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平台上重塑课堂教学的艺术观_艺术论文

在新课程平台上重塑课堂教学的艺术观_艺术论文

新课程平台上重塑课堂教学艺术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新课程论文,理念论文,艺术论文,平台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如何将新课程、新标准的精神实质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功效如何、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在于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又与课堂教学艺术的运用密切相关。课堂教学艺术指向和服务于课堂教学,同时又接受课堂教学的影响和制约。新课程带来的教学观的改变必将导致课堂教学艺术话语体系的转换。舍弃失色失效的课堂教学艺术体系,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艺术理念,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艺术风格,对于缩短新课程设计者的课程理想与课程实施者的现实课程之间的距离,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效尤为重要。

一、构建生命课堂彰显课堂教学艺术的人性之美

教学艺术的人性之美就是在教学艺术的展开过程中体现出对人及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照,也就是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生命个体,而不是“非人化”的知识化身;其次把学生当作生命个体,而不是“物化”的知识容器;进而把课堂营造成师生资源共享,教学相长的生命成长乐园。

(一)维护生命尊严,摒弃课堂权威。

师生课堂交往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平台上的师生之间不再是传授与被传授,管理与被管理的“人与物”、“我与它”的非人化关系,而是各自向对方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的“人与人”、“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和交往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在思想观念上尽快做出调整,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统治者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把自己和学生看作是同样具有鲜活生命和人性尊严、同样具有丰富情感和独立人格、有先知后知之分而无地位尊卑之别的完全平等的生命个体。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毫无生机活力的课堂权威的附庸,要给学生生命尊严,要给学生话语权利,要本着解放学生身心的博大胸襟和伟大情怀,在多重视界的沟通融合与心灵的相互碰撞中使师生之间充满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的人性关爱,使课堂洋溢着活力、奔放、热情、向上的人性之美。

(二)淡化舞台表演,关照生命本质。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教学艺术同样具有形象性。很多人把教学的形象性等同于表演性,认为一位好的教师就是一位具有高超表演艺术的演员。所以有的教师把讲台当作表演的舞台,把学生当成听众或观众,平时课上得平铺直叙,波澜不惊,一旦遇到观摩课或公开课,课就上得紧锣密鼓,马不停蹄,时而鲜花,时而掌声,时而音乐,时而喝彩,花团锦簇,热闹异常,结果却华而不实,收效甚微。还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昂扬的教学激情、华丽的语言表达、精致的板书设计、频繁的课堂提问、先进的教学手段,把课堂程序化、模式化、标致化,但却不注重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不注重师生之间的生命交流,最终使教学流于形式。诚然,恰到好处的课堂表演艺术能让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同时也会增加情感培育和审美效果。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一旦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就将课堂异化了。新课程主张的课堂互动是能够激发学生智慧火花和创造灵感、能够给教师带来心灵震撼和深刻反思、使师生能够共享理智乐趣的深层理解与沟通。但课堂表演中的互动往往只是形式化的、表面化的、你问我答回应式的浅层互动。

在新课程的平台上,我们应该对教学艺术有新的思考和认识,不能任由认识上的功利主义和行为上的形式主义作祟。运用课堂教学艺术,必须追求教学的生命价值,必须把教学艺术效率放在第一位,不能为艺术而艺术,为表演而表演,要用教学艺术拨动课堂的生命旋律,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二、构建发展课堂体现课堂教学艺术的智慧之美

教学艺术的智慧之美就是教学艺术既要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要为师生智慧的提升服务。教学艺术的恰当运用,要能使课堂成为充满智慧挑战,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营地。

(一)教学艺术要能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坚持文本式的教学观。教师必须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不能有自己的独立创见和有悖教参之处,教师所要做的只是将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从教科书上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刻板的教学内容、僵化的教学模式、固定的教学环节无法给教师自己提供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教学艺术是为传授知识设计的一种教学套路,这种套路对提高知识的传输效率往往是有效的,但对师生智慧潜能的开发却表现为一种桎梏。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套路操练中,教师的思维想象、创造活力、智慧潜能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主、以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从“教”游移到“学”,教师可以不再拘泥于既有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成了开放的、生成的、发展的、变动不居的;课堂上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会出现哪些问题是未知的,应如何解决也是无解的。这样,教师就不能再用老一套的,程序化的组织艺术控制课堂,教学艺术要变得鲜活而丰富。教师不能再试图建构固定的教学艺术模式,而应该在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指导下,追求多姿多彩的教学艺术形式,并在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氛围中进行反思性和研究性教学,挑战自我,从一个机械的传声筒成长为一个睿智的研究型教师。

(二)教学艺术要能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无视学生的生命和尊严,更无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教科书是学生顶礼膜拜的“圣经”,学生要做的事是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地读“圣经”。教条的知识和固定的答案禁锢着教师的思维,教师程式化的课堂行为又压抑着学生的创造,致使学生变得思路越来越狭窄,想象越来越贫乏,言语越来越苍白。虽然学生的知识越来越多,但智慧水平却并未随之越来越高。这种结果是教学的失败,也是教师的悲哀。

新课程改革,是与一些教育学基本假设的演进和教育学话语体系的转变相伴而行的。因此,广大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变迁,不能再醉心于自己多年来已经锤炼得得心应手的老一套,而应该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为激发学生创造,激活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智慧潜力而升华,构建出新的教学艺术话语体系,创造出新的课堂教学艺术风格。比如,传统的课堂组织艺术追求的是井然的课堂秩序和严格的课堂纪律,不知有多长时间以来,这种追求一直合理而坦然地存在着,好像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如果站在新课程反思性教学的立场上问“为什么一定要有严肃的课堂纪律呢”,人们也许会信口说出“没有纪律,一些捣乱的学生就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但如果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课堂上不顾着老师思路走的学生的行为就叫捣乱呢?为什么一定要使课堂秩序保持一种庄严肃穆的风格呢?”几乎没有人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看来,存在不一定合理。新的课堂组织艺术就是要透过传统课堂的形式合理性看到它不合理的本质,还课堂以生气、灵气、朝气。再比如,传统的课堂时间控制艺术一般是关注课堂始终和教学节奏的问题,而在新课程平台上,则更多地是要强调究竟要有多少时间还给学生,怎样使课堂从“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又比如,传统的课堂空间管理艺术多是考虑课堂的不同位置客观上会具有怎样的不同势能,教师在进行不同的教学环节时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最合适。这种设计基于的一个前提假设是:学生在课堂上只有一桌之地,而教师则可以在教室里随处移动。

新课程平台上的课堂空间管理艺术,则要思考这个前提假设的合理性,要思考如何把课堂空间还给学生,变单一“秧田式”为形式多样的“方型”、“圆型”、“马蹄型”、“新月型”、“模块型”等,使“死”课堂“活”起来,使“静”课堂“动”起来,使课堂空间不再狭窄和单调,使课堂气氛不再机械和呆板,使课堂交流不再压抑和封闭,使学生不仅拥有坐的空间,也拥有了说话的空间、体验的空间和表现的空间,使课堂不再是令学生恐惧和讨厌的地方,而是充满了思考乐趣和智慧挑战的乐园。还比如,传统的课堂提问艺术,需要教师细心琢磨的问题常常是:提问哪些问题,提问谁,采用什么方式提问,学生的求答范围是什么,怎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下一个问题,等等。但这所有的问题有着一个共同的基本假设,即教师是发问者,学生是答问者,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力,学生的话语权力要靠教师施舍,没有被教师恩准发言的学生要保持缄默、安静。新课程要求课堂提问艺术要发生根本转变,教师不能仅在问题上盘旋,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提供一个易于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问题不一定非要由老师上课前经过苦思冥想预设好,而完全可以是课堂生成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智慧,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激荡,变得反应越来越敏捷,思考越来越深入,辩驳越来越得法,人也越来越有智慧。

三、构建生活课堂展示课堂教学艺术的和谐之美

教学艺术的和谐之美是说教学艺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不要让课堂变成一个知识孤岛,要在课堂与本真的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自由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不使学生感到课堂的枯燥、无趣,而时时为理性的生活意义所感动,所激励。人类日常生活在一个形象生动、直观具体、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世界,课堂上的师生则生活在一个单调抽象、冷漠枯燥、压抑被动、充满符号的书本世界。课堂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对于人类进修理性是必要的,但现实的课堂完全割裂了与生活的联系,却又异化了教育的本质,造成了人性的扭曲。

《新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其用意在于要彰显教育的元典精神,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生活质量的事业。因此,超越符号课堂,构筑生活课堂,是对教师重铸新课堂教学艺术的时代要求。

(一)教学艺术要有助于让生活融入课堂。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把教学窄化为知识传递,又把知识窄化为书本知识,因此,教学艺术体系基本上是围绕着如何有效地传递书本知识而建立的。课堂上,教师没有把书本知识看作是学生发展的条件,而是直接将书本知识的获得当成了学生发展本身,结果造成了现行的教学忠诚于知识,却忽视了掌握知识的人,追求着传递知识的效率,却忘却了传递知识的意义的异化现象。新课程要求教师建构知识传递的生活意义,调和教材内容的有限性、稳定性与生活世界的丰富性、骤变性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教师要重塑新的理解、处理教材的艺术风格,同时还要提高课程开发的艺术水平。教师要时时关注社会发展,将与本学科相关的最新动态带进课堂。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现状和知识背景,善于找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切合点,从他们身边所熟悉的人或事出发,从他们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从他们当前头脑中有可能产生的疑惑出发进行教学,将生活当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并不是枯燥沉闷、远离生活、高高在上的,而是其乐无穷、可亲可近、真真切切的,在课堂上,他们不仅可以得到知识的增进,还可以得到精神的愉悦、生活的指导和智慧的启迪。

(二)教学艺术要有助于让课堂走近生活。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都是把自己当作知识的化身,理性的锦囊,自视清高,颇感神圣,甚至有点可以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他们把自己的势力范围划定在课堂上,或者稍微扩大到校园中,认为校园以外的生活世界是非理性的“俗界”,与己无关。学生到了学校,到了教室,教师会尽职尽责地帮助他们提高理性,但是出了学校,教师则是爱莫能助。在这种潜在意识的驱使下,在教学艺术的怂恿下,教师把课堂变成了一个符号世界,变成了一个知识孤岛,断掉了来此进修理性者的回家之路。学生物理、化学知识学了一大堆,不会接通一个简单的电路、不会配制一种普通的溶剂;生物、地理课本学了一大摞,做不出一个简单的生物实验、出门分辨不清东南西北。因此,如何把课堂延伸到乡野村落、市镇街区,如何将课堂安置于自然、社会和学生的内心世界之中,如何让课堂知识在学生的亲身实践中得到体证和应用,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不仅是知识,而且是经验、是活动的理念,应该是新时期课堂教学艺术体系中的重要话语。

总之,在新课程的平台上,课堂教学艺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广大教师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让课堂教学艺术这朵奇葩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和活力。

标签:;  ;  ;  ;  

在新课程平台上重塑课堂教学的艺术观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