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社会交往的影响浅析媒介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媒介论文,青少年论文,社会交往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百年来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信息技术革命,使现代媒介环境呈现出信息全球化、信息海量化、媒介网络化、形式视觉化和交流分离化的传播特征。日新月异的传播媒介和无穷无尽的信息传达,空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信息与媒介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媒介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人身体发育的高峰期,该时期的青少年具有半儿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特殊心理特征。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速度滞后于生理发展速度,生理、心理水平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容易引起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逐渐从“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转变,呈现出心理上“断乳”症状:他们开始尝试脱离家庭自己去适应并改造世界;与父母、家庭渐行渐远,而希望从社会和同辈处获得帮助;越来越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越来越强烈地寻求“自尊”与别人对他们的“尊重”。
一般认为,媒介环境不仅可以满足青少年的认知需求、情感需求和舒解压力需求,而且可以满足个人整合需求和社会整合需求。社会交往是青少年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尤为重要。青少年的社会交往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青少年群体内交往和青少年群体外交往。它们通常是在校内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环境下进行的。文化环境是青少年社会环境的重要方面,是指由人创造的、非自然提出的、社会性的人所接触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总体环境。文化环境中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媒介环境,即社会中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媒介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环境。据笔者对南京地区部分初中二年级学生的调查:以校内环境为主要环境、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青少年,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约2.7小时、周六至周日平均每天约有5.5小时在接触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帮助青少年形成独特的亚文化,促进青少年群体的形成
兴趣是一种与积极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性,青少年的兴趣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中心兴趣逐渐形成,并表现出一定的趋同倾向。据调查,有约33%的人在青少年期形成中心兴趣。其次,个体兴趣明显分化,尤其体现在性别的差异上。笔者的调查显示,媒介环境下青少年的兴趣往往相对集中于娱乐性内容,如综艺节目、体育节目、影视娱乐信息等;男性青少年将体育节目作为接触媒介环境时首选,女性青少年将综艺娱乐节目和影视剧作为接触媒介环境的首选、而体育节目为末选。
青少年很容易形成以共同兴趣为核心和纽带的群体,兴趣决定了他们社会交往的中心话题。媒介环境是青少年获得社会交往中心话题的重要途径,这些中心话题成为青少年交往的润滑剂,为青少年提供了形成社会群体的可能性,他们有相当部分的交往活动是围绕中心话题展开的。
另外,独白式自指交流和形象化信息传播为特征的现代媒介环境在非线性的时空中消散了传播主体的身份特权,更注重传播的感性化和非逻辑化。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媒介环境的传播特性将导致受众行为显出现多变与短暂的特征;带有感官刺激的大众媒介信息,夸大了受众的热爱意识,实际上是形成了集体无意识。因此,青少年容易围绕媒介环境提供的话题形成“同质化”的文化特征。
在同一群体中,青少年的差异明显减弱,而相似性增强。张维迎教授在“经济学家看文化、法律、历史”讲座中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是一组人群的行为规范的稳定预期和共同信念……如果预期成为一种共同信念,文化便形成了。青少年的“亚文化”塑造了青少年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观念,制约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相同兴趣爱好的青少年容易结成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不同兴趣爱好、尤其是不同性别之间的青少年会表现出“道不同,不相往来”的对立局面。
媒介环境可能拉大青少年与他人距离,并造成青少年的年龄错位
如上所述,每天2.7小时以上的媒介接触时间将青少年牢牢地约束在以个体(或单一群体)为中心的狭小空间,切断了他们与外界的亲身接触:同时青少年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反叛个性,使他们对社会文化体系中居于低层次的亚文化有天生的认知兴趣,容易造成青少年与其他群体间的巨大差异。
在由“共生”向“独立”发展的过程中,“新生代”青少年与他们的“监护人”——家长与老师之间产生了剧烈的文化冲突。工业社会已经产生一种特殊现象,……青少年独特的亚文化具有与成人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准则与活动——这种亚文化的成员内部有很多相互间的重要联系,对成人社会则联系不多。有人认为:媒介时代,人与人之间是“三年一代”,即每三年产生一种新的流行样式甚至生活方式,如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依次流行的“哈日”、“哈韩”等生活方式。青少年对媒介环境中亚文化的关注代表了他们的价值倾向,最终导致“代汉”的年轮越来越窄、而深度越来越深。
媒介本身的传播特性也造成了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的性格差异。青少年家长与老师成长于由“热媒介”控制的年代,他们习惯于平衡使用多种感官以进行想象补充来完成接收活动的媒介,倾向于“传统取向”,做事循规蹈矩,强调集中、秩序和服从;而“新生代”青少年生长在一个由“冷媒介”统治的社会里,他们习惯于由某一感官单独承担起接受讯息刺激的接收信息活动,倾向于“内部取向”,勇于创新、自我意识强,强调参与、自由、个性与创新。
青少年喜欢将交往范围集中在自己群体,而以越过代沟进行社会交往为“耻”。
部分青少年在媒介环境下进行社会交往时,可能会表现出两种完全相反的情况,一是儿童化,即像个始终长不大的孩子,看儿童读物、说儿童言语甚至用儿童用品;另一种是成人化,过早接触成人世界,看成人读物、说成人言语,成人化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更甚。美国研究电视媒介的著名学者N·波斯特曼在《电视对儿童的灾难性影响》一文中指出:成年人的语言和青少年语言开始趋于同化,就象他们的兴趣、爱好、衣着和娱乐活动趋于同化一样。青少年在不适宜的时期“偷”看了成年人的世界,因而他们自认为“已经认识了成年人的世界”,在青少年的认识过程中产生了混乱。媒介环境动摇了青少年观念和理想。首先,电视导致个性消失;电视所提供的图像诉诸感性,它不能提供青少年成熟所需要的理性;电视模糊了成人与青少年的界限;电视导致成人儿童化和儿童成人化。其实现代媒介环境下各种媒介都具有这些特征,各种媒介都在创造一种异时和异质“聚会”。青少年对此类“聚会”主动或被动地参与,会接触大量非本年龄段的信息,尤其是成人化信息,容易造成心理发展的相对超前,即成人化(少数青少年也会由于过多沉溺于儿童读物而呈现儿童化倾向)。许慧珍在《“网络与学生”调查及思考》一文中指出,部分青少年上网的目的在于“交友”,她曾经亲眼看到一位满脸稚气的小学生在屏幕上敲下:“宝贝,我爱你!”的字样。
以媒介环境为核心,构建并优化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平台
挖掘社会文化娱乐设施潜力,加强青少年与群体外交往。社会文化娱乐设施包括少年宫、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有调查表明,青少年对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开放情况并不满意,如对艺术展览的调查:只有5.3%的青少年经常参观美术馆,40.2%的青少年偶尔去,41.9%的青少年想去但没有去。社会文化娱乐部门可以经常组办与青少年兴趣相关的各类活动,养成青少年良好的社会活动习惯,扩展青少年的社会活动空间。
强调青少年在媒介环境中的主体性。“传播权”和“传媒接近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包括青少年)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如果被剥夺了这两种权利,青少年就容易在媒介环境中失去自我。中国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CE或相应部门(CE是Children's Express的缩写,即青少年自主管理、自主制作、然后由大众媒体辅助播发的通讯社,它是青少年媒介参与的最有效途径)。CE的存在保护了青少年在媒介环境中的地位,他们可以完整保留自己的观点,最终在媒介环境中找到自我并实现自我。
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是人类的希望。他们在身体成熟的同时,从无忧无虑的儿童时代逐渐地步入了一个充满未知的成人社会。媒介环境是成人为青少年提供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既有春风物语,也有狂风骤雨。我们应以宽阔的视角研究媒介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影响,合理构建青少年社会交往平台,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