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是城市的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上,城市建设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目前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内涝灾害和雨水径流污染情况。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使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方法来完成整体的设计,通过海绵城市的方式来解决相关的城市内涝问题,在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上,其整体建设要从市政道路的设计上开始,保证市政道路可以得到较好的晚上,对整个城市建设要更加的具有规划性和可实施性与可持续性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道路设计
引言:“海绵城市”是一个新兴的城市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其将城市比喻成为海绵,意在让其发挥弹性作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城市需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充分发挥其“海绵”作用。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对市政道路进行设计,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内涝,能够有效的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1海绵城市概念
近年来,由于我国建设开发强度越来越大,出现大量的地面硬化,占用了大量的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水塘,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一方面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充,另一方面雨期地表水汇流时间短促,导致我国各大城市出现城市内涝的频率越来越高。为缓解城市内涝,我国根据海绵吸水的原理,提出了海绵城市概念,建设有海绵特性的城市结构,使城市在突发暴雨时能够快速地进行排水,减少城市内涝造成的灾害影响。再利用海绵城市的特性,对下渗的雨水进行储存,在发生旱灾时有效地利用储存的降水,使得城市的旱情能够有效缓解。通过部分下渗水,能够对地下水进行增补,减少因地下水缺少造成的城市影响。海绵城市能够最大程度上对降水进行利用,改善整体的生态情况,降低对排水管网的压力。
2“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可实现对于雨水的充分吸收、雨水存储、雨水净化及有效利用,以实现对于环境变化的有效应对,可弱化自然灾害对于城市生活的影响。“海绵城市”的设计与建设,需充分考量当地环境,融合人为干预及自然规律,利用“海绵城市”的设计实现雨水蓄存及雨水净化,大面积回收雨水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实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雨水中所含杂质及污染物不断增加,初期降雨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流入地下河,则会对地下河水造成污染,而在降雨的同时,雨水通过管道排出,且无法经由地表路面进行渗透,则难以补充地下水,长此以往会导致地下水位的干涸。短时间内的大暴雨,在传统城市道路环境下的汇集,就会导致水位快速升高,给城市排水管道造成巨大压力,影响雨水的排出,导致城市内涝。另外,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无论绿化工程还是环卫工程,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支撑,若无法对雨水资源进行回收处理与再利用,则会导致雨水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3城市内涝出现的主要原因
3.1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城市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出现的比较频繁,其对降雨有着巨大的影响,改变降雨位置、改变短临时降雨量、改变降雨时间等。和周边的郊区相比,城市中局部降雨量及降雨次数明显增加。
3.2地下管网排涝存在缺陷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地下管网建设标准偏低。部分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年代久远,排涝能力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另外,由于地下管网的运营维护费用巨大,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费用进行清淤。部分城市管网维护不到位,清淤频率太低,造成管网堵塞。
4“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4.1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系统是对路面结构层体系的一种改进,对路面的透水性进行优化。其有效提升路面每一层径流污染物的去除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对路面的研究,发现很多时候污染物在路面渗透过程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道路表面积累较多的污染物,重金属高浓度情况发生,锌、铜、铅等污染物存留较多。污染物在PPS渗透过程中仅仅发生迁移现象是不够的,其更加需要通过分层的方式就污染物予以去除,从而实现不同分层结构进行不同污染物去除的目的,达到最佳净化效果。此外,污染物在分解过程中有助于水资源的进一步利用,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要求。待径流污染物逐层经过透水铺装系统,利用诸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中心活化分析和离子发射光谱法等方式方法,能够针对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开展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对物质形态与转化过程予以明确。
与物理化学的机理分析、表象特征联系起来,还能针对透水铺装系统开展相关分析,并确保分析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在污染物渗透过程中,还能够对径流污染物的实际转化过程做进一步说明,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特征、不同径流比例的透水路面系统开展优化结构设计,进而对地下水的安全性予以高效保护。“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透水路面系统实施的具体措施应当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联系起来。对暴雨与地表水应当在线实时监测,并做好预警系统构建,一旦发现问题,则需要迅速地采取相关措施予以解决。同时,还可以采用遥感技术对湖泊、河流等水体进行污染负荷检测,对水体的变化进行跟进。利用雨水智慧控制系统的作用,能够确保城市雨水循环利用与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实现。
4.2绿化带施工
(1)雨水收集,通过透水地面功能,能够对地表径流在绿化带的雨水口位置处的积水进行汇集,做好雨水收集。通常来说,一般道路设计,绿化带相比较路面会高出15cm~20cm,这样路面积水排放工作的开展就能够予以实现;海绵化设计的绿化带,往往设置下凹式绿化,便于雨水积聚。
(2)水体过滤,对于降落在地面中的水体而言,在对其过滤过程中,应当确保其清洁度得到充分保障。针对此方面则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第一,应当在其上方对种植土进行铺设;第二,对砾石层进行科学设置;第三,对有关渗透管进行安装。这样雨水在过滤的同时也能够实现渗入速度的加快,自然水体的清洁度也能够得以保证,达到更好的水体过滤效果。
(3)缓排滞蓄,为了达到更好的市政道路设计效果,还需要做好相应缓排滞蓄设计,这就需要结合绿化带的地形与结构特征,做好导流系统设计,结合相应的地势环境,以及设计需要,保证设计工作开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缓排滞蓄设计,则可以让雨水的渗透过程实现层次性。在雨水口的位置处,还应当设计明沟,通过明沟能够对雨水起到一定的沉淀作用;在明沟的两侧位置处,还应当对出水沟渠进行合理设置,从而有利于配水工作的开展,为雨水直接流至明沟创造便捷条件。在雨水比较充沛的时间段,能够保证水体在绿化带中滞留,而且能够让土壤湿度达到饱和状态后,利用水管便可以对剩余径流雨水实现排放。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可以对排水管等渗透装置进行安装,利用所安装的渗透装置,雨水就可以进入地层深处,补充地下水资源。
4.3设计排水沟施工
针对城市道路两侧的排水沟,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贯彻并落实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原则,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做好排水沟的施工。排水沟施工设计需要注重层次性,一般来说通常有砾石层、渗排水层、水分渗透过滤层、土壤种植层以及依次是绿化植被层。通过这样层次性的排水沟施工设计,则能够对道路中存留的雨水予以过滤,不仅能够达到对雨水的清洁作用,而且能够实现路面积水的良好渗透,同时还能够让排水沟施工设计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5总结:
海绵城市理念的渗透,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开展对于城市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推动意义。结合城市发展建设需要,积极探索更为优化的市政道路设计方式,让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更好地发挥作用,让市政道路设计越来越科学合理,才能够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开辟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基于市政道路构建海绵体系的措施浅析[J].郭霞.建材与装饰.2018(04)
[2]市政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的应用探析[J].逯斌.中国住宅设施.2018(06)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章芸芸.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0)
论文作者:张丽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污染物论文; 内涝论文; 路面论文; 径流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