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印度与东盟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印度论文,战后论文,原因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55(2006)02—0050—54
2004年11月,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第三次印度—东盟峰会上,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与东盟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和平、进步与共同繁荣伙伴关系协定》。这份被印度舆论誉为“历史性”的纲领性文件,开启了印度与东盟合作新纪元,为双方在各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增添了新的动力。印度加强与东盟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安全领域的全面合作,不仅表明长达13年的印度“东进战略”取得了重大成果,而且还将对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印度与东盟关系的回顾
二战后,印度与东南亚国家曾为共同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而紧密合作。20世纪50、60年代,印度积极扩大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全力支持印尼的民族解放运动,积极参与印支问题的解决,尼赫鲁先后出访东南亚国家,并与印尼、缅甸和菲律宾缔结友好条约,密切了双方的政治、外交关系。印度与东南亚的友好关系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达到了高潮,“会议的召开,表明大多数东南亚国家承认印度在亚洲事务和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① 这一时期,双边经济关系也得到较好的发展,不断有各个级别的官员互访,经贸、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都得到提升。1950—1960年间印度是最早在东南亚建立合资企业并提供经济援助的国家之一。在缅甸独立初期,世界大米市场混乱无序,印度还以合理的价格购进了大量的缅甸大米,并于1957年向缅甸提供了2亿卢比的低息发展贷款,帮助缅甸发展国内经济。②
20世纪60年代,印度和部分东盟国家在防范中国“威胁”、抵制“共产主义扩张”等问题上产生了共同的利益和诉求。于是,在东盟成立之初,印度就主动向东盟寻求合作、扩大交往。然而,双方在一些具体的合作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阻碍了双方合作的发展。印度主要强调与东盟的地区安全合作,而东盟发展的宗旨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双方在安全领域和有关大国在东南亚地区活动等问题上有严重分歧。在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印尼曾站在了巴基斯坦一边。在地区安全问题上,东盟认为印度的“大国保证”东南亚安全的建议与苏联的“集体安全建议”有某种相似之处,反对将东盟纳入印度主导的泛亚洲合作的轨道的建议。③
70年代以后,印度逐渐向苏联靠拢,并于1971年8月与苏联签订了具有军事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同后者结成了事实上的同盟关系。1978年底,越南入侵柬埔寨,印度采取了追随莫斯科的战略,并在1980年7月承认了越南扶持的柬埔寨韩桑林政权,实际上与东盟发生了正面冲突。④ 80年代,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不断扩张军事力量,与越南建立了牢固的政治关系,东盟则选择与美国、中国联合,支持民主柬埔寨政府与之抗衡,东盟与印度的关系降到了最低点。“印度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中声名狼藉,被视为一个不能面对自己的经济改革,却要在世界上起支配作用的国家。”⑤
总结冷战时期印度与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双方在二战后有过一段短暂的政治接触和经济合作。但由于印度与大多数东盟国家之间存在难以消除的隔阂和障碍,始终无法建立起稳定的政治关系和互动机制,严重制约了双方经济关系的发展。在冷战的大环境下,印度与东盟的经济关系无法摆脱政治因素的影响,完全成为地缘政治和双方政治关系的衍生物,双方间无论是贸易规模、投资数额还是其他领域的合作都十分有限,这种经济关系也不足以起到推动双方外交关系改善的作用。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兴起,印度重新意识到东盟对其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重要性,及时提出“东向政策”。印度与东盟的双边经济关系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印度对东盟关系的调整
“东向政策”是20世纪90年代印度实施全方位外交、推行大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拉奥政府在1991年9月制定的“国家外交政策决议”中指出,“一直以来,印度主要是面向西方、重视西方,现在是注重东方、加强与东南亚、远东国家在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上联系的时候了。”⑥ 在印度政府的努力下,1992年1月,东盟在第四次首脑会议上接纳印度为贸易、投资和旅游方面的对话伙伴国,双方关系开始恢复和改善。1994年,双方对话范围扩展到科学技术、人力资源和文化交流等方面。1996年,印度正式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国,使“印度密切同东盟国家的关系达到了高潮”。同年7月,印度加入“东盟地区论坛”,是印度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参与亚太地区的政治与安全对话,是印度“东向政策”得以成功的重要一步。
1998年瓦杰帕伊执政后,印度开始加快“东进”步伐,与东盟的关系不断升温,高层互访更加频繁。2001年1月,瓦杰帕伊对印尼进行了国事访问,签订了关于建立联合委员会和在科技领域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及关于农业领域合作的工作计划和防务合作协议,还确立了两国领导人定期会晤的机制。瓦杰帕伊同时还访问了河内,成为自1994年以来首位访问越南的印度领导人。印度“此举旨在争取谋求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争取越南的支持,以进一步加强印度在东南亚的影响”。⑦ 2003年4月,越共总书记农德孟访问印度,双方签署了《印越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提高双方在多边、地区和次地区论坛的合作。2001年2月和2002年4月,时任印度外长贾斯旺特·辛格不顾西方国家的反对,两次访问缅甸,成为14年来首位访问这个国家的部长级人物。印度还承诺投资10亿卢比为缅甸修建一条长达160公里的公路,以进一步密切双边政治与经贸关系。⑧ 2002年印度在马德拉的总领事馆重新开放,缅甸也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建立了总领事馆。
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七届东盟峰会上,东盟决定提升与印度的关系,印度成为继中、日、韩之后单独与东盟举行峰会的国家。2002年11月,印度与东盟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首次领导人会议,确立了双方年度峰会机制,从而形成了继东盟“10+3”之后的第四个“10+1”合作机制。2003年10月在巴厘举行第二届东盟—印度峰会上,印度紧随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正式签署了《印度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印度东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式启动。2004年11月,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了第三次东盟—印度峰会,印度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在双边关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和平、进步与共同繁荣伙伴关系协定》。
双方政治、外交关系的改善,为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双边经济合作正呈现互动良好的发展趋势。
在双边贸易方面,1993—2003年,印度对东盟进出口贸易额从29亿美元增至121亿美元,2004年进一步增长至159亿美元,其中印度对东盟出口74.51亿美元,进口84.63亿美元。⑨ 东盟已经成为继欧盟、美国之后印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从具体国别来看,2004年印度在东盟中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新加坡、印尼和马来西亚,当年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8.4亿美元、36.6亿美元和31.5亿美元。目前,新加坡是印度的第四大进口国,印度则是新加坡的第十四大贸易伙伴,是近年来新加坡发展最快的贸易伙伴。
在投资方面,1991—2002年,东盟对印度直接投资累计金额达40亿美元,占这一时期外国对印度直接投资总额的6.1%。东盟对印度投资主要集中在电信、石油、重工业等部门,来源国主要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目前,新加坡已在印度的电信业投资15亿美元,在科技、金融服务及宇航业等领域投资20亿美元,是印度的第三大外来投资者。⑩ 与此同时,印度资本也不断进入东南亚地区。1995—2003年,印度对东盟直接投资累计额达6.67亿美元,占这一时期外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总额的0.4%,投资主要集中在高科技和资本密集行业。(11) 2000年9月,印度石油天然气委员会投资2.3亿美元,与英国、挪威的石油公司一同和越南政府联合开发南昆山气田,这是迄今印度政府在海外最大的投资项目。
为促进双边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印度还积极与东盟国家在次区域层次上展开合作。1997年6月,印度与孟加拉和斯里兰卡共同参加了旨在加强南亚与东南亚经济联系的“孟印斯泰缅经济合作组织”,其目标从2006年中期开始逐步减税,最终到2017年前将关税减至零。2000年,印度与缅泰柬老越五国合作启动了“恒河—湄公河合作计划”,促进这一地区在旅游、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印度与东盟在2002年开始就建立双边自贸区进行谈判,当时订立的目标是在2006年1月1日成立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并实现双边贸易每年增长30%。但由于印度坚持将占东盟对印度出口总额40%的包括纺织品、农产品在内的1414种产品排除在豁免关税之外而使谈判一度中断。(12) 后经过多次协商,双方在2003年10月第二届印度—东盟峰会上签署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确定将于2011年12月31日前先由文莱、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建立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菲律宾、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于2016年12月31日加入。为推动这一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印度还从东盟单个成员国入手,进行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2003年10月9日,印度和泰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区协定;2004年7月,印度、新加坡两国总理就全面经济合作协定和自由贸易区协定深入交换了意见,马来西亚也表达了愿与印度进行自由贸易谈判的愿望。
三、印度加强发展与东盟关系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进入了国际格局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出现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发展浪潮,各大国竞相调整国家战略,以期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占据主动。在东亚方面,日本、中国不断调整、发展与东南亚的关系。日本,尤其是中国的“南下政策”引起了印度的重视。印度前外交秘书迪克希特就曾明确指出,“中国的东南亚政策已成为影响印度对东盟地区政策的一个主要因素。”(13) 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后,美国出于“反恐”需要逐渐改善与印度的关系,解除了因1998年核试验而对印度进行的制裁,与之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领域展开了多方面的合作,为印度的“东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具体而言,印度不断加强与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
第一,调整对外发展战略的需要。冷战期间,印度凭借其在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中的领导地位,周旋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发挥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冷战后随着苏联的解体,印度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友和军事、经济上的援助,从而使印度的这种活动空间受到挤压,其国际地位和作用急剧下降,印度必须调整对外战略、拓展新的国际空间。但从地缘政治上看,巴基斯坦是印度向西拓展外交、发展经济的地理屏障,加上中东地区长期动荡,而北部的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政治局势错综复杂,与印度加强合作的潜力不大。东盟作为印度的近邻,在地区利益和传统文化上有许多共同点。印度意识到要完成从“南亚大国”到“亚洲大国”,进而发展成“世界大国”的战略目标,必须积极拓展与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渐次挤入亚太大国的行列。印度希望从扩大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和提供经济援助入手,通过“经济外交”来赢得东盟在国际事务中的更大支持。东盟扩大之后,印度就针对东盟加强自身一体化、缩小内部发展差距的强烈愿望,主动提出向柬老缅越四国提供科技援助,其中包括斥巨资建企业家高级培训中心,还考虑对从这四国进口的商品进行单方面的关税减让。印度的“经济外交”攻势已经得到了回报,在印度的“入常”问题上,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尼和新加坡都先后表示了支持的立场。
第二,推动国内经济改革的需要。90年代以前,印度长期实行半管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过度保护国营企业,加之印度国内政局动荡、政府更迭频繁,导致国内经济发展低迷、财政赤字不断。在对外贸易方面,1951—1952年,印度的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4%,1990—1991年降至了0.4%。(14) 1991年6月拉奥政府上台时,印度还出现自独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贸易逆差高达80亿美元,外汇储备仅有10亿美元。拉奥政府旋即着手进行经济改革,对内放松国家对经济的管制和干预,对外大力推动出口贸易和吸引外资。为配合国内的经济改革,印度政府必须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行“经济外交”,为经济发展寻求更多的资金和广阔的市场。印度在看好东盟市场的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迫切需要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更多的技术和投资,为经济改革增添后劲。而在东盟看来,印度不仅是拥有10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而且经济结构互补性较强,与东盟在能源、农业、软件及服务领域均有巨大的合作前景。
第三,加强与中国竞争的需要。尽管在近年来中印关系大幅改善的背景下,印度不断以理性务实的态度看待中国“南下”,瓦杰帕伊也曾说过:“在东南亚,印度与中国之间将是一种健康的竞争关系。”但从这几年印度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看,其推行“东向政策”、加强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想借此平衡中国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印度与越南自冷战时期就是“亲密盟友”,借发展与东盟关系之机,印度进一步加强与越南在经济、军事方面的合作,就有以越南牵制中国之意。在缅甸问题上,印度改变以往敌视缅甸军政府的政策,不断派高官出访,提升双边合作层次,就是要避免缅甸与中国过分密切而对印度造成不利。印度与东盟五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开展“湄公河—恒河合作计划”,以促进旅游、文化和教育合作为重点,显然是要借强调印度传统文化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而将中国排除在这一次区域合作之外。2003年瓦杰帕伊提出在2011年要建成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也是针对中国在2001年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回应。2004年9月,瓦杰帕伊在新德里对东盟10国经济部长宣布,印度将斥巨资与东盟共同修建一条穿越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直达越南河内的铁路,为期10年。有关分析人士将此视为是印度对中国“泛亚大铁路”倡议的回应,旨在为印度与湄公河区域国家的合作开辟一个新的贸易走廊,改变其在湄公河流域竞争中的落后态势。
四、印度与东盟关系对东亚合作的影响
冷战时期因政治因素而受到严重制约的印度东盟经济关系,在冷战结束后由于全球性区域主义的兴起、东盟国际地位的上升和印度的主动出击而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进入新世纪后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印度东盟政治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不仅为冷战结束后印度的对外发展战略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态势生产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有利于加速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印度总理辛格在2004年11月提出建立“亚洲经济共同体”的设想,以扩大和加深东亚合作的范围和内容,立即得到了有关国家的响应。2005年11月,印度在新德里主办了第四届“亚洲经济共同体”高峰国际学术会议,对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亚洲货币体系,设立亚洲能源论坛,加强区域科技合作等提出了多项建议。2005年12月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首届“东亚峰会”确定以东盟为中心,在“10+3”机制的基础上接受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参与东亚合作,进一步提高了东盟的“牵引”地位,为东亚合作创造了一个更大的活动平台。从本地区的双边贸易协定来看,目前在东亚范围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在加紧建设之中,“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也已启动,现在只要“中国—印度自由贸易区”或“中国—南亚自由贸易区”得以谈判成功,就可在亚洲范围形成包括中国、东盟、日本、韩国和印度(或南亚)在内、人口超过30亿、国民收入占世界总量30%、国际储备占世界总额50%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这无疑将会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刺激了南亚区域一体化和中印经贸合作的发展。以印度为主导,由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等7个国家组成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立至今已有20年,但由于这里地缘政治经济错综复杂,其进展一直缓慢、艰难。近年来,随着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印度参与到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也明显加快了一体化进程。1997年各国曾达成“南亚贸易互惠协议”,并直接促使了印度—不丹自由贸易区、印度—尼泊尔自由贸易区以及印度—斯里兰卡自由贸易区进入谈判阶段。2004年1月,第十二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又通过了“伊斯兰堡宣言”、“南亚自由贸易协定框架条约”等文件,计划从2006年初开始逐步削减地区内部关税,到2016年实现零关税。此外,南亚区域合作组织还开始了与东盟组织之间的对话,双方制定了2004—2005年工作方案,为彼此进一步交换意见创造了条件。(15)
印度加强与东亚经济合作,也大大促进了中印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从中印双边贸易来看,20世纪90年代印度实行“东向政策”以来,中印双边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贸易额从1991年的2.6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136亿美元,预计2005年将达到200亿美元,2008年将达到300亿美元。(16) 2003中印双方一致同意仿效与东盟谈判的模式,尽早开始有关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并提出将未来的印度—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成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区。(17) 中印两个亚洲大国之间的联手合作,必将给亚洲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第三,给中国进一步参与东亚合作、发展与东盟的经济关系提出新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中国在推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这也引起了日本、东盟等国的不安。东盟扩大与印度的合作,日本积极邀请印度及澳洲和新西兰参加“东亚峰会”、参与“亚洲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就有借其力量平衡中国在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影响力的意图。
在发展与东盟的经济关系上,印度利用其自身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已经扩展到信息、空间技术、原子能利用、英语培训甚至武器装备等方面。从产业的角度看,2000—2001年,印度的软件业产值已达87.5亿美元,预计到2008年将达到870亿美元,是1998年(3.3亿美元)的263.6倍,(18) 其增长速度远胜于中国。据有关方面统计,2004年印度的软件出口额约为180亿美元,而中国的软件出口额仅为10亿美元。(19) 印度的制药业、生物工程、纺织业等行业发展迅速,是世界第五大散装药生产国,2001年药品出口接近17亿美元,销售量占全球药品销售量的8%。纺织业是印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行业,其产出占GDP的6%左右,吸收了3500万人就业,是世界第五大服装出口国。在农业方面,印度利用其IT产业发展迅速的优势,加速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现代化,为扩大与东盟国家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创造了空间。印度的这些行业已经开始进军东盟市场,与中国的相关行业在当地产生了碰撞,是中国参与东盟合作潜在的竞争对手。
总之,进入21世纪后印度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的加速发展,既是冷战后印度实施“东向政策”成效的具体体现,又是印度借此实现其“大国战略”的重要一步。这一发展趋势不仅给印度的国内政治经济改革、东盟与大国的互动关系带来了影响,也给中国进一步参与东亚合作、发展与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提出新的挑战。
收稿日期:2006—01—11
修改日期:2006—02—04
注释:
① 雷启淮:《当代印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0页。
② 文富德:《印度经济发展:经验与教训》[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页。
③④ 陆建人主编:《东盟的今天与明天》[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页。
⑤ [美]斯蒂芬·科亨:《大象与孔雀:解读印度大战略》[M],刘满贯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页。
⑥ 引自马孆:《冷战后印度的亚洲政策及其启示》[J],《当代亚太》2005年第10期。
⑦ 引自缪鹏年:《印度的经济外交》[J],《当代亚太》2005年第8期。
⑧ 马加力:《关注印度——崛起中的大国》[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⑨ IMF,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2005.
⑩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5年11月30日。
(11) ASEAN Secretariat(2004c),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4,http:// www.aseansec.org.
(12)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5年12月10日。
(13) J.N.Dixit,India’s Foreign Policy and its Neighbors,Gyan Publishing House,New Delhi,2001,p.331,转引自马孆:《冷战后印度的亚洲政策及其启示》[J],《当代亚太》2005年第10期。
(14) 孙培钧、华碧云主编:《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
(15) http://www.aseansec.org/ AR05/ PR-partnership.pdf.
(16) M.K.Venu,“India,China may join hands at WTO ministerial”,The Economic Times(New Delhi),19 September 2005.
(17) Mario B.Lamberte,“An Overview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Asia”,http://www.adb.org/Documents/Books/Asian-Economic-Cooperation-Integration/chap1.pdf.
(18)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5年12月28日。
(19) 香港《南华早报》2004年8月10日。
标签: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自由贸易区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南亚历史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越南旅游论文; 新加坡经济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联合早报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