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湖北武汉 430399
【摘 要】目的:探讨泮托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8例,将所选取的8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使用泮托拉唑治疗,观察组使用泮托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显效37例,治疗有效6例,治疗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治疗显效25例,治疗有效13例,治疗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4%,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泮托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不仅能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而且治疗过程中,药物间有相互协同作用,安全范围较广,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泮托拉唑;奥曲肽;上消化道出血;回顾性临床分析
A retrospective clinical analysis on the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by ptolazole and octrexine
Yang jun
(wuhan huangpi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digestive medicine hubei wuhan 430399)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azolazole and octrexine in the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Methods:select 2016 April - may,2017,88 cases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patients of our hospital,the selected 88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n = 44),the control group using panxi tora azole treatment,observation group using panxi tora azole joint Mr Qu peptide treatment.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effect comparison,the observation group treatment of 37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effective treatment and 6 cases treated in 1 cas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7.7%,the control group treatment of 25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effective treatment of 13 cases,6 cases treatment is invalid,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3.4%,two groups of results is mo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taking panxi tora azole joint Mr Song peptide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and the course of treatment,there are mutual synergy between drugs,with wider range of security,has great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significance.
[keywords] poptolazole;Mr Qu peptide;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Retrospective clinical analysis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出血点位于屈式韧带以上的消化管,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胆道和胰管病变而引起的出血,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急症[1],具有病因复杂、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等特点,临床症状主要有呕血、便血、头晕、心慌等,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方法治疗,病情严重的在短时间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进而引起失血性休克,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2]。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关键点在于及时给予患者止血,防止其发生失血性休克[3]。目前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关键是抑制胃酸、提高胃内酸碱值,从而快速有效的起到止血效果[4]。本文选取8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析了泮托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5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8例,其中女性45例,男性43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2.4岁,所有患者经过检查均符合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断标准,入院后再次经胃镜检查确认。88例患者中首发症状为黑便的有54例,呕血的有13例,呕血伴黑便的有21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使用泮托拉唑治疗,观察组使用泮托拉唑和奥曲肽联合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40mg的泮托拉唑和100ml 0.9%的生理盐水行静脉滴注,每天两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20ml 0.9%的生理盐水中加入0.1mg的奥曲肽进行静脉注射,之后使用50ml 0.9%的生理盐水加0.3mg的奥曲肽采用静脉微量泵泵入(0.025mg/小时)持续治疗2—3天。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严禁采用止血药、抗酸剂,但可根据患者症状进行输血、补液、抗休克、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若治疗3d后,患者仍存在严重的出血或休克情况,可在内镜下行止血或手术治疗。
1.3 治疗标准
呕血和便血停止;治疗后检查有没有出血症状;大便潜血检验呈阴性[5]。以上标准符合两项就认定止血完成。24小时内完成止血即为显效,72小时内完成止血则为有效,72小时候止血未完成则为无效。将患者显效、有效作为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15.0软件做统计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所有患者病因分析
对所有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发现发病原因主要是消化性溃疡出血,其中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88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原因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消化道疾病,其发病较急,病情发展快,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生命。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众多。根据本文的研究,主要病因是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癌。这些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生情况不相同,十二指肠溃疡主要发生于青壮年人群,而胃癌、胃溃疡等则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6]。部分老年人心肺功能低下,导致循环功能减退,致使胃黏膜防御功能降低,造成胃黏膜损伤,最后导致胃溃疡,出现消化道出血。
胃镜检查在上消化道出血检查中有较强的优势:胃镜的应用能确定出血部位、病灶的数量和大小,有研究表明,胃镜检查能明显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率。此外,使用胃镜检查可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协助选择是否进行手术治疗,避免对一些炎性和糜烂性出血患者盲目进行手术,造成二次损伤。
目前上消化道出血主要采用药物止血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药物。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泮托拉唑和奥曲肽联合使用,奥曲肽是人工合成的八肽环状化合物,是生长抑制素的一种,不仅能较强且持久的抑制胃酸、胃蛋白酶、胰岛素等的分泌,还能收缩内脏血管,促进血小板凝集和血块收缩从而达到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目的,泮托拉唑是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半衰期较长,能选择性的抑制细胞膜中H+-K+-ATP酶的活性,阻断胃酸分泌,迅速、持续的发挥强抑酸效果,从而起到止血效果,且不影响肝、肾功能。
综上所述,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应用泮托拉唑联合奥曲肽效果显著,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理想的联合疗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宫国,张芹.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1):123.
[2]藏向梅.3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07):947.
[3]任秀梅,董志强,奥曲肽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1,23(6):78-79.
[4]孙秀琴,奥曲肽联合泮托拉唑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效果[J].医学信息,2014,27(9).:396.
[5]潘俊霞.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3):174-175
[6]张龙久,陈夺梅.老年人上消化道107例临床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37(6):660-661
论文作者:杨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消化道论文; 患者论文; 胃镜论文; 对照组论文; 病因论文; 效果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