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Facing the 21st Century,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Informatiaztion,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化建设论文,世纪论文,国家论文,Facing论文,National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实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大力推进信息化
我国正处于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同志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同志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在战略高度上,为我国国家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地位。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信息化进程。实现信息化就要构筑和不断完善包括六个要素在内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即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化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通过信息化推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
我国是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的。我国的国情是:国家大,人口多,耕地少,资源缺,农业、工业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还不高,教育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正是这些国情和差距,我国信息化的模式,将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信息化的模式。也正由于存在这些差距,我们才更需要借助信息化这个最先进的生产力来更好更快地实现我国尚未完成的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和社会的现代化。如果,我国沿用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的工业化老路,我们不仅要在资源、环境和时间上付出极高的代价,而且将始终难以摆脱落后被动的地位;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倍增器”和“催化剂”活力,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把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我们就可能实现“跳跃式”的发展,争得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及时作出部署,大力推动我国信息化的进程。否则,就会坐失良机,贻误我国现代化的大业。
信息化是当代最先进最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要求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为此,推进信息化,既要变革生产力,也要变革生产关系,要调整信息活动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要制定信息化的政策法规,改革与先进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劳动组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了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成功,一方面必须强调国家意志和国家利益,同时又必须强调经济规律和经济效益,实现两者有机地统一。这也是我国信息化模式和西方国家信息化模式不同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实现我国信息化的战略决策。
二、深刻认识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90年代以来,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企业和人民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发达国家力图确立和巩固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的优势和主动地位;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采取进取性的策略,力争在信息化进程中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采取种种措施,努力摆脱被动落后的局面。当前,世界上达成的普遍共识是:全球信息化进程对各国都是一种机遇和一种挑战。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要实现在下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到世界各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正加速向信息化迈进的时代背景,紧紧抓住信息化给我们提供的难得的机遇。具体说,这个难得的机遇主要体现在:第一,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产业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将大量节约包括能源、材料在内的各种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信息化的倍增和催化作用直接服务于工业化建设,将大大改善产业的技术状态和管理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第三,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的运行,将大大改善信息流动的通畅,促进全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提高政府管理和决策的效益和质量,促进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第四,信息化建设对各类信息装备和信息服务的新需求,将创造出巨大的市场规模,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吸纳各类人员的就业区;第五,科教文卫各类公共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为“科教兴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必将有力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
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在面临难得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这个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现有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财力不足,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需注入资金,信息化需要巨额资金,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投入;第二,我国信息技术及产业正在成长过程中,支撑信息化所需的关键技术及装备尚有相当缺口,我国幼稚的信息产业承受着跨国公司的强大冲击;第三,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尚未理顺,部门分割、条块分割、行业垄断、无序竞争仍然大量存在,在实施统筹规划,有效协调上存在阻力;第四,全球信息网络的延伸,国际良莠信息的传播,处于这种利弊兼有的格局中,如何保护国家主权、信息安全和民族文化面临考验;第五,全民的文化素质、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都亟待提高,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各类人才稀缺,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等等。
在信息化进程中,机遇与发展紧密相连。一位伟人说过:什么错误都可以犯,有一个错误不能犯,就是不要丢掉机遇,丢掉机遇就丢掉了发展。我们不能丢掉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因为我们具有很多有利条件: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国家信息化产生巨大推动力;其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部门、各地区都有很高的积极性,1993年以来,国务院专门建立了信息化工程领导机构,多次研究、部署信息化工作,各部门、各地区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批成果,全国的信息化工作初步形成了中央、地方、部门共同协力,加快信息化进程的好势头;再次,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有利于借鉴世界各国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利用国际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开展互利互惠的国际合作;最后,我国建设信息化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没有陈旧、过时的装备和系统约束下,一张白纸好画图,采取高起点的技术系统和建设方案,以跳跃的方式实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信息化。
我国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赢得发展。
三、正确把握国情和国力,积极稳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通过“八五”时期的努力,我国在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电子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全面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奠定初步的基础。
但是,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由于长期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存在着各自为政、搞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复建设的倾向。这不仅分散了力量、浪费了资金、降低了效益,更严重的是会给今后信息化建设造成难以互联互通等一系列困难,成为我们的沉重负担。
根据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24字”方针。这个方针有三层含义:第一,“统筹规划、国家主导”是指信息化建设要在国家层次上加强宏观管理,以国家意志、国家利益为主导,制定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有规、有序、有效地推进国家信息化进程;“统一标准、联合建设”是指信息化网络、软件、重点工程和相关设施的技术标准、规范必须统一,强化标准认证与管理,保持和国际相关标准兼容。重大信息化工程和设施要实行联合建设,鼓励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同管理,共享效益;第三,“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是指信息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加工,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潜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全国各个网络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信息化建设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切忌不讲需要、不顾条件、不尊重科学、一哄而起。但也不要妄自菲薄,无所作为,错过我们面临的信息化建设大好机遇。因此,我们需要不失时机地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又要正确把握国情和国力、稳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四、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促进国家信息化的软环境
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特点,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这些特色是:第一,信息化的国家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推进信息化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不是为追赶时髦技术而信息化,也不是因为人家搞信息化所以我们也搞信息化。我们推进信息化,是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是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第二,信息化是国家主导的全社会行为,信息化必须以国家最高利益为准绳,由国家主导,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资源配置,处理好国家与部门、中央与地方、整体与局部、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关系,发挥国家整体力量,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协同推进国家信息化。第三,信息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六大要素一个体系。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设信息化必须抓住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环节,紧紧围绕我国信息化的六大要素,建设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国力,适应全球信息发展趋势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第四,信息化必须有利于民族信息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必须结合起来,使中国的信息化植根于中国的信息产业,通过国家信息化建设必须带动民族信息产业和自主信息技术的成长和发展。第五,信息化必须维护国家主权、信息安全和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在国内外信息流量和流速日益增长的信息化进程中,必须坚定地维护国家信息主权和信息安全,同时,要弘扬民族文化,抵制有害的、不良的文化侵蚀。
为了建设上述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信息化,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都要一致努力,建立和完善支持和促进信息的软环境,主要是: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信息化的统一规划。实行统一技术体制、统一技术标准,精心组织,大力协同;
——自主开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了提高起点,不排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必须努力掌握关键技术,使通过自主创新建立起来的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系统成为信息化的基点;
——把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放在首位。信息源是信息之源,没有信息资源,其他的信息化设施都无用武之地,信息源的开拓是信息化的基础工作,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缩点;
——形成具有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群体。重点培养一批信息装备制造企业、软件企业和信息服务企业,使其成为实现国家信息化的技术和经济支柱,国家对这些企业实行政策倾斜,给予有力支持;
——鼓励使用国产信息技术产品。在政府部门、公益事业和科研教育单位用财政拨款采购,企业利用专项基金进行技术改造,必须按照同等优先原则采用国产信息技术产品;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政企分开,反对垄断,提倡联合,放宽投资政策,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和法规。国家信息化的目标必须由政策法规体系加以保证,要有计划地逐步制定和实施信息化有关的投资、金融、采购、创新、资费等政策,要加快制定急需的《电信法》、《广播电视法》、《电子工业振兴条例》等法律法规;
——抓紧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工作。尽快确立国家信息化标准化体系总体框架,完成基础性国家标准的研制修订,制定急需的国家标准,注意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标准兼容,推动我国中文信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高度重视人才的培育。全球信息化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要不断增强全民信息化意识,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建立高素质、专业配套、层次合理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加强对国家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信息化工作涉及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教育单位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继续充实和加强,各部门、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精干的办事机构,形成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各部门、各地区的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体系。
标签:企业信息化建设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信息化农业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