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对小儿病毒性腹泻效果对比论文_王军杰,何建平 马立彪,蒋少华

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对小儿病毒性腹泻效果对比论文_王军杰,何建平 马立彪,蒋少华

王军杰 何建平 马立彪 蒋少华

(银川市妇幼保健院 宁夏银川 750001)

【摘要】目的:对比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对小儿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门诊诊断为病毒性肠炎的患儿85例,随机分为口服补液组(41例)和静脉补液组(4例),口服补液组给予ORSIII补液盐,静脉补液组经静脉通道给予低张液或等张液。比较两组患儿的6小时内补液成功率、发热消退、腹泻好转时间和病情恶化率等。结果:两组患儿的6h内补液成功率、发热消退、腹泻好转时间和病情恶化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病毒性肠炎患儿口服补液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能替代静脉补液。

【关键词】口服补液;静脉补液;小儿病毒性腹泻;效果对比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9-0123-01

小儿腹泻是我国儿童常见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脱水是小儿腹泻的常见体征,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口服补液纠正脱水,并将口服补液纳入四大战略措施之一。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5例患儿均临床或实验室诊断为病毒性肠炎伴轻度脱水。人选标准包括:①具有发热、呕吐、腹泻等临床表现中的一项或多项;②具有口干、尿少、汗少、皮肤干燥等脱水表现,且排除中、重度脱水。③大便轮状病毒监测阳性。排除标准包括:①细菌性肠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食物中毒、药物相关性腹泻等。②合并其他重要疾病,如重症肺炎等。85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组A为口服补液组,给予口服补液盐(ORSn),组B为静脉补液组,经静脉通道给予补液治疗。组A共41例患儿,其中男性20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2.98±0.50)岁,组B共4例患儿,其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脱水程度、发热情况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t>0.05)。85例患儿均有腹泻稀水样便和蛋花洋便,其中52例伴发热。

l.2 方法

A组给予温开水配置口服补液盐(ORSIII)溶液,每袋配置成250mL液体。纠正脱水最初6小时,ORS液的用量按每公斤体质量75mL计算,分次于6h内服完。如果患儿出现呕吐、胃胀时暂停喂服。脱水纠正后继续服用ORS,每次腹泻后口服50~100ml止,直至小儿腹泻明显好转或停止。B组给予建立静脉通道,根据电解质情况决定补液种类,常用的静脉溶液分为:①等张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盐水或2∶1等张含钠液。②低张液:2/3张液、1/2张液、1/3张液或1/4张液。③高张液。第一天补液总量为120~180mL/kg,幼儿脱水减少1/4,学龄儿童减少1/3,所有患儿常规测电解质,低渗性脱水给予2/3张液,高渗性脱水给予1/3张液,等渗性脱水给予等渗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效果观察观察两组患儿6小时内补液成功率、发热消退、腹泻好转时间和病情恶化率。补液成功判断标准为脱水症状好转,退热标准为发热消退后24h内未再出现发热。腹泻好转:水样便消失,转为成形便或稀软便。病情恶化标准为治疗24h后病情未见好转,且进一步加重。

2.结果

组A有3例患儿出现腹泻加重,48h后转为静脉补液,组B有2例患者出现腹泻加重,1例加强补液、对症支持、抗病毒治疗后约3d病情好转,1例在2d后病情好转。所有患儿均在7d内痊愈。两组患儿的补液成功率、退热时间、腹泻好转时间、病情恶化率、7d痊愈率无统计学差异。

3.讨论

腹泻是一种威胁儿童生命的常见病,早在1971年,WHO就在全世界推广使用ORS,但由于传统观察的影响(如静脉补液比口服补液显效快),加上抗生素的滥用,人们对口服补液并未引起重视。为了提高群众的防治腹泻意识,经卫生部批准,世界银行贷款,推广应用口服补液治疗,并已在广西等地试点,取得肯定的成效。CBORS配方成分和作用符合促进小肠吸收的生理规律,通过小肠上皮细胞与钠和葡萄糖的偶联,使溶液的渗透压降低,可增加肠粘膜对钠和水的重吸收,以减少腹泻,达到纠正脱水和止泻的目的。

轮状病毒肠炎又名秋季腹泻,发病高峰为秋季。主要患病人群为婴幼儿,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呕吐、腹泻、精神萎靡、或伴脱水。其病原体为轮状病毒,轮状病毒侵人消化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坏死,绒毛肿胀、排列紊乱、脱落。其临床表现为肠道功能障碍,肠分泌紊乱,呕吐、腹泻。大量的水分电解质的丢失会导致脱水、内环境紊乱,因此补充液体、维持内环境平衡是治疗病毒性肠炎的关键。

目前补液的方法可分为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口服补液多采用口服补液盐,其使用方便,患儿易于接受,并可在家中进行。静脉补液见效快,但需要住院或在门诊进行,有创伤,在偏远地区不易实施。目前口服补液溶液主要有ORSII和ORSII,ORSIII为低渗液,渗透压为245mosnM/L,电解质渗透压为170mosnm/L,避免了高渗盐造成的肠道载膜细胞损伤,和补液过多、补液盐浓度过高造成的高钠血症,有学者研究了156例病毒性肠炎的患儿,比较了ORSII和ORSIII的口服补液效果,研究结果发现ORS在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方面明显优于ORSII。故本研究使用ORSII作为口服补液的液体。

本文比较了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对患儿病情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静脉补液相比,口服补液组在补液成功率、退热时间、腹泻好转时间、病情恶化率、7d痊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不影响患儿预后。虽说口服补液组有3例患儿因病情恶化,转为静脉补液,但均在记内痊愈,未影响预后。在基层医院,因为条件的限制,口服补液实施起来较静脉补液更方便,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补液方法,值得推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实例研究,发现病毒性肠炎患儿口服补液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能替代静脉补液。所以,今后可以考虑进一步推广此类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春霄.低渗性口服补液盐、锌剂联合阿糖腺苷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v.10;No.31436:80-82.

[2]殷旭,高世泉,刘贵云.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4,02:73-74.

[3]利世顶.儿童腹泻病的治疗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16,v.20;No.45006:817-819.

[4]冯刚文,谭楚平,容立炽.口服补液盐Ⅲ治疗小儿轻症腹泻病的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v.26;No.19313:3000-3001.

[5]庞炜东.鼻饲补液和静脉补液90例疗效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02:135-136.

论文作者:王军杰,何建平 马立彪,蒋少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2

标签:;  ;  ;  ;  ;  ;  ;  ;  

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对小儿病毒性腹泻效果对比论文_王军杰,何建平 马立彪,蒋少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