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思想阵地引导网络文明_网络文化论文

抓住思想阵地引导网络文明_网络文化论文

抢占思想阵地 昌导网络文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阵地论文,思想论文,网络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方面都带来了十分深远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己任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江总书记再三强调要注意网络道德教育。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说,网络文明不是未雨绸缪,而是趁雨不大赶紧修屋顶。2000年12月由文化部、团中央等8家单位发起的“网络文明工程”已全面展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网络及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积极探索出解决对策。

1 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是一个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而构成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它能瞬间将图、文、声等多媒体讯息传送到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域和个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网络文化以其独特魅力成为大学生的流行时尚,目前网络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1内容的广泛性

网络文化包容了社会主流文化、居次要地位的亚文化和背离现存秩序的反文化,显现着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共生共存。从政治、经济、科技到体育、影视、股票、音乐等无所不包,系统的文化意识与混沌的心理的相互渗透与并存、文化精华与文化糟粕的交织缠绕、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相抵御。在网上,信息接受者可以不受任何外在的约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好恶,自由地接触任何一种文化思想。

1.2环境的开放性

虽然各国都对互联网实行不同程度的监管,但由于目前技术手段的限制,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对网络文化实行有效的超越国界的监管,事实上网络文化已成为一个毫无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全球性开放系统。世界任何地区的人们,只要通过互联网即可迅速了解到全球范围的最新信息。

1.3交往角色的虚拟性

现实交往中的角色来源多样化,是直接、真实、稳定的。但人们在网上交往时,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已被淡化,社会身份的限制也在网上被消解,人们扮演的是一种虚拟角色,这使交往者地位上相对平等,行为上大胆直接,但易导致角色交往的随意性和缺乏责任性。

1.4语言的异化性

世界各国的网络交往语言都有异化的趋势,即愈来愈偏离社会正式语言的轨道,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我国网络交流语言夹杂着大量英语单词、拼音、符号、不规范的“字首缩略语”等。目前还流行“借用”和“剥离”《大话西游》和《第一次亲密接触》上的经典对白,甚至发展成为聊天室中辨认同类或异端的“标准语”。

1.5规范的脆弱性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总是受到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这些规范经历了人类数千年的文化提炼,对人们具有普遍的约束功能,使人们的行为具有标准性和可参照体系。而网络世界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不讲传统规范的新世界。网络文化将众多人类约定成章的规范弃之一旁,技术上的TCP/IP通信协议是人们遵循的唯一规范;其规范的脆弱性易导致人们的行为失控。

2 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给人们的生存方式带来了一场巨大变革。它具有快速、灵活、便捷的优势,对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大学生的成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象一柄双刃剑,既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当然也不例外。许多大学生上网即“落网”,他们因网络而消极沉沦、误入歧途,这就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2.1网络文化易使大学生价值观更趋多元

首先,网络文化自身的影响。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元快变的文化,大部分问题都是多维的、变化的,众多不同类型的文化在网络中传播、碰撞和交融。但在代表先进技术的因特网上,中文是一种弱势语言,因为网上95%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中文信息目前还不到5%。若这种力量对比不发生变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中文在网络文化中不能取得应有的地位,必将导致大学生中的“网上一族”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冷漠。

其次,西方“网络殖民化”的影响。1998年5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宣称:“当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美国的敌人已将战场从物理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根据这一战略方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不遗余力地推进“网络殖民化”,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正如美国人所言:“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者?他们手中拿的是计算机而不是枪支。”如果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将迅速有效地同化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

因此,在这多种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思潮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价值冲突更加激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必将出现思想的严重混乱。

2.2信息垃圾易使大学生误入歧途

大学生接触的广播、报纸、电视等传媒,已经过严格过滤,不正确不恰当的信息已被删除。但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各国各媒体的“原汁”信息。那些网络文化中的信息垃圾极易对道德辨识力尚在培养中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

首先,毒害身心的黄色信息。据一项调查表明,台湾目前有超过1000个以上的色情网站,每天有高达60万人次访问,“猎艳”者有70%为青年学生。英国学者指出,在因特网中的非学术性信息中约有47%与色情内容有关。网络色情信息的进一步扩展,对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影响,而他们一旦滑入其中就不能自拔,其结果难以想象。

其次,扰乱社会的黑色信息。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大肆在网上发布扰乱社会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年学生。“法轮功”组织者李洪志就曾利用因特网极力鼓吹歪理邪说,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和一些高校学生裹挟其中。今年法轮功痴迷者陈果等人制造的自焚事件,其直接诱因即是李洪志在网上散布的“忍无可忍”等几篇经文。又如韩国竟有40余家自杀网站,赤裸裸地教人如何自杀。在一家网站的大力帮助下,2000年12月16日韩国两名大学生一起自杀身亡。

再次,“制造明星”的犯罪信息。由于部分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喜搞恶作剧的性格,加上不良网站的教唆,使一些青年学生沦为“网络黑客”。如1998年8月,镇江20岁的黑客马某攻击江西省通信互联网,使其中心认证服务器中断24小时。1999年11月,武汉某高校大学生蔡某,利用互联网敲诈香港首富李嘉诚3亿港币,被武汉警方侦破。前不久,让电脑界闻之变色的“CIH”病毒,就是台湾工学院学生陈盈豪的恶作剧。

2.3“网络成瘾症”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

有研究者证实,有10%的互联网使用者存在“网络成瘾症”倾向,目前绝大多数患者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症”是指患者往往没有特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等。“网络成瘾症”的典型表现主要包括情绪低落、无愉快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餐饮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自我评价低、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滥用药物等。诺丁汉大学心理学家麦克·格里弗斯博士认为:“过分迷恋上网有损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或吸毒。”他在调查分析网瘾患者时发现:“患者的行为与吸毒成瘾者类似,一接触因特网就兴奋异常,没机会接触就寂寞难耐……他们高兴时肯定是在因特网虚拟世界中冲浪,情绪低落焦躁则在上网不成之时。”

2.4虚拟世界易使大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在网络中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与这种虚拟世界相比,现实世界的缺陷十分明显。但网络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并逐渐“异化”了两种交往方式。一方面他们是网上交流高手,用各种浪漫且幽默的方式与许多陌生人打交道;另一方面他们在现实中却沉默寡言,甚至害怕与真人进行感情交流。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会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加之网络犯罪和网上交往中不道德行为的增多,也会使人觉得交往安全感下降,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难以存在,因而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

3 对策

网络在对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等方面都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网络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冲击,我们必须对此高度重视,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大力倡导网络文明,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打赢这场“吸引眼球”的战役。

3.1规范管理,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可靠

世界各国都在制定限制措施和技术法规,以规范网络行为。如英国政府已使用“防火墙”技术,推广色情内容过滤卡,把美国所谓的“文化精髓”拒之门外;加拿大法律要求家长在多媒体上加挂V型色情过滤卡和暴力过滤卡。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管理,大力倡导网络文明。首先是政府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管理办法纠正网上违章,惩治网上犯罪。其次,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再次,学校和家庭要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网上把关工作,要把那些会对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过滤、消灭在萌芽状态,引导大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信息,辩证分析得出结论。

3.2加强网上道德建设

网民是网络社会的主体,主体通过人机交往的方式与网络社会保持着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的关系。由于主体具有客观分散性和广阔自由性的特征,单靠有关网络法律法规和网络技术监督是不够的。从目前来看,网络道德规范的功能远未得到发挥,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网上道德规范严重缺乏、外在监督体制尚未建立、部分网民的道德意识较差、网上非道德行为严重。当务之急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上鉴别是非的能力,保证其真正成为网络中的道德主体,主动承担起维护网络秩序的重任。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网络道德,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网民的人格力量在网络社会中的作用,从而净化网络,有效地促进网络健康有序地发展。

3.3加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步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是指各级党政机构、学工人员以及传输系统组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形式的思想政治信息,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调控的目的。

必须大力兴办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内容来占领网络阵地。“占领”必须是“和平”的。要注重界面友好,不可用呆板、僵硬甚至以“粗暴”的方式教训别人。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要从传统媒体的“我办你看”向网络媒体的“双向交流”转变,用大学生网民的熟悉的语言风格进入网络,在讨论式的对话中做春风化雨般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可以拓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信息来源,受教育者能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受到教育。使受教育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向思想政治工作网站进行咨询,获得其所需的知识,并及时反馈意见。这将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3.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息素质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信息接收中的权威性地位已被打破。大多数思想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基础知识特别是网络知识和技能非常薄弱。网络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即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崇高的信息道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掌握网络信息技术,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学习网上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够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并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同时,高校政工队伍结构必须优化,要吸引精通网络技术的人才充实到专兼职政工队伍中来,为大学生配备网络辅导员、政工干部与技术人员共同研究“网络社会”中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确保工作的实效性、高效性、及时性。

标签:;  ;  ;  ;  ;  ;  ;  

抓住思想阵地引导网络文明_网络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