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面临新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方式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国处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的高速增长率,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外贸的“发动机”作用。而要想发挥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在新阶段里,我们需要关注资本品进口来源、贸易条件等问题。前者关系到外贸的技术溢出作用,后者关系到贸易增长的质量,而未来出口产业发展标准的两难选择则是考察对外贸易的动态效应。
关注资本品进口来源的转向。
国外学者认为资本品的进口可以给东道国带来知识的外溢效应,因此如果东道国的资本品进口一直是来源于那些具有最多知识储备的国家,对经济增长是最为有利的。
考察中国的资本品进口来源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欧盟占我国资本品进口的比例2002年为17.25%,有降低趋势。东盟五国(印马新泰菲)的比重迅速上升,2002年达到11.14%。日本一直是中国资本品最大的进口来源国,2002年的比重降低为22.68%。韩国2002年的比重提高到8.85%。美国的比重十分稳定,一直为12%左右。
如果以研发(R&D)投资规模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知识储备水平,我们发现,欧盟整体水平约为美国投资规模的2/3,日本、韩国合起来约占美国的1/3,东盟的整体投资水平较低。因此,中国资本品的部分进口由欧盟转到东盟,应该对长期经济增长率是不利的。另外考虑到日本、韩国的知识储备很高,同时来自亚洲贸易的溢出效应,适应和吸收的成本可能会更低,因此加大从日、韩进口资本品,可能更为有利。
着眼于改善贸易条件,避免出口贫困化增长。
国内一份研究表明,1993-2002年间,中国贸易条件恶化了13%。具体来说,中国对发达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完全是进口价格单方面上涨过猛所导致的,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则是出口价格下降起了更大的负面作用。
这一不良局面形成的原因,一是我国产业链未能形成有效的连接。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却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大量的中间产品。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区域贸易集团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大量的实证分析表明:一旦区域组织建立以后,来自区域组织外国家的进口商品的价格一般会出现下降。
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伴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就陷入了贫困化增长的陷阱,这一点对经济增长十分不利。
正确处理两难选择的问题。
出口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作为指导出口产业发展的两种基准,存在着两难选择。对于出口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的不同组合共有四种:1、出口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都弱;2、出口竞争力强,劳动生产率弱;3、出口竞争力弱,劳动生产率强;4、出口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都强。对于第一类产业来说,理应抛弃或者国际转移。对于不具有出口竞争力,但劳动生产率持续、快速地上升的产业;或者具有出口竞争力,而劳动生产率增幅较小或下降的产业来说,就面临着以何种标准发展的“两难选择”问题。
不同的产业需要自己特定的发展标准。根据笔者的分析,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家具制造业及文教体育办公用品等行业由于多年促进出口竞争力的政策影响,出口竞争力已经很强,未来应该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发展标准,挖掘增加劳动绩效的手段;而石油天然气相关的行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等行业,正好相反,应该把“提升出口竞争力”作为发展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