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体系后的国际关系与东亚_国际关系论文

冷战体系后的国际关系与东亚_国际关系论文

冷战体制后的国际关系与东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国际关系论文,冷战论文,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即将进入新的世纪。为了观察今后十年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应该先简要地考察一下冷战后近十年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①人类流血冲突的主要危险不再是世界大战,甚至也不是国与国间具有相当规模的地区战争,而是国家的内乱内战以及国际上对它们的武装干涉。②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作用改变,但世界稳定与安全面临复杂的新挑战。③在东西方对抗解除之后,以及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作用下,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日益发挥主导性作用。④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淡化。⑤多极化进程加快发展。⑥冷战时期东西方大国间的敌对关系,已转到冷战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以合作为主,而进入时有起伏但相对稳定发展的轨道。⑦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经济上的兴起,使它们从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的地缘政治争夺对象,变为发达国家的地缘经济争取与合作的对象。⑧内顾倾向和经济全球化这两大发展,使各国政府的权威相对弱化。这些特征会持续存在下去。这是因为,它们都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反映。20世纪中期即开始出现的这一时代主题,在冷战时期曾经遭到掩盖和扭曲,冷战后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下面集中考察未来十年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发展趋势中的四个问题。

(一)世界多极化进程将比前四、五年发展得快一些

新的多极格局的确立取决于世界力量对比在相对均衡化的过程中从量变发展到质变。2010年之前还不可能出现这种变化。

1.其他力量中心的地位将在美国保持强势下有所上升。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同前十年相比不致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国将继续保持在世界上的全面优势地位。虽然如此,其他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大国同美国的各方面差距正在从过去四五年的有所扩大转为今后十年的逐步略有缩小,多极化进程相应将较前加快。

在经济领域,各力量中心前几年严重失衡状况在今后十年中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这将首先表现在它们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上。其他发达国家同美国的经济差距有较大可能从90年代的扩大转为有所缩小。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发展中大国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有可能继续缩小。

在政治安全领域,美国以外的各个力量中心将加大争取日益独立自主地发挥显著作用的努力。德国和日本迈向“正常”国家的步伐加快,已经和准备更积极地分别参与欧洲与亚太地区的安全事务。在反思科索沃战争的基础上,欧盟开始加快和加深政治联合与防务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对美国的独立自主性将随之进一步增强。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和其他重要地区国家以及东盟等发展中国家集团的地位和影响也将明显上升。

2.其他力量中心将不断增强对美国的制约能力。多极化有两层含义,一指不同力量中心的相对均衡化,二指在它们之间逐步形成有效的制约能力甚至机制。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但不一定与前者同步。两极世界时苏联就曾以远逊于美国的经济力量而做到对美国的有效制衡。出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今后十年,在美国的力量继续占据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其他力量中心对美国的制约能力可望日益加强。

事实上,美国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是使自己日益受到他国掣肘的重大因素。美国把本国利益定位在全球范围,认为别国特别是大国的兴衰直接事关它的国家利益。对美国来说,主要国家太强大而成为它的对手,足以向它已建立或所谋求的主导地位挑战,这固然不行;而如果这些国家太虚弱,那么,它们给美国的全球利益带来的损害可能更大,因此也是甚至更是美国需要准备应付的局面。它认为,美国必须也只能采取同世界各国交往和接触的政策,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影响别国的可能。而这就等于给别国提供了牵制美国的条件。

美国已认识到它的能力有限,事实上也承认多极化,承认美国对外影响力将逐步下降。

(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将随着多极化的发展得到一定的推进

力量对比的发展决定了2010年前不可能完全建立起公正合理的新秩序。冷战思维的消除需要一个过程,新旧秩序将在此长彼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随着美国霸权主义日渐受到外力的有效制约,今后十年中当可能出现在国际关系中民主、公正、合理的成分逐步增加,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将取得一定的进展这样一种前景。

秩序主要指各种力量关系之间的基本状况和它们的游戏规则。两极格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雅尔塔秩序,这属于旧的秩序。国际新秩序应有别于旧秩序,甚至与之相反。可以说,冷战后,在一系列问题上,新秩序已露端倪。①世界从一分为二逐步转向名副其实地成为一个整体。过去,在军事、经济、社会制度以至意识形态上,都是东西方间界限分明。过去十年来世界市场化的发展,已把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紧密地联到了一起。现在,西方的军事联盟依然不合时宜地继续存在,但性质和作用已发生变化,谋求共同安全与合作安全已成为各国的共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依然存在,但已不再是国与国间发展关系的重大障碍。②在国际秩序中起作用的角色从两个超级大国转到各个力量中心。后者不是只指几个大国,而是指大小不同的力量中心,在不同的地区、领域和层次上各自发挥独立自主但又相互牵制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多极化进程中的现阶段是一种一超多强的局面这种说法,恐怕并不确切。历为这里没有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的重要作用。③国际秩序的主要内涵从两超争夺世界霸权变为各国在各领域逐步扩大和加深协调与合作。各国间的分歧、竞争和斗争虽将始终存在,有时甚至可能表现得相当激烈,但在新秩序下,矛盾一般不致激化到失控的程度。④游戏规则从“零和”转为争取“双赢”和“多赢”。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下,各国为争取世界的稳定与繁荣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而不是相反。⑤霸权难以消除但可被有效遏止。即使在国际新秩序建成的情况下,要所有国家都放弃任何霸权主义或强权政治的思维,也是难以想象的。但在新的力量对比和各力量中心的相互制衡下,霸权主义图谋越来越难以得逞,这是可以预料的。

(三)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领域的扩延不可阻挡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结果不同,但仍以积极面为主。以市场化为基础,受到信息化日益有力推动的经济全球化,对各国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增大各国间的相互依存,从而推动它们之间在各个方面寻求合作。积极加入全球化进程对各国的生存、发展和进步都是必要和有利的,但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大不相同。发展中国家是在本身条件还有严重欠缺时主动进入或被动卷入的,趋利避害的任务比发达国家远为艰巨和复杂。

全球化正在改变世界。首先,全球化在国际上和许多国家内部造成新的不平衡。全球化既因不断产生后发效应而有利于世界力量的相对均衡化发展,又依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卷入的程度在国际上拉大着贫国与富国的差距。它也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不断制造出新的不平衡。那些基本上处于全球化进程之外的发展中国家只能被边缘化。这成为国际关系产生新矛盾的重要因素。全球化还在许多国家内部扩大了贫富差距,而成为这些国家社会动荡和不稳定的一个根源,并且又反作用于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其次,经济全球化不仅意味着资本、资源和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交流和配置,同时也促进着信息、观念和文化等因素的交流与渗透,从而侵蚀各国尤其是处于弱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削弱政府的权威,动摇国家主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正力求利用全球化的这一特性推行它们的经济、政治及安全理念,从而给国家关系带来新的复杂问题。

(四)在国与国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危险不大的条件下,内战冲突以至一国的内部动荡将继续成为国际关注的对象

近几年,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比90年代初有所回升。美国继续加强它的军事优势,同一系列国家增进军事合作,不少地区国家增加军费开支,有的致力于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中远程导弹等。这些活动对地区和世界稳定不利,增加了国际间的不信任。但它们不都属于这些国家为在21世纪获取更有利的世界地位所展开竞争的一部分,不能被视作等同于大战危险增加,或全面军备竞赛的重新开始。

一国的内战内乱以及国际上对它们的非法武装干涉,成为地区乃至国际稳定的主要威胁。影响到地区以至世界稳定的内战型冲突的此起彼伏,在客观上要求加强联合国或明或暗授权的国际组织在必要时进行干预的能力和作用。这就更加需要维护和增强联合国安理会在国际安全事务中的地位。但对内战内乱的国际关注又为西方国家推行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政策提供了口实。1999年北约出笼的新干涉主义,从理论上说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因为它把一国国内的各方面发展,尤其是人权状况和民主化程度,都说成与世界安全息息相关,这就为西方国家干预一国的内部事务做了理论上的铺垫。

但是,西方国家今后难以轻易把科索沃模式搬到其他地方。美国和北约进行的科索沃战争反思可资说明。

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也反映在东亚地区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中。近来东亚的几个新的发展趋势值得注意。

未来几年中,亚太地区总的发展趋势可能为:多极化进程将加快,地区安全领域中的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将增加,亚洲有可能取代前十年欧洲的地位,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美国对亚太安全合作已有一些新的构想。

(一)亚太地区在世界上的地位将从前三年的相对下降转为再次上升

首先,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在世界上领先。据世界银行估计,2002至2008年,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可达5%, 亚太地区最高,将达6.3%。

其次,亚太地区涌现出更多且各有追求的力量中心。早在冷战结束前,多极化发展在亚太地区便比其他地区突出。现在,除了中国、日本、东盟、韩国外,印度、印尼、澳大利亚作为地区力量中心的作用已开始在地区内外得到更高的评价和更大的重视。所有这些力量中心,都正大力谋求在经济、安全、政治和对外作用等各个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

日本的小渊内阁1998年成立后就提出,要致力于把日本改造为“能在国际上做更大贡献的国家”。小渊以“富国有德”为口号,正在亚太地区扩大它的经济和安全作用。日本的抱负受到美国的支持和许多地区国家的欢迎。印度以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为目标,目光已经超越南亚,进一步进入亚太地区事务。美、日、东盟和法国均比以往更加重视印度,并对它抱有很高的期望。印尼自瓦希德当选总统以来,在地区事务中更加活跃,提出了在亚洲主要国家间建立多边合作机制的倡议。东盟在遭受金融危机之后,在地区政治安全事务上的地位受到一定影响,但在继续发挥着作用。美国近几年来一直十分重视东盟的作用。现在更是突出印尼的地位。韩国的大国外交活跃。通过加深与美日的军事合作,韩国在朝鲜半岛以至整个东北亚安全问题上的作用显著增强。澳大利亚明确提出了要成为地区强国的口号,它的安全防御战略正从周边防御转变为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战略。美国已视澳为维护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二)亚太各国在顺应世界潮流方面展开竞赛

过去几十年的事实证明,亚太地区各国顺应潮流是否主动和及时,决定了它们崛起的快慢和先后。印度九十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加之它重点发展信息产业,近一两年已使世界对它刮目相看。最近朝鲜也较大幅度地调整了它的对外态势。

东亚金融危机促使许多国家反思自己的发展道路。各国基本上选择了准备迎接严峻挑战,使自己在经济结构、管理方式以至某些文化传统方面进一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这一方针。不少国家已在更新观念,提出新的口号,大幅度调整政策。例如李光耀资政近日称,东亚价值观受到了挑战,因为这种价值观体系不奖励创业精神,应该在保持集体主义下提倡个人创新,变靠社会庇护为靠个人努力。当然,如何转化为进一步行为,各国都面临着相当大的难题。

许多亚洲国家近一年来在民主和人权问题上迈出新的步子或作出新的表示。把这两个问题纳入安全问题范畴,在亚洲也有不小市场。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这两个问题上施加影响甚至压力,无疑对一些亚洲国家发生了或大或小的作用。但这并不等于亚洲国家准备全盘西化。亚洲国家各有特色,民主化道路全不相同。而且它们决不容许西方干涉本国内政。

(三)亚太地区可能取代九十代的欧洲,成为今后世界安全关注的重点,台湾问题有可能成为一个焦点

在欧亚大陆上,前十年是西部——欧亚两洲交接处的弧形地带战乱不断,打破了冷战时期东西方紧张军事对峙下欧洲长达40年的相对稳定局面。近几年来中亚和北高加索地区的武装冲突渐次平息。在波黑和科索沃发生的军事冲突先后结束。巴尔干地区局势虽远未达到稳定,再次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的可能性却已减小。亚太地区的发展则相反——从冷战时期主要局部战争集中转到冷战后相对稳定。展望今后十年,情况可能再次有变。亚太地区现有的热点均有出现危险局势的可能。

1.在亚太地区的潜在热点中,有的可能升温,甚至爆发冲突。在台湾海峡、朝鲜半岛和克什米尔冲突这三个热点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利于地区安全稳定的因素和紧张化的可能性。特别是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更迭,大大增加了海峡形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问题一旦激化,不仅会使局部地区形势紧张,还可能会影响整个亚太地区。

2.亚太各国面临巨大的经济和政治挑战,不少国家内部存在着重大不稳定因素。同发达国家相比,亚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本来就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面临的矛盾更多也更深。各国走出金融危机的步伐虽然比较迅速,进行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调整和改革的任务却仍然十分艰巨。而且改革的进程还存在因经济复苏较快而延缓的可能性。这就会使积累的问题继续拖而不决。这本身就会带来不稳定。其他不稳定因素包括一些国家内部存在的贫富差距扩大、领导人更迭、民族或族群冲突以及领土分裂势力等。

(四)在亚太地区安全合作问题上,美国在亚太加紧营造多边安全机制;亚洲国家提出倡议也对美国有所呼应

美国在欧洲已基本建成由它起主导作用的分层次多边安全结构。从1998年开始,它力求在亚太地区作类似安排;以美日同盟为核心,在亚太地区建造由美国主导的地区安全网络——在东北亚重点依靠美日韩联合,在东南亚重点依靠澳、泰、菲,以同亚洲非联盟国家加强军事合作为外围,另外再同中国建立双边军事交往关系。这些双边和多边安排或多或少都带有牵制与防范中国的意图。最近美国又进一步提出建立覆盖全区的安全共同体(security communities)这一新主张。看来,它准备开始借鉴欧洲经验,在亚太地区建立多种多样、活动方式灵活但却是有形的多边安全合作架构,特别是强调美中两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两大角色。这一主张由太平洋舰队司令布莱尔提出,要点为:凡属希望和平变革与和平发展、无意相互打仗、愿参加集体努力解决地区摩擦点的国家,均为共同体成员,它们不一定须参加军事联盟;活动内容包括:向联合国委任的行动提供军队和其他援助以支持外交安排,为人道行动作贡献,各国军队共同作计划、训练、演习;淡化美国的主导地位,双边军事联盟化在各种多边机制中进行活动或在幕后起作用,以东帝汶的国际维和行动为样板:澳挑头,美支持,多国参加。这套设想与美国在欧洲采取扩大军事联盟的做法不同,却与北约和平伙伴关系的安排相近。

在地区安全合作问题上,亚洲各国的态度也日益积极。它们力求增进同各个大国的关系,承认以至欢迎美国和日本在地区安全事务上发挥重要作用。东盟、印尼、韩国、日本、印度也分别提出了各种倡议并采取行动。东盟和中日韩这个十加三机制引起美国较大注意。有的评论把它同欧洲防务支柱相提并论,认为欧亚分别出现没有美国参与且均将自行其是、是非分明的多边机制,是对美国的挑战。

近来在亚太地区出现的这些新发展趋势,可以说对亚洲各国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与思考的新问题不少。

标签:;  ;  ;  ;  ;  ;  

冷战体系后的国际关系与东亚_国际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