在2001年从迅速的经济增长逆转为经济增长率的急剧下降乃至负增长。信息通讯技术产业部门出现了从强劲增长走向急剧下降的极大摇摆。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字,经济发达国家的商品与服务进口量在1995-1999年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6%,2000年增至11.5%,2001年预计将为负增长-0.3%。这是由于美国、欧洲地区和日本的经济复苏的温和特点和主导世界贸易的信息通讯技术产业部门将只会有缓慢的恢复,世界贸易只能逐步地恢复增长所致。2002年上半年经济发达国家的商品与服务进口量预计只能有一位数的增长率,这是因为在制造业部门中徘徊不去的过剩生产能力和利润低微导致国内(地区内)需求稍微下降;这也将限制资本投资支出的增长。为此,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的出口需求可能只有缓慢的增大,2002年的商品出口额增长率预计将低于7%,但不同分区、不同产业部门的情况将会有所不同。
工业制品的世界贸易出口额约占世界商品出口贸易额的75%,其2001年的增长率预计将从2000年的迅速增长转向负增长(注: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统计,2001年》,日内瓦。)。对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有特别重要地位的出口工业制品是信息通讯技术产品(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所定义的办公设备和电讯设备)和纺织与服装业部门。
表3 亚洲发展中地区旅游业的经济地位
注(1):2002年的数字为预测数字。
资料来源:世界旅行与旅游业协定,《Tourism Satallite Accounting Resoarch,2000》。
信息通讯技术产品的出口额约占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商品出口额的30%以上,而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额则约占8%以上(注:前7位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额的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或地区)(按出口额大小排列依序为:台湾、马来西亚、中国、韩国、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的出口额约占该产业部门世界出口贸易额的28%。前8位纺织、服装出口额的亚洲发展中地区的成员国(或地区)(中国、韩国、台湾、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泰国、香港)的出口额约占该产业部门的世界出口贸易额的45%。)信息通讯技术产业部门经历了一次从繁荣到衰退的循环,并导致许多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或地区)在1999-2000年取得良好经济成绩,而在2001年出现经济衰退。反映信息通讯技术产业部门兴衰的一个指标是半导体芯片市场,2001年半导体芯片的国际市场销售量减少了31%,2002年芯片和信息通讯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预计只能有缓慢的回升。这是由于信息通讯技术产品的零售额预计只会有适度的扩大,而公司的成批销售受到投资计划的限制而会有所抑制。
2001年世界纺织与服装出口额增长率预计将从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5%减缓下来,因为这些商品的主要进口国家的国内需求增长率已有下降。由于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与以往的发展趋势比较仍然偏低,为此2002年纺织与服装的出口贸易额预计只能有缓慢的增长。
对于诸如印度尼西亚、越来和一些中亚地区国家成员国说来,商品出口贸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下降,2001年(特别是“9·11”事件以后)的商品价格趋于下跌,导致了这些国家出口贸易额的衰减。Knight-Rodder商品研究部编制的“期货商品价格指数”指出,2001年期间,此项价格指数下跌了16.3%;但2001年底,世界市场的商品价格开始有所回升,商品价格预计将会随着世界经济活动的复苏步伐而继续回升。
作为能源市场状况和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晴雨表,原油的价格是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01年原油的现货价格有所下降,从2000年12月底到2001年12月底期间,布伦特原油的现货价格下降了14%以上,降至一桶20美元,远远低于石油输出国组织所设定的价格指标范围(一桶22-28美元)。这是由于尽管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2001年期间该组织成员国将缩减20%的原油日产量(即一天减少500万桶原油产量),但2002年3月初油价开始攀升,因为人们重新关注到中东石油供应的稳定性和世界经济复苏出现有较乐观的前景,到了2002年3月15日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上升到一桶23.79美元,从2001年初到3月15日上升了20%。2002年的油价预计会继续保持稳定,并将停留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所设定的原油价格指标范围内。
商业服务出口额约占世界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的20%,2000年增长6%,但2001年的增长速度将有所下降或出现负增长。这是由于2001年全年的全球经济活动不断萎缩,和2001年9月中旬以后世界贸易与旅游的混乱。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约占世界商业性服务出口贸易总额的15%。2001年国际旅客人数减少1.3%,而2000年则增长7%,主要是由于2001年最后四个月世界旅游业的严重衰退。但国际旅游业的前景并没有像2001年9月底所预想的那样暗淡。尽管国际旅游业在2002年上半年预计仍将保持衰退,但随着世界经济活动扩大,商务旅游活动增加,2002年下半年的国际旅游业将会复苏。不断增强的市场竞争强调了增强旅游安全保障和降低旅游价格将会对休闲旅游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分区的经济发展趋势与展望
1.东亚地区
东亚地区在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的经济活动总量中占有58%的比重,2001年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比前一年有相当大幅度的下降。中国有中等速度的经济增长,韩国和香港的经济增长急剧减速,台湾逆转为负增长,蒙古由于受到恶劣天气和低商品价格的影响而仍为经济低增长所困。中国之所以能够有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主要是来自加强消费支出和较小程度上来自有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乐观前景驱动,后者驱使2001年的外国直接资本投资额比2000年增长15%,增至468亿美元,加上由国内债务支持的公共投资使其国内国定资本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2000年的37%提高到接近39%,固定资本投资额增长11%以上。与此相反,韩国与台湾的固定资本投资额则分别减少1.7%和18.2%,部分地是由于信息通讯技术产业部门的全部性衰退。台湾的资本投资的更加萎缩是由于其某些工业部门出现向中国大陆转移生产基地所导致。香港的固定资本投资额增长2.1%,部分地是由于设备购置额的增大。
国内(或地区内)需求的差异也同样出现在外部需求方面。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额增长率从2000年的27.9%下降到2001年的6.8%。2001年韩国的商品出口贸易额下降了14%、台湾下降了17.3%、香港下降了5.9%,反映了在它们的出口商品组合中,信息通讯技术产品的比重不同。
由于世界贸易活动的衰退、特别是中国的贸易活动的衰退,香港进一步遭受到了商务港服务需求急剧下降的打击。
2001年东亚经济群体中的金融业部门的经济成长也同样呈现了差异性。韩国的股票市场的成绩是世界上最佳者之一,2001年韩国股市价格指数(按美元价值计算)上升了32%,这部分地是由于人们看到了韩国长期经济增长潜力的结果:2001年中国上海B股指数上升91%,但这包括了2001年2月B股向国内投资者开放后立即引起股市价格迅速上升和2001年下半年由于公司业绩不佳、法制监督加强和将国营企业的国家股份公开出售的争议(这将会大幅度增加股市的股票供应量)挫伤了投资者的热情而下降了21%。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急剧减速和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不确定使2001年香港的恒生指数下降了25%。2001年第三季度台湾股票交易所指数下降27%(按美元价值计算),2001年第四季度有所回升,2001年全年的股市价格指数上升了11%。
由于经济衰退,2001年东亚地区的物价上涨率为1.4%,比2000年稍有上升,但仍然是很低的物价上涨率。2001年东亚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状况总的说比2000年恶化。台湾的失业率达到5.3%。在韩国,由于强劲的国内需求推动了服务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大抵补了制造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减少而有余,韩国的失业率有所下降。2001年香港的失业率从2000年的4.4%上升到6.1%,接近于1999年的最高记录水平,1999年香港经济为了挣扎摆脱199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衰退而只有缓慢的增长。在亚洲发展中成员国当中,2001年只有香港唯一地出现了物价下跌(连续物价下跌的第三年),这是由于不动产价格继续下跌和零售商为了减少积压存货而提供巨大折扣来出售商品。
在这种低物价上涨率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的形势下,东亚地区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采取了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继续实施财政赤字支出政策,但由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大于财政支出,财政赤字却有所下降。在韩国,由于财政支出低于预算指标,尽管在2001年第三季度韩国政府出台了减少税收和追加财政支出的配套政策,其财政收支盈余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2000年的1.1%增大到2001年的1.3%。香港的财政赤字从2000年的不及国内生产总值的1%激增大到2001年的5%以上,这是由于迅速减速的经济活动减少了财政收入,而财政支出却又增大了10%以上所致。而台湾由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均有增大,台湾的财政赤字有微幅的减少。
与拉丁美洲地区、加勒比海地区或南亚地区相比较,东亚地区经济总的说来没有什么巨额的官方债务负担。但近年来财政赤字支出的日益增长趋势促进了政府债务额的增大。以中国为例,政府债务额从90年代中期的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增大到约23%。
2001年韩国和台湾利用货币政策进行经济活动调节,特别是降低了官定利率,但对该年的信贷扩大却甚少有影响,尽管韩国的零售信贷在2001年第四季度开始有所上升,韩国和台湾的货币汇率均有微幅的下跌。中国降低美元存款的利率,多少与美国官方利率靠近,2001年底,美元存款利率已低于当地货币存款利率;同样地,香港也降低了利率。中国保持其与美元挂钩的实际汇率,香港则保持以货币管理局的汇率调节。
在经济结构改革方面,中国和香港先后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从而承诺进行广泛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中主要的是在金融业部门,这些改革的效益得在中期到长期期间内才会出现。在韩国,公司和金融业部门的改革从中期到长期观点看仍是重要的,但在2001年都由于政治矛盾加剧而被拖缓了。香港暂时延缓实施其“住房所有权计划”(延至2002年年中实施),根据此项计划低收入家庭可以取得住房补贴,以改善不动产市场的状况。香港在中期到长期的主要挑战是实施综合的税收制度改革,以扭转长期的财政赤字状态。
在今后的两年内,东亚地区的经济成绩可能增大,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预计可达到5%以上,2003年达到6%以上,这部分地区将来自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善。2001年出现下降的东亚发展中地区的商品出口贸易额将在2002年内有微幅的增长,2003年的增长率将回升到接近9%。在2002年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额增长率由于要开始适应参加世界贸易组织承诺而会有所下降之后,2003年将会有适度的上升。2002年韩国的商品出口贸易额将会由于美国的经济复苏而有适度的回升,2003年将会由于它的其它主要出口市场(日本)的经济复苏而有进一步的回升。2002-2003年香港的经济增长率将会有所提高,但将会受到岛内市场(特别是不动产市场)继续疲软的制约。台湾将由于世界经济的微弱复苏而从经济衰退中适度复苏过来,但投资商和消费者信心不确定、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对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会制约其经济复苏的力度。蒙古将继续受到严冬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恶劣影响,但可以从商品市场需求的恢复得到好处。总之,东亚地区在今后两年内的经济增长率将会有所提高,但预计将低于以往的经济增长水平。
2.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九个成员国(文莱除外)约近占亚洲发展中地区经济活动量的四分之一,它们的经济增长率从2000年的6%下降到2001年的2%。但以新加坡和四个前金融危机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为一方和湄公河流域国家(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为另一方之间的经济成绩却有明显的差距。前一经济群体经常较为严重地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
新加坡经济严重地依赖于信息通讯技术产品的出口,在2000年取得10.3%的高经济增长之后,2001年却出现了3.2%的负经济增长,商品出口贸易额下降11.9%。马来西亚的经济同样地是依赖于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国内需求也有较小幅度的下降,它的经济增长率从2000年的8%以上下降到2001年的不到1%。泰国的出口贸易额增长速度减速幅度较小,其经济增长率从2000年的4.6%下降到2001年的1.8%。与上述几个国家的情况相反,2001年菲律宾的商品出口贸易额下降16.2%,但经济增长率却由于国内需求有所增长而只出现小幅度的下降。2001年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成绩由于出口结构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多样化而仅次于菲律宾而在前一类经济群体中处于较好的地位,但由于国内需求增幅比菲律宾小,经济成绩不如菲律宾。
与前一类经济群体情况相反,2001年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的经济增长率均保持在5%以上,商品出口贸易额增长率则在6-8%之间。这部分地是由于有些国家(如柬埔寨)取得了进入工业发达国家市场的优惠待遇,有些国家(如越南)提高了进入工业发达国家市场的份额从而取得了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高增长,此外越南还从渔产品的出口的大幅度扩大取得了利益。而且,这些国家的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比四个前金融危机国家有更大的比重,2001年柬埔寨和老挝农业生产情况均良好。2001年越南的外资投资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因为外国投资商认为可以从越南于2000年与美国签定的双边贸易协定取得好处。
2001年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意味着对贫困阶层的扶助进程进一步被延搁了,特别是在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它们由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经济衰退部分地破坏了减少贫困,人口工作的进程,菲律宾也是如此。而在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的情况则相反,2001年它们的持续经济增长和面向出口制造工业部门的就业机会扩大则使减少贫困人口工作的进程得以延续。
2001年东南亚地区各国政府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方面是交错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采取了与东亚经济群体相似的激进性的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其他东南亚国家政府则采取了较为缓和的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部分地是由于它们的经济实力有限,不能像马来西亚、新加坡那样采取激进性的经济政策。马来西亚政府采取赤字财政政策,追加财政支出,增大财政赤字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新加坡政府则在经济状况迅速恶化的形势下采取了许多预算外的财政金融措施;印度尼西亚政府则由于偿债和建设项目资金需求而扩大了财政赤字,这些财政赤字是计划根据一项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订的贷款协议来加以填补的。2001年菲律宾的财政赤字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稍有下降,降到4%以下,比前一年下半年财政赤字状况的恶化有很大的好转。泰国的财政赤字下降整整一个百分比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降到-2.1%,原因是资本支出下降了。2001年柬埔寨和老挝的财政赤字额(绝大部分是由官方开发援助填补的)规模(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相对稳定。越南的财政赤字额则有增大。
东南亚各国的货币政策也是交错的,因为各国的货币管理当局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手段以实现不同的目的。2001年菲律宾的利率从2000年12月的高利率水平上大幅度地下降下来,当时的高利率是为了防止资本的外流。而印度尼西亚、泰国则奉行了比较紧缩的货币政策。印度尼西亚由于物价上涨率仍保持在两位数水平上、汇率仍疲软、需要吸引外来资金填补政府债务而仍然保持高利率。泰国在2001年年中提高了官定利息率,因为担心铢币的贬值和资本的外流;随着泰铢地位的加强,泰国的紧缩货币政策在2002年初部分地得到修订。
湄公河流域的三个国家由于美元的流通相当广泛而银行业部门并不发达,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支持了信贷增大和汇率没有出现大幅度的贬值。在马来西亚,马币林吉特与美元挂钩,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只能采取降低官定利率,2001年9月底便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新加坡货币管理当局没有惊动利息率,而是继续采用拉大汇率调节上下限的政策,以使新元汇率可以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有更为灵活的调整度。
展望东南亚经济的中期前景,经济增长会有逐步的回升,但会低于过去的增长水平。这是因为,在中期内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外部需求将只能有缓慢的复苏而国内需求却仍将持续疲软;而且这三个国家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有以下妨碍经济增长的问题:政府债务大、公司与金融业部门的重组任务尚未完成、投资商的谨慎、政治局势不太稳定,等。为此,这三个国家在缓解贫困问题方面预计仍只能作出很有限的进展。相反地,柬埔寨、老挝与越南则可能继续在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和增强缓解贫困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进展。
3.南亚区(略)
4.中亚地区(略)
5.太平洋发展中成员国(略)
四、中期的展望和存在的问题
2002年亚洲发展中地区的经济增长预计会有适度的回升,2003年可望有进一步的回升,这是由于该地区经济在1997-2001年的经济动荡时期之后会缓慢地恢复到较为平稳和较为平衡的经济增长速度上来。但亚太发展中地区主要成员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仍将停留在远低于80年代的水平,但接近于1951-2000年期间的平均水平(见表4)。南亚地区的主要成员国预计可以保持其在80年代和90年代所取得的经济成绩,并远远高于1951-2000年期的平均水平。东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预计在中期内可以取得低于1951-2000年期间的平均增长水平和远低于80年代的平均增长水平。亚洲发展中地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能否和能多快地恢复到接近于1951-2000年期间所取得的平均经济增长水平。在今后的几年内,这个问题的答案部分地依赖于外部需求的复苏力度;但亚洲发展中地区的经济增长成绩最终将取决于国内经济状况。因为这些国家绝大多数均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由于巨额的逾期贷款削弱了金融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公司的经营基础,从而将妨碍到长期的经济增长前景(见表5)。
从外部条件看,2002-2003年的预测能否实现将视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善状况而定,尽管亚洲发展中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增长率不会回升到2000年的20%以上那样高的水平,但在2001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的美国经济复苏预计将会继续下去,并将会带来欧盟与日本的经济复苏。
对于亚洲发展中地区的持续与有力的经济复苏说来是很重要的另一个国外经济环境因素是2002年全年相对较低而且稳定的油价和利率。此外,世界上的主要货币在2002年预计不会出现重大的动荡。亚洲发展中地区的债务差价持续在缩小。在这些趋于改善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世界贸易的逐步回升和流入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的外国资本的速度增大将会为亚洲发展中地区的所有分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表4 12个亚洲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变动趋势(过去的趋势与今后的展望)(单位:%)
注:2002年与2003年的数字为预测数字。
资料来源:亚洲开发银行。
表5 金融业部门的主要指标(期终数字)
(单位:%)
注:
资料来源: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复苏信息中心指标》。
国际经济环境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使近年来的经济增长预测工作增大了很大的复杂性与困难(注:1998年底世界舆论普遍预测1999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最高值为3.5%,而实际却为4.1%。2000年底公布的2001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预测的最低值为2.5%,而实际却只有1%(资料来源:汇丰银行公司,2002年,《世界经济观察》)。)为此仔细评估可能存在的危机因素对把握亚洲发展中地区可能出现的经济成绩全貌乃是很重要的。
在短期与中期内会影响亚太发展中地区的经济预测前景的外部危机因素有:(1)出口需求将比预期的疲软;(2)世界范围的破坏性事件或暂时的供应短缺会导致一些重要商品的价格上涨,特别是石油。在中期与长期内,会影响多数亚洲的发展中地区成员国取得持续高经济增长能力的主要地区、国家的国内(或地区内)危机因素是经济结构改革进程缓慢将导致妨碍区内、国内需求的扩大和生产率的提高。
1.外部的危机因素
会导致亚洲发展中地区2002-2003年的经济增长低于亚洲开发银行在《2002年亚洲发展望报告书》一书中所预测的增长水平的主要外部危机因素是外部需求的回升进程速度比预测的低。这可能会来自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世界经济活动与贸易的增强趋势由于资本投资疲软趋势的延续而减慢。第二,美国的国际经常收支帐户的调整与国际贸易交易成本的增大将会减少美国的商品进口需求。结果,对亚太发展中地区的影响有:(1)出口市场需求继续疲软;(2)收入衰减期的延长会导致公司、企业和金融业部门的状况进一步恶化;(3)失业率与半失业率由于持续财政紧缩而继续持高,这意味着减失贫困人口工作的进展将趋于缓慢。
可能妨碍世界经济回弹的一个原由是美国经济由于消费支出减少或出口停滞而无法保持目前已经出现的继续复苏进程,这可能导致收入增长疲软从而妨碍到投资需求的回升。当存货调整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淡化下去,其动能便会疲软。但当美国经济复苏的征收在2002年3月继续有所增强时,这种危机因素的阴影似乎又有新的减退。
美国调整国际经常收支平衡的行动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近年来美国国际经常收支逆差额已经增大到相当可观的数额,70年代美国国际经营收支差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零,80年代为1.7%(年平均比率)、1994-97年期间为1.6%;随着美国经济增长超过其他发达国家,1998-2000年期间美国的国际经常收支逆差额迅速增大,2000年达到4.4%。美国调整、扭转国际经常收支的平衡的过程将会是逐步的,但却可能减少美国的进口需求。而国际贸易成本也会因关注加强安全而趋于增大,这些是可能导致美国减少进口需求的一个因素。
可能对世界经济复苏起不利作用的另一个因素是2002年3月底引起人们关注的物价上涨压力。这有两个原由:第一、中东的破坏性事件将会导致石油市场油价上涨,布伦特原油价格在一周之内上涨了15%以上,达到2002年3月7日的一桶22.85美元;如果油价继续上涨,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如韩国)将会受到物价上扬的不利因素和国际经常收支盈余额下降的压力。第二,刺激宏观经济复苏政策的政策效果(创造国内需求增长的效果)出现的时间可能延后,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从而导致货币管理当局被迫过早地实施金融紧缩政策。
2.地区内、国内的危机因素
由于外部需求复苏的前景仍然保持相对的和缓,为此在中期内实现和保持一个能够减少贫困现象的较高经济增长速度便更加要依赖于国内(或地区内)扩大需求的力度了。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特别是东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地区国家(或地区)越来越意识到一个有活力的国内(或地区内)市场可以开辟一条稳定的、均衡的经济增长的途径,使国民经济的所有主要经济部门都能够经历强劲的发展前景。
为此,许多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国内危机因素是它们可能无法在今后两年内利用更有力的经济增长的有利机遇去推动经济结构改革进程。重新把经济结构改革的注意力聚集到促进国内需求上面,包括促进公司、企业重组和金融业部门重组、推动促进竞争的政策和改革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这些政策可以为在长期内取得持续的高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在中期内,经济结构改革进展的缓慢将使亚洲发展中地区成员国经受一段较长的低经济增长期,因为传统产品出口市场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同样地在发达国家进口增长减速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进口市场的争夺也会日益加剧。
标签:经济增长率论文; 台湾经济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经济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负增长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