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义乌 城市变大了,耕地减少了农业怎么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乌论文,大了论文,耕地论文,怎么搞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作为财富与梦想的集聚地,兴起于中世纪时西欧。数百年来,城市的大小和繁荣程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象征。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新中国,第一次城市化运动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浙江,1999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城市化发展纲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得益于小商品行销全国进而覆盖全球的义乌,从以“鸡毛换糖”而闻名的典型农村,迅速蜕变成一个发达的商贸大市,10年时间,义乌城市面积扩大了2倍,从1999年的26平方公里扩张到2008年的7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73%,高于全省十多个百分点。
这一切,无可避免地带来耕地减少,GDP中农业比重下降。2009年,义乌农业只占全市GDP的2.8%。面对城市化与农业用地的冲突,义乌在探索。
城里的农业开发区,要变身城市花园
农业开发区,过去大多在当地的穷乡僻壤,而如今的义乌农业开发区已在城市建成区。这还得从上世纪80年代末说起,在义乌小商品城不断繁荣的同时,农业开发在义乌也轰轰烈烈。1990年,义乌作为浙江省利用世行贷款开发红壤的项目区,选择城北1.26万亩荒坡丘陵作为开发区。
1996年,为了加快农业开发,义乌专门成立了农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红壤开发项目办公室合署办公,具体负责城北区块的农业开发。这一年,义乌还出台了“以商强农,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十几家农业企业趋之若鹜,率先进驻开发区,掀起了一股“农庄热”,引来了不少度假和参观者。
10多年过去了,义乌城相比1996年已扩张了3倍。当年的荒坡丘陵早已变为城区,那些吸引过无数城里人的农庄,目前多已处于闲置状态,有的已成私人会所,甚至违章建筑。
如何管好用好这些曾经的农业开发“热土”,成为当今义乌市领导的“心事”。为此,市里请专家制定了《农业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要把开发区建成城市的绿洲和“绿肺”,强化农业的休闲功能和生态功能。记者从开发区管委会了解到,规划中园区的两大核心功能是高科技农业生产展示中心和城区的生态核心与绿色文化休闲中心。
义乌市委书记黄志平表示,城乡一体化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在城市中间和城市边缘,利用和依托都市圈,围绕城市经济发展需求,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和条件,对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是义乌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开发区这块“热土”的最好归宿。
与城里出现农业开发区同样的是城中村和城中地。记者采访中发现,城中村的改造普遍受到农民欢迎,城中地有的建起了大棚,发展设施农业,有的转包给大户耕种,有的则改为待置换用地。义乌市农办副主任陈斌告诉记者,义乌市已上报了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区的申请,希望在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调整部分基本农田,用好城里这些农田。
土地流转,转出农业新天地
有地没人种,有人没地种,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地方出现的问题,如何统筹协调,各得其所,和谐发展,是各地都在实践和探索的。
义乌的做法是流转承包地,走集约发展之路。地处该市稠城街道下骆宅片的白岸头村,全村1140人,有耕地486亩。据村支书骆红武介绍,该村的耕地经全体农户同意后,按区域分成6块,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流转给了4个大户,分别用于粮食、田藕、蔬菜和花卉生产。
走到这一步,个中的艰难并不像村支书说起来那么轻松。村会计告诉记者,由于白岸头村离城中心近,家家户户外出经商或办厂,除了承包大户,已无人以种田为生,耕地利用率不高,更别说产出率了。但真正要让过去世代以种田为生的人,把土地使用权流转出去,还是有难度和阻力的。为了这事,村里开了7天会,才统一了思想。
从白岸头村转包了近200亩地的陈岳松说,这件事能办成,与市里出台政策推动有很大关系。2008年开始,义乌连续3年每年拨出1000万元财政资金,专项用于土地流转的补助和奖励,对符合条件的土地流出户每亩奖励200元。2009年,该市又出台了土地转出农民养老保险办法,符合条件的农民缴纳8000元钱后,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每人每月可领取170元养老金,该村已有174人办理了这种保险。据介绍,这一政策出台不到一年,全市就有3700多人领取了养老金。
义乌市农业局经管站站长楼丽萍告诉记者,目前义乌已流转土地15.1万亩,占承包地面积的52.74%,其中2009年新增流转面积2.88万亩。
义乌市农业局局长金寿兴表示,义乌商贸经济繁荣,多数农户不再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细碎散小的承包田经营成为“鸡肋”。为推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2002年,义乌市成立了市、镇(街道)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承担土地流转信息的收集、发布,指导合同签订,管理土地档案等工作。2005年,该市又出台了土地流转考核奖励办法,把土地流转纳入镇、街道责任考核,每年还安排资金用于工作奖励。在寸土寸金的义乌,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
“借”地发展,再建一个义乌
小商品带来了大人群。1982年第3次人口普查时不到57万人的义乌,短短20多年,人口骤然增加到200多万,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人增地减,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农业怎么办?有强烈市场意只的义乌人探出了一条异地发展农业的路子。
华统集团,这家全国农业龙头企业,为了发挥国家储备肉基地的作用,一再扩大养猪规模,当地扩办猪场有难度,就到外地去,目前已在全国不少地方建立了生猪基地,70%供应义乌市场。该集团每年屠宰的80万头生猪中有60万头来自外地。
种粮大户冯泽宝,从2003年开始,远赴吉林承包了5000多亩地,建成了稻米生产基地,所产的大米多数返销义乌。
靠卖炒货起家的华隆公司,当时年轻的董事长在新疆推销炒货时,从当地随处丢弃的杏核中嗅到了商机,他以自己之所长,从杏核加工着眼,如今已在新疆轮台县建了20万亩小白杏基地和杏浆加工厂,杏核则运回义乌,加工成手剥小白杏,堪与美国杏仁媲美。
据介绍,义乌已有20余家农业企业在外地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些基地总面积有40余万亩,已超过义乌耕地总量。
联系电话:0571-8675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