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整体结构:电视剧成熟的标志_电视剧论文

关注整体结构:电视剧成熟的标志_电视剧论文

注重整体结构——电视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注重论文,标志论文,成熟论文,走向论文,电视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中国的电视剧将有怎样的作为和挑战?我们不妨回溯一下近几年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记得儿子小的时候,别人见了总要说“看看像爸爸还是像妈妈?”如果有谁会说“这孩子真像他自己”,你一定会以为这人是生病了。当年电视剧比较幼稚的时候,只要屏幕上出现一部电视剧,准会有人说这部像文学,那部像电影,电视剧唯独不像自己。电视剧经历了“像不像?长大啦!我就是。”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它更像一个人的成长。

为了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电视剧的创作生产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不断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来强壮自己的体魄。时至今日,人们面对色彩纷呈风格多样的电视剧,更多的话题是品评制作的精良或粗糙,已经很少有人发出疑问:“这是电视剧吗?”只有当电视剧长大啦,它才会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我。看到日益成熟的电视剧,就像见到一位1米85的大小伙子,他的四肢匀称,体形标致, 他的头脑里逐渐积聚着智慧,除了欣喜的端详之外,你会想:他还承载着什么?

电视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的产物,电视观众是最直接的受惠者。如果说电视剧是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之一,电视剧也就成为发展最快的文化产业。电视剧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在我国出现,从雏形、发展、形成规模到成熟走过了近40年的道路;回头看一眼电视剧那深一脚浅一脚的路程,也同样会看到不断在屏幕上呈现的精品电视剧,正是全面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具体要求。电视剧从组织管理到规划创作,都在努力体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电视剧近年来不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已经成为电视剧艺术实践、理论探讨、自我完善、协调发展的整体标志。

我从有限的资料里粗略地统计了几组数字,作为“国家队”的中央电视台,从1993年度到1996年度(电视剧制作中心、影视部)获得飞天奖的剧目是122个(包括提名奖2个);从1994年到1997年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剧目是43个。

仅以影视部为例:

93年度获飞天奖10个;

94年度获飞天奖25个;

95年度获飞天奖26个;

96年度获飞天奖32个。

我们一方面从量的变化看到,影视部获得飞天奖的剧目从93年到94年增长了2.5倍;94到95年度相对平衡;95到96年增长了1.2倍。另一方面也看到近5年来中央电视台参与创作生产的电视剧发生了质的飞跃, 取得的成就可喜可贺,这里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总结,对今后的创作以资借鉴。

一、注重题材结构

我们不妨列出近五年来中央电视台独立制作、合作电视剧的部分获奖篇目看题材的多样性结构:

《大潮汐》(1993年度长篇飞天一等奖);

《情满珠江》(1993年度长篇飞天一等奖);

《只要你过的比我好》(1993年度少儿短篇一等奖);

《嗨,中学生》(1993年度少儿短篇一等奖);

《沟里人》(1994年度中篇飞天一等奖、“5个1工程奖”);

《鸳鸯绣》(1994年度戏曲长篇飞天一等奖);

《三国演义》(1994年度长篇飞天一等奖);

《英雄无悔》(1995年度长篇飞天一等奖、“5个1工程奖”);

《孔繁森》(1995年度中篇飞天一等奖、“5个1工程奖”);

《长大未成人》(1995年度少儿长篇飞天一等奖);

《牛玉琴的树》(1995年度短篇飞天一等奖);

《和平年代》)(1996年度长篇飞天一等奖、“5个1工程奖”);

《车间主任》(1996年度长篇飞天一等奖、“5个1工程奖”);

《党员二愣妈》(1996年度中篇飞天一等奖);

《大漠丰碑》(1996年度中篇飞天一等奖、“5个1工程奖”);

《太阳小队》(1996年度少儿短篇飞天一等奖);

《布衣毛泽东》(1996年度戏曲短篇飞天一等奖);

《午夜有轨电车》(1996年度短篇飞天一等奖、“5个1工程奖”);

《春》(1996年度戏曲长篇飞天一等奖、“5个1工程奖”)。

从这些名列前茅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除了题材的选择更加丰富多样,题材的结构也更加合理,同时更加注重对每一个选题挖掘含金量。其中,政府管理部门一年一度的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也起了重要的协调规划作用。几年前一位主管领导同志曾经告诫我们:“中外文艺史的无数事实反复证明:即使是重大的题材,在平庸的作家艺术家那里,可能写的概念化、公式化,缺乏艺术魅力,结果是如茅盾先生所言的‘作家糟踏了题材’;反过来,即使是很小的题材,在高明的作家艺术家那里,却完全可能开掘出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主题来。”面对一年几千集乃至上万集的电视剧,我们只有在题材结构上合理布局,才能统筹兼顾,而不是顾此失彼。在确立一部电视剧的选题时,如果不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不从整体角度进行研究和规划,不去认真研究观众心理和社会心理,就会陷入盲目状态,很容易染上“趋风”的热病。上面所提及的电视剧所以能成为几千集中的佼佼者,一方面是选择题材、表现内容的独特视角,不犯“热病”;另一方面是珍惜题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题材的含金量,即使碰到相同的题材,因为表现的角度不同,叙述的方法不同,运用的手段不同,也可以拍出深受观众欢迎的精品。有时候看到很好的题材没有拍出思想深邃、艺术质量上乘的作品,感到非常可惜。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对于人、财、物的浪费,也是对题材资源的极大浪费。现实中不可能每部电视剧都是精品,但是慎重选择和把握题材结构的合理性,善待题材,确实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好比一个人,外表看起来膀大腰圆,但是肌体的元素失去平衡,也不能说是一个健康的人。在一个时期内,电视剧题材也要保持合理结构,这是我们电视剧近几年取得的成功经验之一。

二、注重文化结构

如果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精神产品的电视剧所表现的丰富内容,从上述作品中传达给我们一条重要信息:更加注重文化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讲,随着电视剧“体魄”一天天的强壮,电视剧的“头脑”也逐渐成熟起来,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厚了。

正像一个孩子一天天长大,只要保证体内足够的营养,适当运动,就可以拥有一个强壮的身躯;通过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就会具有一个健全的头脑,将会胜任复杂的工作,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电视剧树立的文化观念,已经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上选准了位置。这里所说的时间维度,就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上下几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所谓空间维度就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地域的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古典小说是我们民族取得显赫成就的文化遗产,电视剧将目标定在文学名著的改编上,连续推出四大古典名著,将会产生怎样的意义?在写这篇文章时,恰逢电视剧《水浒传》刚刚播完。回过头再看根据四大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可能会更清晰。我们这里暂且不去评说四部电视剧的长短,只要看看电视观众对它们倾注的热情,就足以使我们更加钦佩当时决策人的文化眼光。记得那时我刚刚到电视台工作,我的一位好朋友在电视剧《红楼梦》剧组,两个人见面时,我极力反对他们拍《红楼梦》。原因很简单,小说的文学形象是靠阅读后的想象完成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部《红楼梦》;电视剧的形象是靠视听的直观效果完成的,如果改编的不好,导演、演员等诸多艺术元素的水平不高,岂不破坏了原著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美好印象!可是随后电视剧《西游记》、《三国演义》都相继同电视观众见面了,并且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为什么?首先,电视剧语言是最大众化的语言,不论观众文化程度的高低,哪怕是不识字的人,只要有一般的生活经验,都可以看懂,会从各自生活经验的角度评判电视剧的优劣。从某种意义讲,电视剧起到了普及文学著名的作用。其次,文学名著也造就了电视剧。如果不是这几部为人们久远传诵、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改编后的电视剧也不会对观众造成这样大的心理期待和社会影响。就我个人而言,我看这四部电视剧是越拍越好,从整体效果看拍摄得最好的当属《水浒传》。如果没有当初电视剧《红楼梦》对名著的学习借鉴、积累经验,也不会有今天的《水浒传》。当然《水浒传》也有不成功的地方,我们留待下面再谈。

中央电视台近几年创作、播出的电视剧中,以四大文学名著为代表的一系列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都试图从文化的角度给予深入的发掘和继承,其中的成败得失,经过理论的总结,都将是电视剧艺术的宝贵财富。

在空间维度上,近几年电视剧创作的视野更加开阔。中央电视台将历史题材电视剧控制在很小的比例范围内,更多地关注着今天的现实生活。以更多的笔墨书写着今天的工人(《车间主任》)、农民(《党员二愣妈》)、军人(《和平年代》)、科技人员(《问鼎长天》),歌颂英雄模范人物的《英雄无悔》、《孔繁森》、《牛玉琴的树》、《大漠丰碑》……等等。大到事关国家、民族,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的命运,都从不同角度折射着时代前进的主流,正是这些精神财富,构成了当今社会的文化底蕴。

三、把握审美结构

近几年电视剧诸多艺术现象中,在比较成功的作品中,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而呈现出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开掘,体现了电视剧的审美追求。这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创作冲动,就是电视剧的审美精神。

正像一个人成熟起来一样,不仅仅要接受知识的、道德的、情感的教育,逐渐形成完整的人格。通过若干重大考古发现,从人类的早期到现代,在人的生命意识中始终贯穿着对美的追求。电视剧艺术也是如此。

作为精神产品的电视剧,在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揭示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本质特征。它不同于政论文章、教科书,电视剧是通过艺术途径和审美手段促进社会历史进步。不论是歌颂真善美还是鞭笞假恶丑,都要揭示它们赖以产生的历史根源,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条件。

我们前面提及“对题材资源的极大浪费”就有这样的含义: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并不是只有好的题材加足够的资金,这种有利条件不能代替艺术创作和审美追求。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艺术的特殊规律和审美属性。小平同志早就十分明确地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在上述比较成功的作品中,都能透出比较强烈的审美追求:在符合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努力寻求艺术的真实,生活真实也不等于艺术真实。在国产电视剧一年生产几千集甚至上万集的现实面前,勿庸讳言其中有相当一批虚假、粗制滥造的电视剧让人气愤,受到社会各界的谴责。同时我们也在中央电视台创作生产的电视剧获奖率逐年提高、不断获得好评的现实面前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没有盲目骄傲,而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代表人民大众乃至社会和民族的审美追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部分人带着一种狂热的冲动下海了,可能因为金钱和利益的驱动迷失了方向;一小部分人在社会变革面前彷徨、迷茫,举足不前;还有一部分人冷静分析中华民族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批判地继承和汲取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思想、方法和科学技术,脚踏实地地改变着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我们的创作人员始终把审美焦点对准人民的喜怒哀乐,调动审美手段,让观众通过一系列真实可信的形象达到审美愉悦,唤起深层的思考。

发现美,创造美。把审美意识、审美态度、审美经验、审美感受等审美规律运用到组织电视剧的创作中去,成为一种自觉,会提高电视剧的审美意味。近几年塑造英雄模范人物的电视剧在这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步。过去一接触这类题材,创作人员的审美神经往往直奔英雄的高大形象,作品缺少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的过程,使主人公在观众眼中变成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反观近一时期同类题材的作品:《孔繁森》、《牛玉琴的树》、《大漠丰碑》(为民找水的李国安),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模范,但是展现在剧中的情境、场面和行为又是普普通通的常人、常态,通过艺术手段的层层递进、人物关系、情节事件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展示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审美感受中情绪不断积累,又随着剧作最高任务的完成达到情感渲泄。这样的艺术效果会使观众去思索、回味:我们同英雄模范的差距究竟在那里?英雄模范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常人也能做到,只是我们没有去做。这样的榜样形象才可亲、可敬、可学。这样的作品才会给人留下久远的印象,从而达到净化灵魂和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

四、注重语言结构

随着电视剧的不断成熟,逐渐形成自己完整的语言系统。迄今为止我们还不敢说电视剧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语言大师,但是从这些成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无论是叙述性语言(镜头组接或蒙太奇)还是剧中人物语言,无论是音乐音响语言还是画面造型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就像小孩学习说话一样,从开始的单字到词,再到完整的句式、语法,最后变成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如果学习外语,还要重新开始这些程序,同时还要转变语言观念。电视剧通过学习借鉴文学、戏剧、电影的语言阶段,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其他艺术的语言系统和表达方式。当然在一些平庸之作中也能看到电视剧初级阶段的水平,那种连环画、看图说话似的作品已经不会被今天的观众所接受了。

掌握电视剧的语言结构,是编剧、导演、摄像、美术、灯光、音乐音响等创作部门的基本功,只有基本功扎实,“文章”才能写的漂亮,电视剧才能拍的精彩。不久前我们看电视剧《水浒传》大家有同感:武戏比文戏拍的精彩。这是经验的问题,也是语言技巧的问题,说明我们导演的电视语言还不够丰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有关潘金莲的戏中,为了表现人物的情绪变化,剧中反复出现了4 次潘金莲洗澡的场面(有人说是5次),这些场面没有大的变化,对人物态度、 戏剧矛盾也没有起到推进作用。而剧中曾交代武松送给嫂子一块衣料,如果能在衣料上作些文章,既不会显得语言贫乏(表现潘金莲态度的变化),又比洗澡来得自然。

电视剧的语言元素是很丰富的,也有自己的语法规则,不仅要把事情说清楚,还要讲究视听语言的节奏、韵律。注重电视语言的形式美感,才会让观众读出文采,增加艺术的感染力。

电视剧作为精神产品,作为电视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探索,这门艺术也会更加成熟、完美。我们拥有几亿电视观众、观众的读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越来越高;我们有许多优秀的电视剧创作群体,社会历史责任感也越来越强。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社会人文环境,不断增强整体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将近几年积累的成功经验理论化、系统化,指导我们对电视剧的认识,规范电视剧的整体操作,用电视剧的质量、电视人的智慧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标签:;  ;  ;  

关注整体结构:电视剧成熟的标志_电视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