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环境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环境论文,浅谈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初中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社会经验少,可塑性较强,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地理教学在这方面起着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教材中渗透的环境教育内容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初中地理的环境教育内容
1.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环境内容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环境内容中的很多问题(见表1)。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切实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他们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热情。
表1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2.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环境教育内容
(1)环境认知教育 认知教育贯穿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讲解环境问题的起因、现状和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对目前世界的、中国的环境状况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同时,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人地关系之间存在的矛盾,即由于人类的活动,给地球带来的破坏和现在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使学生对环境现状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
(2)环境道德意识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在环境方面的道德意识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告诉我们: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国家,自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但实际上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并不多。我们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任意排放有害物质、过度开采各种矿藏和地下水……使环境遭到了破坏,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值得人们担忧和深思。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会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无情报复甚至加倍惩罚。应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护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环境道德价值观。
(3)环境行为习惯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形成对环境负责的行为习惯,能够自觉地关心周围环境,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和能源,努力为改善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要将环境道德意识落实到个人的行动中,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报、废铁,爱护花草树木。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注意保护环境,并形成志愿者组织,加强对社区环境教育的宣传。
二、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
教师主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讲授有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知识,课堂教学要生动,有教育性,要灵活组织,采用讨论、做实验、看录像等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授初一地理第五章《世界的自然资源》第二节“水资源”和第三节“森林资源”时,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了学校附近荫营河河水污染情况和刘备山的森林破坏情况,在上课时又给学生播放了两段有关这方面的录像片,再让学生联系实际并结合课本内容展开讨论,使学生将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组织以环境知识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竞赛活动、诗歌朗诵会、讲演会、调查报告会、辩论赛等。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进行正确、恰当的引导,为他们提供资料和信息帮助,并加强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寻找新的环境方面的事例来支持他们的论点。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环境教育活动
(1)开设环境问题专题性讲座活动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校和其他教师的帮助,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专题性讲座,如《森林、植被与人类生活》《水资源与人类生活》《退耕还林与生态建设》等,并结合当前或当地生动具体的事例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明确环保意义,从而实现在初中学生中普及环境教育的目的。
(2)学生自己组织进行专题课外阅读 学校和老师要对他们的这一活动给予支持和鼓励,尽可能地开设一个专门介绍环境知识阅览室,同时要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性的环保报刊和环境报告书籍,如《中国环境报》《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环境科学文摘》等,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实教学内容,扩充课堂知识,开阔眼界。
4.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调查和参观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洗煤厂、耐火砖厂、钢铁厂、交通要道、污水处理厂等严重污染的工业生产地进行调查和参观,学生将看到的、听到的、观测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产生对环保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体验,增强其进行环保的自觉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组织学生进行栽花种草的劳动实践活动在每年的植树节、“五四”青年节等到来之际,我组织学生进行植树、种草、养花等美化校园环境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原来无花、无草、无树的校园环境,变得四季常青,花香鸟语,绿树成荫。过去脏、乱、差的环境,如今有了省“少年园林校”的美称……通过今昔对比,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劳动教育,而且增强了他们热爱校园、热爱家园、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意识。
5.利用环境日和地球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活动
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植树节、世界生态年、全国城市节水日等都是世界组织或国家指定或联合国确认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良好的生存条件而呼吁人们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每年定期的活动中,围绕一个主题,以唤起人们注意全球环境及资源的现状,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环境。教师要利用这一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宣传活动,如可以布置学生为保护绿地不被游人践踏而写一些“我为您提供荫凉和美丽的环境,请您不要回报我无情的一‘脚”“请您脚下留情”等教育性的标语。还可以此为内容组织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进行环保行为的自觉性。
6.改革考试内容
在组织地理自测考试的命题中,将环保调查报告列入一项考查内容。考前明示学生要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周边环境的恶化或改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已知理论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逐步树立社会责任感。
环境问题是困扰着整个人类的重大问题,环境保护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基础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地理教育在其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初中地理教材中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涉及自然环境、资源和能源、人口、城市、农村、工业、农业、水利用和污染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丰富的环境知识内容是中学地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渠道。初中地理教师要通过上述的多种途径,对学生强化环境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环境知识的认知能力、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