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必要性——中韩日的FTA,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必要性论文,经济合作论文,韩日论文,FT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各国学者对东北亚合作问题出的许多有益的理论见解和实施方案,对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必然性,可行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研究。特别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2001年中国成功入世,改变了东北亚地区原有的经济格局。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签署区域贸易协定已蔚然成风,以今年发展的方向来看,此趋势已波及欧美、北美、并蔓延至中南美洲、亚洲以及大洋洲等地区。2002年正值中日建交30周年和中韩建交10周年之际,也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此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世界上已经有163个自由贸易协定。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南美关税同盟等也呈现出扩大和深化的趋势。目前韩国也是与智利结束了两国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经过34个月六轮谈判,双方就关税减让达成了一致意见,协定生效后,智利77.5%的非铜出口产品可立即零关税进入韩国,5年后即达到88.4%,相应韩国66.7%的产品可立即零关税进入智利,5年后则有83.7%韩国产品可零关税进入智利市场。
像东北亚三国这样没有参加任何经济统合的国家,有可能面临贸易和投资转移带来的不利和竞争力降低的局面,而且也不排除在WTO、环境等多种组织的国际协商中未参加地区贸易协定的中韩日三国,被疏远或意见不能被及时反映的可能性。
表1 中国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19971998 19992000 2001
GDP规模 10亿美元 898 946 991 1080 1159
实质成长率 % 8.8 7.8 7.1 8.0 7.3
个人GDP
美元727 758 787 853
908
外汇保有1亿美元 1,3991,4501.5471,6562,122
出口
〃1,8281,8371,9492,4922,662
进口
〃1,4241,4021,6572,2512,436
贸易收支
〃 404 435 292 241
226
ABN-Amro(2002 3/4季度)
表2 区域FTA预测效果比较
(单元:1亿美元)
韩日FTAASEAN+3 FTA APEC ETA
韩国 日本 韩国 日本 中国 香港 韩国 日本 中国 香港
GDP增加额 32
274
170
1,608 3353290 2,830 196
104
出口增加额8483
185488
544
75330 1,005 674
136
进口增加额7591
187551
416 105318 1,019 563
191
贸易收支增减
9-8-2-63
128 -30 12
-14
111
-55
Brown,Deardorff and Stern(2001)
目前推进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呼声虽然日涨,但建立一个主要由中、韩、日三国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依然只是一个话题。
中、韩、日三个国家在建立自由贸易区、推动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方面有其良好条件。首先三国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这种情况在世界上很少。其次中、韩、日三国的经济合作就其潜力很大。所以东北亚三国已经到了该更加积极地考虑经济统合的时候。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韩国在摆脱199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后,经济重新出现健康的增长势头。日本虽然尚未摆脱经济不振的状态,但仍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韩、日三国之间的贸易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中日双方的贸易额由1972年的1l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858亿美元,2001年又达到892亿美元,增长了近90倍。现在,对日本来说,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则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韩两国的贸易规模在过去10年间增长了5倍。1992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不过2亿美元,但2001年却激增至50亿美元。中国在成为韩国第三大贸易国的同时,也成为韩国的第二大投资对象国。(IT经理世界,2002/10)
因此,如何充分挖掘三国的经济发展潜力,利用相互之间的优势,创造财富,为推动三国的经济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作贡献,就成为摆在三个国家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目前为了与过去的区域主义加以区别,所以将新型地区自由贸易协定列入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范畴。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是指与贸易对象国或经济体之间就相互撤消关税、消除数量限制等贸易壁垒问题签署协议,但实际上协议内容往往涉及需在经济体之间进行政策协调的广泛领域,包括投资、服务、知识产权、解决贸易纠纷等。世界贸易组织总理事会于1996年2月正式设置了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区域贸易协定已成为弥补世贸组织规则欠缺,满足部分国家对贸易开放需求的重要的经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经济区域化是与经济全球化并行发展的。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进行主要是基于市场的力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中、韩、日三国企业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与欧洲和北美相比,由于中、韩、日之间缺乏制度上的合作,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规模和领域受到制约,区域内市场的形成相对缓慢。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中、韩、日间的经济联系正在逐步恢复,三国政府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各个层次和领域的对话机制正在建立,以三国间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起点,越来越多的商业机遇将展现在企业面前。
我认为区域贸易当中最重要的是我们东北亚中、韩、日三国之间的互补性。三国地区产业结构关系密切,经济互补性很强。多年来的经贸合作,为建立自由贸易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国应利用技术、资源或规模上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贸易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同时贸易理论也指出贸易虽然能够给以各国整体带来福利,但也会导致部分利益受损。我们东北亚三国也是在比较优势上具有差异的经济体,其相互间贸易关系的加强必然会加速各国和地区的产业调整。而这一调整加强了各国贸易在行业上的互补性,即一方集中出口的产品与另一方集中进口的产品相吻合,贸易关系的发展又使两国现有的生产模式得以维持。通过消除贸易壁垒与实现规模化生产可以给贸易双方带来较大利益。尽管具有互补性产业结构的国家在发展水平上通常具有较大差距,在一些产业上贸易不平衡现象尤为突出,但这样的贸易不仅使各国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而且可以避免同行业的过度竞争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从而降低产业调整的费用。相反,如果双方的贸易互补性较小,即一方集中出口的产品并非是另一方集中进口的产品,两国贸易发展的潜力会受到限制。
经济统合所带来的新区域集团化,短时间内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东北亚地区,经济统合也将像北美自由贸易区一样,成为恢复新的经济活力的重要动力。中、韩、日三国更加积极的合作姿态是必要的。
表3 中韩日三国与世界年平均经济成长率比较
(单位:%)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2000-2004
2005-2020
韩国 8.8 8.8 5.8 7.6 5.0
日本 4.6 3.9 1.3 1.9 1.5
中国 5.2 9.810.4 9.1 6.9
世界 3.9 3.1 2.5 4.6 3.3
DRI,world Economic outlook,1 Quarter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