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后的故事-“冀中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论文

照片背后的故事
——“冀中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

◎李建抓

这张照片是摄影家梁明月于1943年在安平县报子营村拍摄的,洞口里面的妇女叫李杏阁,端盆的小女孩儿是李杏阁的女儿刘敬彩,右一是李杏阁的邻居刘婶。而洞内藏着的,是八路军伤员。据记载,抗战时期,李杏阁亲自掩护和护理伤员达73名。

李杏阁1901年生于安国县(今安国市)流长村,幼时家里很穷,12岁她就学会了纺线织布,15岁时得了一场重病,躺在床上起不来,爹娘为了给她找个“棺材主”,一狠心,20块钱就把她嫁给了安平县报子营村刘家一个比她大13岁的单身汉,那时她才17岁。以后她的病逐渐好起来,就和丈夫靠卖烧饼、麻糖和种一点儿地维持生活。当她生下第三个孩子的时候,不幸再次降临到她头上:丈夫因病离开了人世。她一个弱女子,带着三个孩子,无依无靠,不得不靠讨饭为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报子营村来了八路军。八路军对人热情,说话也和蔼可亲,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还主动帮助乡亲们种地、担水、扫院子,和老百姓亲如一家。李杏阁从未见过这么好的军队,她逢人就夸,八路军可真是自古以来没有的好军队啊。

上市公司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结果发现,在项目的年度报告中,披露环保投资率最高,达到 46.2%,其次是污染防治办法,环境税,环境风险,环境保护排污费和借款等,分别为28.4%,22.7%,18.7%和 10.4%,另外,各行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均有不同,采掘业高达 100%,而纺织业、服装、皮毛业则只有11.1%,可以看出,披露的主体是在一些制造业等重污染行业,而且披露的信息主要是负担的环境成本,环境收益信息和未来的潜在风险信息披露较少,但已经披露的这些成本信息比较分散和随意,缺乏统一的标准,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会计科目,缺乏专门的计量方法,难以形成货币性信息。

冀中军区司令部和冀中行署机关多次住在报子营村,军区首长和行署领导经常抽空儿到李杏阁家问寒问暖,帮助她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住在她家的八路军战士就像李杏阁的亲儿子一样,对她家关怀备至。李杏阁孤独凄凉的心被子弟兵暖热了,贫农出身的她亲眼看到八路军打鬼子,爱人民,作战英勇,不怕牺牲,渐渐懂得了“人民解放离不开共产党”的道理。1938年,她参加了妇救会,和青年们一起站岗放哨、做宣传。她一听说部队要出去打仗,就主动参加村里的各项支前工作。为给部队准备干粮,她终日操劳,不知疲倦;为给战士做军鞋,她挑灯夜战,通宵不眠;参加生产、帮助抗属干活儿从不落后。

小江干流沿线共解译出18条比较明显的泥石流沟谷,如图4所示的红色区域,其中小江干流西岸有13条,从北向南依次升序编号,东岸有5条,依次进行编号。小江干流长度为44.25 km,分布有18条大型泥石流沟和大量的冲沟,从图4中可以看出泥石流沟分布比较密集,且都分布在小江干流沿线,东西部分布不均匀,西部分布更加密集,而且数量更多。

“五一”大“扫荡”后,冀中根据地环境骤然恶化。敌伪特务天天包围村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42年冬的一个深夜,村长突然敲她家门。李杏阁想,村长是抗日干部,半夜叫门一定是有重要情况。她急忙开开门,只见一个满身是血的伤员被人用担架抬了进来。李杏阁赶紧用被单遮住窗户,然后端起油灯,凑到伤员身旁,从头到脚看了一遍,有5处重伤,人已经奄奄一息了。李杏阁心如刀绞,她小心地脱去伤员的血衣,把盖在儿子身上的棉被撤下来给伤员盖上,然后用棉花蘸着开水轻轻地擦拭血迹。村长说:“这伤员叫刘建国,是五区小队战士,在西侯疃村与敌人战斗负了重伤……”李杏阁眼泪夺眶而,她说:“交给我吧,有我就有他!”

村长走后,李杏阁怕伤员冷,赶忙生起一盆炭火。她坐在伤员身旁,一会儿听听呼吸,一会儿摸摸胸口,不知不觉天就大亮了。早饭过后,刘建国微微睁开了眼睛。李杏阁高兴地说:“你可醒了,孩子,想吃饭吗?”刘建国张张嘴,说不出话来。李杏阁赶紧端过粥,用小勺喂。刘建国刚吃了一口,就艰难地摇头,原来刘建国脑后有镰刀般大的伤口,只要一张嘴就疼得浑身打颤。这可咋办呢?李杏阁琢磨了一会儿,有了主意,她找来一根苇子杆,让刘建国用管嘬着喝。

随着伤员的增多,原来的地洞不够用了,李杏阁在邻居们的帮助下,在屋里、猪圈里、菜窖里又挖了几个地洞。晚上,李杏阁让儿子到邻居家住宿,她和两个女儿三人合盖一个被子,把家中的被子腾出来给伤员盖。这样还不够,她把多年积攒下来的棉絮也拿来垫到伤员身子下边。

随着反“扫荡”斗争的继续,伤员越来越多。村党支部帮着李杏阁挖了两个地洞,专门供伤员养伤隐蔽。

对于演奏技巧而言,有自己能够熟练运用的地方,也有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地方,尤其是一些指法。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因为演奏有难度就放弃练习,反而应当有针对性地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这样才能提高演奏能力和水平。例如在一些知名乐曲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自己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技巧,不论是音准、节奏还是力度上都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应当有计划地加强学生对这些部分的练习,多次反复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其中的精髓,更好地演奏曲目。

几天后,冀中六分区的魏正甫、李德山、李德相负伤后也相继送到李杏阁家的地洞。她家的伤员连续不断,今天来两个,明天来三个。这期间,七分区卫生所的军医张树凯、于春辉,卫生员刘秦花、杨秀娟等也常到这里,协助李杏阁给重伤员诊治,并带来一些医疗器械和药品。这样,李杏阁家变成了我八路军的一所“地下医院”。

伤员大小便不能自理,李杏阁就用自己的白铁簸箕,扎成一个圆盘,边上用棉花和布包起来,伤员大便时她就去接。经过李杏阁一家人的精心照顾,刘建国的伤慢慢好起来。

水库自动化设施缺乏,仅有一套自计水位计,仅能观测水位。目前还采用原始的雨量筒观测降雨。水库不具备洪水预报、工程监控、信息检索及水库调度等现代化应用系统,不能实现全局统筹管理,现在仍然沿用老旧的人工处理模式,达不到精准、高效的要求。

为了给伤员增加营养,她用自己节省下来的粮食换来鸡蛋,给伤员做汤喝。后来粮食也不够了,她索性把自己仅有的两只老母鸡杀掉,煮了给伤员吃。遇到敌情缓和时,李杏阁就把伤员背出来透透气。伤员们有的住上几个星期,有的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李杏阁总是日夜操劳,不嫌脏,不怕累。伤员们看在眼里,感动地说:“您真比俺的亲娘还亲呀!”李杏阁说:“你们就是我的孩子,豁出这条命也要保护你们。”有一次,两个鬼子闯进院子,叽里哇啦地乱叫,进屋乱翻。鬼子闻到有药味,便拽着李杏阁逼问:“八路的有?”李杏阁摇摇头。两个鬼子发怒了,用枪托砸李杏阁。李杏阁坚持说“没有”,鬼子就下了毒手,用刺刀直刺李杏阁的胸口。她身子一歪,刺到了肩上。就这样,李杏阁忍着剧痛,坚定地说“没有”。正在这时,鬼子发出了集合信号,李杏阁才幸免于难。

1944年11月,冀中军区在安平县报子营村召开大会,冀中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林铁和副政委李志军代表军区授予李杏阁“冀中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同年12月,李杏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春,李杏阁参加了晋察冀边区群英会。解放后两次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她是冀中抗战期间堡垒户的优秀代表。1964年12月19日,63岁的李杏阁因病去世。

至今,在冀中还流传着一首歌颂李杏阁护理伤员的歌谣:“冀中抗日战鼓响,报子营出了个李大娘。李大娘,热心肠,爱护八路声名扬。她对伤员胜亲人,伤员把她当亲娘。养好伤,返战场,冲锋杀敌添力量。”

标签:;  ;  ;  ;  ;  ;  ;  ;  

照片背后的故事-“冀中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