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学业考试中能力考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义务教育论文,学业论文,地理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考命题研究中出现“能力立意”的提法后,考试中如何考查“能力”一直是命题者和教师关注的问题。新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加明确。“能力立意”的考试无疑有利于引导教师的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对什么是“能力”和“能力”的分类,学术界却一直存有争论。笔者结合参加对义务教育阶段实验区中考文科类试卷评价的研讨工作,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总目标来描述地理学科能力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考查能力的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考试,一般将地理作为文科类科目考查。就地理学科来说,课程标准提出“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的能力;“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使用地图、图表和其他图像资料获取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举例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等。
考查上述能力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在纸笔形式为主的考试中,考查的重点可放在:在具体的情景下利用所学知识来辨别问题、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等,具体的考查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对资料的观察(特别是图像资料)、对资料本身的理解和对有用信息的提取等方面表现出来。资料的形式有文字资料、数字资料、图表形式的资料、地图等资料。
2.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对学科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成因、过程、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分辨和评价等活动表现出来。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查可以通过资料的使用进行,也可以没有外显的资料利用过程。对比较单一问题得出“结论”可以放在这种能力范围内。
3.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的问题解决是狭义的,主要包括对一些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问题作决策等。
4.表述或表达想法的能力。例如,撰写一篇短文来阐述一个问题可以被认为是对这种能力的考查。
不少题型都可以看作考查利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但人们使用较多的是主观类的题型,例如非选择题。主要是因为这种题型可以有较大的空间让学生去表现自己的能力。
上述表述只是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能力考查的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同时运用多种能力。因此,在实际命题中,我们不提倡也往往不容易试图按照某种能力分类去设计考题。在同一试题有可能考查多种能力的前提下,也不容易严格按照能力的不同方面分析试题。下面尝试从命题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与大家进行讨论。
一、通过“问题”的设计考查能力
大部分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的,所以,能否设计好的“问题”,是能否达到考查学生能力目的的关键。问题可以是解决纯学科知识问题的,也可以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问题的解决大都有个利用知识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对问题做判断的过程。有的问题通过判断就可以解决,有的则需要学生进一步提出建议,即做出决策。
例1 在无林覆盖地区20厘米厚的土层,只需40年左右即被流水冲刷殆尽,而在由森林覆盖的地区约要75万年,这说明森林具有的功能是:A.“净化空气;B.防风固沙;C.保持水土;D.调节大气成分。(参考答案为C)
这道题中的问题相对较为单一,主要看学生是否能通过对实际情境和材料的理解来判断“森林的作用”。该题正确答案过于明显,其他3个选项的迷惑作用很小,可以改为填空题,适当增加试题的考查力度。
例2 为了加强中国西南地区和东盟成员国主要城市之间的联系,中国和东盟各国正在拟定在中南半岛上修建泛亚铁路,共提出了6个方案,请你对其中的一号、二号、四号3个方案进行评价(利用《中南半岛行政区图》和《中南半岛地形图》,从铁路修建的难易程度、线路的长短、联系城市和地区的多少等方面评价),并试着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方案一 新加坡—吉隆坡—曼谷—金边—胡志明市—河内—老挝—昆明;
方案二 新加坡—吉隆坡—曼谷—仰光;
方案三 新加坡—吉隆坡—万象—昆明。
相对第一个例子,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考查目的是让学生利用资料通过判断最终做出决策,来解决实际铁路修建方案的选择,所以,可以算作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题目给出了一些背景知识、主要铁路修建方案、已有铁路和城市的分布,以及中南半岛的地形图。学生通过分析铁路沿线与地形分布的关系、铁路规划方案与已有铁路的联系,可以了解山区对铁路修建的影响,说明充分利用已有条件节约工程造价、缩短工期的意义,最终完成对方案的评价和选择。最后一问具有开放性,还可以考查学生表达想法的能力。
二、注意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和提问视角
任何一种考查,如果具体设问的背景或提问视角不是第一次出现,考查的结果就有可能不是能力,而是对问题反映的熟练程度和记忆的水平,这时的“情境”就是假情境。命题需要避免出现“假”情境,情境的设计要尽可能表现得真实和有用。
例3 下列等高线图中表示盆地的是
附图
学生使用基本地形的概念和地图知识进行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有时需要在类似对图像的判断中体现,而不是直接复述相关的概念或原理。但使用了图中的情境未必一定能够考查出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和判断的能力,关键在于提供的情境是否是“新”情境。如果给出的情境恰好是学生在学习地形概念时使用过的图形或实例,这道考题就有可能变成了考查知识的记忆而非知识的运用。有时给出的情境与学习时出现的情境相似性很大,也容易形成假情境。
三、要特别关注试题中“资料运用”的设计
阅读材料题是比较新的题型,它既可以是能力考查为主的题目,也可以同时是综合题。从能力考查角度看,主要是考查学生从地理资料,如短文、图表、地图中获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解释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综合的角度看,可以包括阅读、选择、填空、简答题等。这类题目的命题要点在于:要在提供的资料与问题的表述之间建立密切的关联度,即资料要为回答问题提供线索或信息。当提供的资料中无效文字或图像较多时,会对考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浪费他们的时间。资料的设计包括资料的数量、表现形式、与解答问题的关系等内容的处理。特别要避免出现“伪”资料,即学生无法从中提取对解决问题有用信息的、只起“装饰”作用的“资料”。下面这道题是一道从图像利用角度看比较成功的题目。
例4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最高峰的海拔高度是_____米,最高和最低两条等高线垂直高差为_____米。
(2)计划在D处修建水坝,水坝在图上长度为0.5厘米,水坝的实际长度是_____米。
(3)大坝D在最高峰的_____方向。
附图
(4)上图所代表的地形属于五种基本地形中的_____地形。
(5)请你判断,图下的地形剖面所对应的横切线是图中的_____(字母)线。
读图分析题是地理考试的常用题型。在考查运用地图能力为主的试题中,地图的作用将转化为提供有效信息的资料,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表现从地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相应的,图后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是否能够通过阅读地图获得解答。这道题的成功之处在于:每个设问的解决都必须“依赖”对所给地图中信息的判断,因此,这张图是有效信息资料,可以比较好地考查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探讨从传统命题方式向基于课程标准命题的转变
课程标准颁布后,对一些知识内容掌握的要求有了变化。如何根据课程标准考查学生的能力,是很多教师在接触新课程后最感困惑的地方。这里我们仅举几例做初步的探讨。
例5 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是一个正圆球体;B.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C.地球是一个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D.地球是一个两极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这是传统的考查地球形状的题目。课程标准对地球形状知识的要求已经有了变化。如何根据变化了的课程标准出题?我们需要首先明确课程标准要求“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含义是什么。课程标准并没有要求学生背下地球的形状,而是要求学生会使用“证据”,例如,数字、照片、生活中的现象等进行说明。如果根据课程标准命题,就需要改变直接给出地球形状定义的方式,而是给出一些“证据”,让学生选择和判断其中哪些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或者设计成开放性的、非选择题让学生回答,考查他们是否能够达到“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程度,这样会更接近课程标准的要求。
例6 有关北美洲地形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部高、四周低;B.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C.分为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D.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这也是一道传统考试中应用比较多的题型。而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大洲自然地理特征的掌握主要是能够“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在新的要求下,对某一具体区域特征的记忆学习转变为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学习方法为主。因此,比较理想的试题是为考生提供教材以外的区域地形图,然后设计题目,要求学生通过读图归纳这个地区地形的特征,而不再是要求学生再现已经学过并记住的某一区域的地形特征。其他尺度的区域地理特征考查均可参考这种思路。
例7 根据下列文字描写,说出地理事物名称:某国家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领土由4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海岸线曲折,多火山、地震,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国家是____该国最高山峰是一座活火山,这座山峰是____。
该题的形式在传统考试中也不多见,属于资料运用类。但实际考查的还是记忆而不是能力。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可以把需要回答的内容改变一下,由回答地名改为开放型问题,例如,回答“这样的自然环境对该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利弊?”;“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该国的城市和交通分布会有什么样的特征?”等,这样就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