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

姜永盛[1]2017年在《影子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文中提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一个新的概念,影子银行体系,跃然于水面并成为国内外金融界关注的焦点。由投行和券商组成的美国影子银行体系,通过资产支持证券和担保债务凭证等手段将信贷资产转出表外,并通过同业回购协议等吸收短期资金并放大杠杆,促使影子银行体系不断扩张,其规模庞大、杠杆率高、形式多样、易变且不透明。由于这些原因,金融界顺理成章的将金融危机的根源归咎于影子银行体系。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受到严格管制,并未完全对外开放,特定情境、新兴市场显现的中国影子银行与美式影子银行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大多数本质上仍是信贷和类信贷业务。从供给角度来看,由于金融抑制、政府干预以及信贷歧视,中国传统商业银行体系难以对高风险经济实体提供配套的信贷支持,影子银行体系恰恰弥补了这点不足。从需求角度来看,在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资信状况较差、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等原因无法达到银行信贷的要求,难以获得正规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不得不向影子银行求助。作为搭建次级贷款者的桥梁,影子银行在其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认为影子银行是商业银行体系的延伸,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中介获得融资,承担的是发放贷款的职能,通过同业净资产、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与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业务,直接或间接进行了类似商业银行贷款融资的业务,并以此为切入点,以中小企业投融资行为为落脚点,遵循"宏观金融发展——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主线,采用大样本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考察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机理以及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小企业投资行为和投资效率的作用后果,并开展如下研究:首先,主要基于"现金-现金流模型"探讨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缓解的作用效果与作用机理,对企业债务期限和债务结构的影响以及产权属性、银行授信和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同业净资产、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发展水平可以代表影子银行发展,影子银行通过降低企业内部现金流敏感性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企业风险和资产抵押性渠道考虑:影子银行缓解了高风险企业造成的融资约束,即企业风险越高,影子银行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较强;影子银行缓解了高资产抵押性企业造成的融资约束,即企业资产抵押性越高,影子银行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较强;影子银行缓解融资约束的内在机理在于:影子银行向企业提供着流动性支持,即影子银行向企业提供短期贷款为主;产权属性、银行授信和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发展和企业融资约束有一定调节作用。其次,基于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基础,探讨了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同时考虑了宏观信贷约束、微观企业自身约束以及企业成长性的调节作用,对影子银行与中小企业投资行为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与讨论。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影子银行发展能促进企业投资行为;考虑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和资产抵押性后发现,影子银行发展显着促进了高风险企业和高资产抵押性企业的投资行为;随着货币政策的趋紧,影子银行对企业投资的促进作用增强,影子银行是传统商业银行系统的补充。最后,基于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投资行为支持的基础,探讨了影子银行对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的差异影响;同时考虑了市场化环境的调节作用,对影子银行与中小企业投资效率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与讨论。研究发现,影子银行缓解了企业投资不足现象,若企业存在较好投资机会,其会向影子银行借贷资金以缓解投资不足问题;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以及社会信誉较高的地区,影子银行对企业投资不足的缓解作用更明显;影子银行具有逆周期性,是企业无法获得银行信贷下的次优选择。本文研究发现影子银行在一定情况下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了企业的投资行为,缓解了企业的投资不足,但这不意味着不加约束,一味鼓励影子银行发展。我国影子银行是新兴市场金融抑制、利率管制与信贷规模控制下的阶段性产物,是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正规银行信贷的次优选择。本文的贡献在于:(1)针对新兴市场上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讨,外部金融环境因素将起到重要性作用,金融发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制度限制对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影子银行是金融发展下的产物,本文构建了影子银行发展指数,丰富了"宏观金融发展——微观企业行为"相关研究的经验证据,厘清了影子银行发展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2)基于"现金-现金流模型",探究了宏观金融发展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扩展了宏观金融发展对微观企业融资约束行为的影响机制,并从资产抵押性与企业风险承担等多渠道探讨了影子银行对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机理,从更深层次上挖掘了影子银行对企业融资的作用途径;(3)基于投资行为与投资效率的视角,研究影子银行对微观企业投资的影响,延续和深化了投资与债务关系的研究内容,丰富了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相关的经验证据,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经验证据。

沈乔生[2]2017年在《上市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其经营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引发商业银行融资能力下降、流动性不足等问题,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则有利于商业银行改善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中间收入,而且对存款需求的降低,有利于释放监管资本、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再加上商业银行巨大的信贷资源沉淀存量,开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盘活存量资产,解决信贷供需之间的矛盾,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有效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的发展进程,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综合论述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上市银行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首先,基于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及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及整体经济的重要意义,接着按照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叁种效应对国内外文献综述进行梳理。其次,介绍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在界定信贷资产证券化内涵的基础上,从发展阶段、政策进程以及发展现状这叁方面概述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特点。最后,从规范分析和实证检验两个角度阐述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经营绩效改善的作用。理论上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会正向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具体来说,在安全性方面,会提高资本充足率、分散转移信用风险,同时强制信息披露义务会使得开展证券化业务的银行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在流动性方面,通过提前释放存量资本,维护日常居民支取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增强了银行融通资金的能力;在盈利性方面,一方面,银行作为服务和发起机构,会取得中间服务费用和息差收益,另一方面,资金的快速回流,增加了银行可用资本,拓宽投资范围,盈利能力提高。实证部分选取2006年第一季度到2015年第四季度16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根据实证结果得出以下结论: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总体样本上市银行经营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全国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对国有控股的经营绩效影响不明显;对于盈利性效应,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总体样本上市银行具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区分不同性质银行时,仅对全国股份制银行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对于安全性效应,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对总体样本上市银行影响不显着,但是对全国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流动性效应,结果与对盈利性影响相同,即对总体样本上市银行和全国股份制银行具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

蒋伟[3]2011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其发展规模、速度、及产品创新程度都异常活跃,对金融市场的培育和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作用重大。信贷资产证券化具有交易主体众多、交易结构复杂、利益关系复杂、市场化程度高等特征,注定了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容易生成大量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目前正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大多是优质资产,证券化资产的规模较小,融资金额相对较少,在监管机构撮合和推动下,缺乏必要的风险考验,距离风险敞开的真正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传统的银行业务利润空间正在不断的被挤压情形下和通胀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加强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和满足资本充足性需求,把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拓展紧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以及如何提升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水平,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资本市场功能强化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视角出发,对信贷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风险进行细致的分类,主要包括基础资产风险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基础资产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和提前偿付风险。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包括:交易结构风险、法律风险、第叁方风险。除此之外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还包括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首先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一般风险理论进行介绍和描述,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接着对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风险和风险评估方法的介绍,通过数据收集、相关实例演示,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法律、会计、税收、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和缺陷;然后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难点进行简要介绍,通过风险资产的定价计量模型的介绍,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风险的测度和评估,具体介绍了期权调整利差模型和资产资本定价模型,并给出相关实例和公式;最后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提前偿付风险、交易结构风险、法律风险、第叁方风险、利率风险逐一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期望获得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模式。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在2005年才开始起步,缺乏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充足的样本容量、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证券化市场不健全,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注定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必须与时俱进,并且具备前瞻性和实效性,希望本文能够对我国商业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模式建立能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和作用。

张华[4]2001年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加快以及伴之而来的内外资商业银行同业竞争时代的来临,使得探索并寻求切实解决以流动性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叁性”问题的有效手段、借鉴和引进新的资产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成为我国金融理论界的紧迫任务,同时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盘活不良信贷资产、创新资产经营方式乃至配合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等客观经济、金融需求也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对其资产经营在方式、内容和目标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的。本文试图通过全面介绍资产证券化的运营过程,在借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相关做法并分析我国证券化条件及可能性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思路,并针对有关障碍和困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途径。 全文共分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理论背景、现实背景)、目的和意义,概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确立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是本文后续研究的基础性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首先指出了资产证券化的内涵,然后阐述了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接着对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理进行了描述,最后就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若干重大技术处理分别进行了论述。 第叁部分:国外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及借鉴。通过分别对美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状况进行剖析和总结,从中提炼出其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可资借鉴之处。 第四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本部分首先从两个大的方面论述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即信贷资产证券化既是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紧接着,又从宏观环境和市场体制、微观基础和市场动力、金融市场国际化趋势以及市场需求的有效性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可能性。 第五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方案设计。首尢以证券化的内在要求和我国信贷资产的现实为依据,对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时的基础资产选择进行论述和分析,然后根据不同的基础资产类型,设计出了不同的证券化模式,正确定证券化模式的基础上,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操作中的具体环节进行逐个设计,为证券化运作的开展提供操作指导。 第六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难点及政策建议。本部分在从市场缺陷、制度障碍和环境制约叁大方面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难点之后,从需求和可能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扫除障碍、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相应政策建议。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论文依据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理论,在分析和借鉴他国和地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探索适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之路。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在于: 1.论文就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对不同类型资产的处理模式和分阶段进行的实 施步骤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2.对不良信贷资产的特殊证券化运作提出了创新性和较为可行的思路: 3.把证券化运作同我国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现实紧密结合并偿试运用金融_Lly技术引导商 业银行经营方式的全面改进。

李敏[5]201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流动性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自2012年重启以来,发展状态一直较为良好,容量扩大,运行稳健,创新不断。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呈现出常态化趋势,各类创新产品在市场上不断涌现,市场的存量规模相较重启前有了极大突破,并且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也得到了明显提升。由于资产证券化在提高存量资产流动性、优化资金配置效率、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作用,其在我国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也越加重要。由于现今资本自由的金融环境,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压力,因此商业银行希望能够通过资产证券化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增加银行流动性。本文基于验证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否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产生了正面影响,以及应如何发挥信贷资产证券化流动性效应的目的,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且使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的影响,以及对大型国有银行和中小型股份制银行进行了分类讨论,最后对如何更好的进行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提出了建议。

于宝亮[6]2017年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风险化解》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国商业银行结束了长达十年(2004-2013年)的“黄金增长期”。在经济增速下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宏观信贷投放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速明显放缓,信贷资产质量下滑、存量信贷资产亟需盘活、传统盈利模式日渐式微、对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均构成挑战。2012年,我国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被认为是我国商业银行“盘活存量、化解不良”的重要工具。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践,为系统深入地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有关问题提供了实践基础。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是否有动力、能否有条件充分利用信贷资产证券化工具解决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具体可以分解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在自身具备何种条件时,会倾向于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规模?第二,我国商业银行在试图利用证券化方式化解风险问题时,需要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具备哪些必要条件?而商业银行自身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信贷资产的供给者,应该重点发展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方向是什么?本文以我国2012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以来的经验数据为基础,通过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和Tobit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发起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和规模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这些因素包括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贷款增长率、非利息收入占比等反映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指标。总体来看,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贷款增长率和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行为的驱动作用显着,银行存款规模也和信贷证券化行为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同时,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性质和规模的差异性,本文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进行了分组研究。实证结果显示,与中小型银行相比,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发起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的内生动力相对不足,其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行为更多是由“外部政策驱动”;而中小型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解决其面临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问题的内生动力比较强劲。针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所表现出的差异,本文给出了可能的解释。同时,本文进一步地提出,除了完善市场和监管环境之外,我国商业银行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产品供给端,应着力发展的两个证券化方向——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和不良贷款证券化(NPLS)。其中,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应发挥住房贷款规模和信用良好的优势,前瞻性、大规模地开展MBS,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提供优质、安全、标准化的证券化产品,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为市场持续发展构建稳定“底部”。中小型商业银行则应充分利用其灵活优势,发展不良贷款证券化,进一步丰富证券化市场的产品供给,构建各类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多层次证券化市场。

刘大远[7]2007年在《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运行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间接信用为主,这一点决定了银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对商业银行的权威论述是“可以把商业银行业务恰当地理解为企业之间的存款和贷款的循环,以及把收集到的其他来源的周转资金贷给企业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存贷业务,利润主要来自于存贷利差,而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源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因此,对商业银行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对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研究。随着加入WTO保护期的结束,我国经济金融体制进入后转轨时期,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面对全新的经营环境,跨国银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以及新的挑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市场定位、贷款结构、产品创新、贷款营销、风险规避等问题,既是银行信贷管理的全局性、战略性的课题,也是研究银行信贷管理理论和方法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信贷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发挥信贷功能,传导货币政策。通过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改变增长要素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社会福利。论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出发,以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如交易费用理论、寻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采用系统分析、对比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对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构以及选题的主要意义进行了简单阐述。从第二章开始是论文的正文部分,该章对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有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概括,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论文的第叁章对商业银行信贷运行的一般机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由此引出了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定义、结构以及制度安排的必要性。第四章,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代表性信贷制度与我国信贷制度的横向比较以及我国不同阶段信贷制度变迁的分析,并结合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现状,找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第五、六章是从制度的正式安排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按照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流程,同时也为了方便论文的结构安排,分为了贷前管理制度和贷后管理制度。第七章是从制度安排的非正式角度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进行研究,也即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方面。第八章主要是结合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进行种种革新所必须的外部制度环境进行了论述,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实际建设有所贡献。论文试图在以下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和创新:1、把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前沿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对我国信贷市场的分析。文章从对商业银行信贷过程的说明入手,分析银行与交易对手之间、银行内部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银行信贷活动效率的影响。论文把制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交易费用等理论应用于我国银行的信贷实践,将信贷市场视为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市场,分析由此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贷配给等问题,从理论的角度考查了信贷制度安排。2、对我国不同阶段的信贷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的梳理。论文分析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变迁,通过对不同阶段信贷制度安排的特点以及绩效的比较,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历史状况,并总结不足,以有利于今后更好的完善。3、通过一个中小企业融资的案例的实证分析,得出银行信贷制度的创新可以使小企业的信贷避免遭遇信贷配给,同时大银行利用平台贷款可以在小企业贷款中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比较优势。4、对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做了具体细致的研究。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对银行信贷及相关制度问题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宏观分析的层面,没有系统地解释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并结合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此作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有关的对策建议。5.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阐述了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过程中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的重要作用。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发展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对不良信贷文化的种种表现作了论证,提出了在现实环境下,如何构建商业银行健康的信贷文化的对策。

李腊梅[8]201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它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自持的特定资产真实出售给特设信托机构。这些资产相较于一般资产来说,其特别之处就在于虽欠缺流动性但是却可以在未来产生利息。所以,发起人通过对这类资产或资产组合进行重新的结构设计和安排,在增强其信用的同时,也分别对其收益与风险进行重组和分离,从而利用基础资产在未来能够生息的特点,将该类资产或资产组合转化为在证券二级市场自由流通和交易的证券产品,这样也让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可以对其进行购买投资,帮助发起人实现了融资的目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类型之一,也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独具创新意义的一种金融工具。在本文的研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则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将自己的贷款、应收账款等经过重组设计与安排,形成新的资产池的基础上,发行证券化产品。所以,本文就是通过以中国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为出发点,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如何发挥其优势,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进一步研究商业银行如何利用好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一业务,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有利发展。这对于深入探讨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基于这样的研究目的,本文在分析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运行机制和发展现状之后,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效应分析为重点,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事件研究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并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为样本建立模型,以此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和论证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的效应影响。最后对此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有关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的措施与建议。本文的分析结论主要有:第一,从宏观角度来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会从叁个不同层面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产生影响:即风险层面、货币政策传导层面以及资源配置层面。第二,从实证结果看来,商业银行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价值效应及风险效应。首先,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短期内通常会使银行股东的财富减少,亦即股东的财富效应。因为银行发起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一般是以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贷款等一些较为优质的资产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所以会导致银行股票价格下降,公司股东收益相应减少;其次,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对提升我国银行业的财务效应与经济效应有着正向的影响;最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能够有效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通过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效应分析,对推进我国银行业业务的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已经在逐步的发展并完善,但金融市场结构还存在很多问题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严重阻碍,因而需要解决。例如薄弱的金融市场基础,滞后的证券市场;不完善的金融市场环境、较低的金融市场效率和创新能力以及缺乏完善且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等。因此,推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充分发挥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力度,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十分必要。

朱乾宇[9]2005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及信贷风险防范》文中指出中国脆弱的银行体系是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的最大隐患。基于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业中的主体地位,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综合考虑中国经济的具体情况,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经验,结合银行外部配套改革和银行内部的体制改革及风险控制,一方面化解和处置当前巨额的存量不良贷款,另一方面控制和防范新的增量不良贷款的产生,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遵循“理论分析——经验验证——政策建议”的基本研究思路,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转轨时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和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笔者认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在不良贷款、竞争力方面的差距的根源在于技术、制度和机制叁个要素。正是基于这一重要认识,本文提出在利用资产管理公司化解不良贷款“存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整套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金融技术、工具和先进的信贷风险测量方法,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加强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及市场约束,从根本上有效防范银行“增量”不良贷款的生成。2)在借鉴国外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的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的主要运作方式进行了评析,指出由于资产管理公司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目前的主要运作方式处置力度有限; 而资产证券化不乏为一种快速有效的处置方式,但必须以完善的金融市场为支撑。在对外汇注资补充资本金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后,本文指出,应该寻求注资之外的多元化资金补充渠道。3)在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生成机理的研究中,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基于提升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的角度,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不良贷款与银行竞争力的代表性评价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以此寻求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最显着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国有股份占银行总股份比重对银行不良贷款率具有最显着影响,其次为资本充足率、呆帐准备金率和银行职工人数。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得

王相东[10]2014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主力军。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在国内融资市场的各项融资份额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其健康、有效的运营与发展可以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保障社会经济及金融的稳定。但是,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另外,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信贷制度建设上也存在明显差距,急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信贷制度安排。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的理论化与体系化不足。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分析框架。全文共分为6章。第1章是导论。主要阐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并指明了本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是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理论基础。首先,论述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内涵、特征以及功能。其次,论述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涵义、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再次,论述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第3章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分析。首先,按照制度变迁的发展阶段,将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历程分为计划经济时期的信贷制度变迁、过渡时期的信贷制度变迁、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的信贷制度变迁叁个阶段。其次,对中国信贷制度变迁历程梳理,分析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内外动力。再次,结合我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特点,分析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叁个特点,即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制度变迁、交替主导下的渐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重视制度学习与模仿的制度变迁。最后,分析和提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的基本趋势:制度变迁的推动主体多元化与外生制度主导向内生制度主导过渡。第4章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状况分析。首先,从信贷组织制度、信贷业务操作制度、信贷风险控制制度以及激励约束制度四个方面,分析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发展现状。其次,分析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存在的问题,即信贷控制制度不合理、管理实施制度不健全、信贷文化落后。最后,分析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非人格化的产权制度、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内部部门利益博弈以及国民文化中的潜规则。第5章是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及其启示。首先,从信贷组织架构、风险管理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分别对美、英、日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内容进行简论。其次,总结提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6章是完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对策。首先,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制度,包括完善信贷组织制度、信贷决策制度、信贷审批制度、信贷风险控制制度、信贷人员激励约束制度等。其次,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制度,包括完善信贷资产交易制度、信贷资产证券化制度以及信贷资产退出制度等。再次,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相关的约束制度,包括完善信贷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信贷监管制度,完善信贷市场监管制度等。最后,塑造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文化。

参考文献:

[1]. 影子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D]. 姜永盛.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2]. 上市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其经营绩效影响研究[D]. 沈乔生. 安徽大学. 2017

[3].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问题研究[D]. 蒋伟. 安徽大学. 2011

[4].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D]. 张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5].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流动性效应研究[D]. 李敏. 苏州大学. 2017

[6]. 信贷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风险化解[D]. 于宝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

[7].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D]. 刘大远. 四川大学. 2007

[8].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效应研究[D]. 李腊梅. 安徽大学. 2017

[9].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及信贷风险防范[D]. 朱乾宇.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10].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D]. 王相东. 吉林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