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综合判断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发展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发展并不是呈直线上升的,无论从经济总量上看,还是从经济结构方面看,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如:传统产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失业率上升、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出口增长率下降、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等等,许多工业化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在60~80年代遇到过。这说明,我国所面临的问题是“发展的问题”,即经济发展阶段变化所引起的问题。本文试图根据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从三次产业结构水平、工业结构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进行综合判断和探讨,以期全面、准确地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轨迹,为解决阶段性矛盾提供借鉴。
一、从三次产业结构水平上看,我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
(一)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水平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搜集和整理了若干国家按照年代的推移,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移动的资料,得出如下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见表1)。
1995年我国就业人数达到62388万人,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增长了55.3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分别增长了16.62%、105.38%和209.2%,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构成也从1978年的70.5%∶17.4%∶12.1%,转变为1995年的52.9%∶23.0%∶24.1%,对照表1,我国当前产业成长阶段对应表1中的第4~5组,大约相当于世界上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本世纪20年代的水平。与此同时,1995年我国人均GDP为4754元,折合为美元约573美元,对应表1中的第6组,可见我国属于经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就业结构水平很低,劳动力正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出现明显的不同步,就业结构的变化滞后于经济增长。这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规模庞大,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因素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制约着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水平
与克拉克所不同的是,库兹涅茨着重从产值产业结构的演变角度,探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他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二、三产业提供的产值比重大小依次为第一、二、三产业,即在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时,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最大,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其比重逐步减小,而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逐步上升(见表2)。
1995年我国GDP为58260.5亿元,比1978年增长15倍,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1倍、15倍和20倍,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也从1978年的28.09%∶48.15%∶23.76%演变为1995年的20.58%∶48.36%∶31.06%。对照表2,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大致对应第5~6组。同时,1995年我国的人均GDP为573美元,对应第6组,与同样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工业化程度(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同等收入的国家(或地区)的水平,但我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偏高,而第三产业值比重偏低。如前面所述,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偏高是由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从对比中可发现,我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要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在建国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着力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在钢铁、机械制造和化学等工业领域,取得了迅速发展的成就,改变了建国初期侧重于农业的产业结构。但同时,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持续的时间很长,人们的思想僵化,市场观念意识淡薄,长期将市场机制摈弃予经济生活之外,对第三产业中的金融、证券以及社会服务和娱乐等方面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纠正了“左”的错误,不仅传统的第三产业如运输邮电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且新兴的第三产业如信息产业、咨询产业等也已初具规模,但第三产业的发展仍不能适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二、从工业结构水平看,我国工业处在重化阶段,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程度较低
(一)我国工业的轻重结构
霍夫曼定理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并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见表3):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生产不发达;第二阶段,资本资料获得了一定发展,但规模上与消费资料有一定差距;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达到大致相当的状况;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规模。
从表4可看出:我国的工业化阶段目前大致对应霍夫曼所指的第3阶段,建国后的霍夫曼系数,总体上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并出现两个波谷,一个是在70年代,另一个则是在90年代中期。但两者的产生原因是不同的,造成改革开放前霍夫曼系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的“重重工业、轻轻工业”的经济政策,国家试图通过重化工业的优先发展来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在此期间,机械工业在自我服务和为其他重化工业服务过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初始主导产业,这显然超越了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与发达国家的典型工业化道路存在很大区别,历史已经证明:虽然这种模式在形成国民经济主体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极大的。导致改革开放后我国霍夫曼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传统的消费资料工业即轻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逐渐缩小,例如:纺织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从1992年的15.5%下降到1990年的12.26%,再下降到1995年的8.38%;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后,重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军工企业逐步转向民用消费品的生产,而且在霍夫曼看来本应属于生产资料部门的诸如机械工业,生产了大量的耐用消费品,例如:1980年电视机产量仅为249万台,而到了1995年,产量高达3496万台,增长10多倍;1980年家用电冰箱产量仅为5万台,而1995年达919万台,增长速度之快十分惊人。
(二)我国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
H·钱纳里将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模拟提出了标准增长模式,将结构随人均收入增长而转变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的6个时期(见表5)。其中,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制造业在GDP中的份额从19%增加到36%,与人均收入280美元到2100美元相对应。1995年,我国人均GDP约为573美元,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41.8%,对应表5中的第二阶段第3时期,即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
H·钱纳里认为工业化是以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为特征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第一阶段趋向是重工业化,在重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还会发生第二阶段趋向即高加工度化。所谓高加工度化,就是轻、重工业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发展趋势。高加工度化意味着工业加工程度不断深化,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变化速度大大快于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这种变化只有在原材料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显得日益显著。这意味着工业结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阶段向生产高级复杂产品为主阶段过渡,即工业结构趋势向高级化。
现在来考察一下我国90年代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状况。从表6可看出,总体上,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在轻工业中,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的发展要快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发展,在重工业中,加工业的发展要远远快于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的发展。
原料工业与加工组装工业是相对的,如纺织业对服装业说讲,前者是原料工业,后者则是加工组装业;木材采伐业对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而言,前者是原料工业,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业则是加工组装业;同样道理,黑色金属冶炼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是原料工业,而金属制品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是加工组装业。稍加对比就可发现,从1990年至1995年,我国服装业的增长速度为纺织业的2.5倍(见表6);木材加工业和家具制造业分别是木材采运业的3.7倍至2.1倍。这充分表明,我国加工组装业的发展大大快于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出现明显的高加工度化趋势。此外,各加工组装业的增长速度差别较大,说明各加工组装行业发展不平衡,大体说来,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加工组装业相对其原材料工业的增长速度要快,而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加工组装业相对其原料工业的增长速度要慢些,也就是说,资金密集型行业的加工组装业在增加附加值,提高加工程度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潜力。
虽然我国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明显加快,但高加工度仍较低。从国际上看,原料工业在制造业增加值结构中的比重,美国1965年为28.8%,1980年为21.0%,1990年下降到13.7%;日本1953年为32.0%,1965年为26.5%,1979年为24.1%,1988年下降到17.9%;巴西1989年为31.5%,印度1986年为27.2%;而我国1995年为25.8%,原料工业的比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处在发展中国家行列。
如果说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原材料能源依赖性减少,那么工业结构在发展至更高层次后,会出现另一趋势,即技术集约化。它是指工业发展从依赖劳动力为主的阶段发展至以依赖资金为主的阶段过程,进而从依赖资金为主的阶段发展至以依赖技术为主的阶段过程。
在“八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很大,相比之下,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比重很小(见表7)。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纺织业和烟草
加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明显,而食品加工业和饮料制造业仍保持上升态势;资金密集型产业中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电气机械的增加值比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石油加工业呈增长趋势;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比重尤其是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比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比重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表中可看出,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一定的相对萎缩,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对稳定,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总体而言,工业结构的技术集约化速度仍较慢,工业结构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例如,我国1995年整个机电产业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22.4%,比日本1965年的机电产业比重(25.2%)还低2.8个百分点。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未发挥主导作用,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突出。这说明,我国的技术集约化进程尚处在起步阶段。今后,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同时,应加快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三、从城市化水平看,我国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城市化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城市化处在不同阶段,其动力机制不同。在工业化之前,商业是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工业化初期,传统的大机器工业是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因,后工业化时期,现代工业和现代第三产业的勃兴,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
国外学者从世界上绝大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当人均收入从200美元左右增至1000美元,平均工业增值从GDP的18%左右增至30%时,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份额平均说来也从20%增至50%(如图1所示)。1992年全世界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高收入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达78%,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27%。亚洲目前城市化水平为33.4%。据有关学者测算,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为30%左右,处在低收入国家行列,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建国以来,在经济发展上实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国家集中大部分资金用于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不仅导致了城市建设中的“重生产、轻生活”的倾向,而且导致了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相当低。二是受“城乡户籍制度”的制约,人口城市化过程与经济发展过程脱节。我国城市化是靠增加城市的数量实现的(我国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猛增到1994年的622个),而不是主要依靠人口在大城市的集聚实现的。与国际城市化的经验相比,表现出相当的不一致。
通过从以上不同角度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程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与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模型、霍夫曼定理和钱纳里模型等工业化理论所描述的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经历存在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将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在此时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准备工业化阶段;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期,工业在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轻重工业结构性矛盾出现缓和,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三阶段始于90年代初,为工业中期阶段,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得到确立以后,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工业结构的技术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第二,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呈现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库兹涅茨模型,霍夫曼定理提出的年代距今久远,加上现在的工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与当初相比,差异很大,所以根据这些定理来判断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已不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关资料表明,这两个定理在用于分析其它国家工业化阶段时,也出现类似的局限性。相比之下,钱纳里理论对工业的定义、发展趋势和发展阶段的阐述,比较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其次,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配置顺序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是沿着“农业——轻工业——重基础工业——重加工业——服务业”的产业配置顺序发展的。这一结构演变过程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但我国经济发展属于超赶型,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等农业发展到一定水平,靠农业的剩余积累来发展轻工业,靠轻工业的积累来发展重工业,而是要在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国效应”等有利条件下,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提前把现代产业部门引入产业结构,提前实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否则,很难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三,我国的经济发展已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结构的技术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重化工业仍需进一步发展。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要在下世纪中叶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必须充分认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矛盾和特点,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基础产业建设,消除经济增长“瓶颈”,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建产业间的关联机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