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分析法解读《金阁寺》的终极美学
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
摘要
《金阁寺》代表着三岛由纪夫最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小说的主人公沟口由憧憬迷恋金阁寺的旷世之美最终演变为对美的憎恶与毁灭。三岛由纪夫在这部小说中将美与丑,正与邪的尖锐对比描绘得淋漓尽致。本文试图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为方法论依据,探寻三岛由纪夫《金阁寺》的文学与美学价值,试图以一个崭新的视角解读小说表层的构建与深层的内涵,解读一个不一样的《金阁寺》。
关键词:金阁寺;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倒错美学
一、研究背景
日本文学作为东方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精神分析理论的深远影响。此后的日本社会相对开放多元化,其中三岛由纪夫便是深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日本文坛与美学领域的代表作家。标志三岛由纪夫文学成就最高峰的小说《金阁寺》以其怪诞邪恶的美学视角带给世人以巨大的震撼和深思。三岛由纪夫通过这部惊世之作,摒弃符合常理的真善美方程式,在作品中融入了精神世界的矛盾、孤独与恶意,以一种倒错的审美意识展示了独特的美学价值观,在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中深刻地揭示美丑与人生的悲剧性联系,让人唏嘘不已。
二、研究意义
通过以一个相对崭新的视角——精神分析法来解读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试图探寻小说《金阁寺》所展现的独特的文学与美学价值,使小说表层的构建更加清晰明了,并充分挖掘其深层的“倒错美学”之内涵。精神分析法不仅为研究三岛由纪夫本人及他的一系列作品提供行之有效的文学方法论,更为了解战后日本文坛的内在变幻,日本国民的精神世界的蜕变、国民性的根深蒂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也是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之所在。
三、研究现状
目前,中日两国关于三岛由纪夫《金阁寺》的文学与美学价值研究的论文著作非常之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唐月梅发表在《世界文学》1991年第1期的《从美的困惑到危险的美与恶—— 论三岛由纪夫的审美意识》,还有收录在三好行雄于1993年所著《作品论的尝试》——《悖德的伦理<金阁寺>三岛由纪夫>》等等。但是以精神分析法的方法论视角解读该作品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还有更待进一步开拓的空间。
四、研究内容
用精神分析法来解读《金阁寺》可以带给我们以新的视阈与感悟。弗洛伊德在他的《梦的解析中》提到,梦的本质正是梦的作用本身。梦并不只是无意识的“表现”或“再现”;在无意识和我们做的梦之间,插进了一个生产或转变的过程。文学作品也完全可以像梦的原文那样,以揭示它的某些产生过程的方式进行分析、解释和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1899年11月]
《金阁寺》里的整个故事可以作为一个梦来看待,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即主人公沟口可以看作这场梦的讲述人。梦的来龙去脉是由多个人物与事物的交错出场拼凑而成,包括:美轮美奂的《金阁寺》、我、战争、有为子、柏川、房东家的女儿、妓女、住持等等。故事由讲述人“我”的自述开始,交待了自己天生的缺陷口吃和因此造成的自卑心理,因为从小便常常听父亲赞叹金阁寺的惊世之美,便开始了对金阁寺最初的迷梦般的幻想。
我的钥匙锈住了。就这样,平日里我一面得意地泛想如何一个个地处置那些一贯与我作对的先生和同学,一面又陶醉在做自我精神世界的主宰, 成为静观自得、谛视人生的艺术大师的梦幻中。我认为我的贫乏只是表象, 内心则丰硕无比。[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M],焦同仁、李征译, 北京: 工人出版社, 1998 年]
根据弗洛伊德的解析梦都是“愿望的满足”,他尝试用潜意识来解决各部分的冲突。在梦中,潜意识比清醒时放松了此项职责,但是仍然在关注,于是潜意识被扭曲其意义,以通过审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1899年11月]《金阁寺》寺中的“我”由父亲的赞美开始构建对金阁寺的“艳羡之梦”,然而自己天生的口吃和容貌的丑陋造成的自己与金阁寺之美最初的隔阂,由憧憬到失望再到最终绝望走向“梦的幻灭”。在战败的阴影下,昔日的梦境彻底被击碎,沟口的精神也至此彻底崩溃。在他心里,金阁寺已然超脱于现实之上,徘徊在极度的美与极度的危险的边缘。主人公与金阁寺在同一时空并存的梦境因一把大火也彻底化为灰烬。
弗洛伊德在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1899年11月]《金阁寺》中柏木、沟口、鹤川三个主要人物间的相互影响,交错复杂的互动过程,每个人物身份的确立都是在同他者的区别中的得到定义,同时这种身份又由于自我与他者的统一而逐渐丧失。通过对三人所构建的作用关系的伦理分析,勾勒出“绝对他者”形象在文本叙述中的发展脉络。
最终,沟口摒弃了让他又爱又憎半生的金阁寺,可以说,金阁寺的彻底毁灭也昭示这沟口内心这场梦境的灰飞烟灭。此时的他已无法辨识美在何处,与其说它曾经的富丽堂皇、金光熠熠是一种美,它在幻灭之后的决绝与悲哀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别样的美呢?
五、结语
在小说《金阁寺》中有诸多附加上精神分析色调的内容,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中,一些具体的事物都是作为性象征的出现。如小说中金阁寺的构造、大海、伞、刀剑等等,都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有所体现。金阁寺作为道德束缚幻影的屡次出现,其实是“我”内心一种对美的仇视与恐惧情感的折射,三岛由纪夫用细微的具体意象和复杂的人物心理透露出作品本身浓重的精神分析色彩。这为我们日后更加深入运用精神分析法研究该作品提供了一定的文本基础。
六、参考文献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1899年11月
2.三岛由纪夫,《金阁寺》[M],焦同仁、李征译, 北京: 工人出版社, 1998 年
3.汤敬一,伦理空间的想象性建构——以《金阁寺》的叙事伦理研究为例,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32 卷第2 期,2013 年4月
4.唐月梅《从美的困惑到危险的美与恶—— 论三岛由纪夫的审美意识》, 《世界文学》,1991年第1期
5.三好行雄《作品论的尝试》——《悖德的伦理<金阁寺>三岛由纪夫>》,1993年
作者简介:刘霞波(1992.04.02——):女,24,汉族,籍贯河南省信阳市,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论文作者:刘霞波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2
标签:弗洛伊德论文; 美学论文; 精神论文; 日本论文; 分析法论文; 小说论文; 方法论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