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青少年学生德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青少年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 言
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德育现状究竟怎样?面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对策?我们对山东省聊城市中小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为反映真实情况,选取的小学既有办学水平较高的,又有办学水平一般的;中学包括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师范等。为更有效地说明中小学生实际,另选取聊城师院的部分大学生作为参照系。〔1〕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辅之以座谈、观察等方法。问卷含二重、三重选择,根据随机取样的原则,在以上单位共发放问卷1000份,再从收回的有效问卷中随机抽取100份,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一、当前中小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
“德育抓不抓无所谓,只要搞好学习成绩就行。”这是当前中小学比较流行的观念,它给中小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严重的。相当多的人处于悲观失望之中。(见表1)
表1 你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已这么多年了,你认为自己生活得——
答案很有意义 马马虎虎
毫无意思
类型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小学 19 95% 1 5% 0
中学 26 52% 2040% 4 8%
大学 15 50% 1447% 1 3%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中小学生天真烂漫,朝气蓬勃,乐观向上。但从表1看出,对于人生观的认识,中学阶段只有52%的学生感觉“生活得很有意义”,40%的感到“马马虎虎”,认为“毫无意思”者也占8%,对生活感到茫然者高达48%。持“马马虎虎”态度者,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增长趋势比较明显:由5%到40%到47%。引人深思的是,小学生中有95%的人感到生活很有意义,与后两者“马马虎虎”、“毫无意思”相比,经X[2]检验,差异极显著。说明年级越高,知识越多,越倍感人生暗淡无光,有的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这是学校教育的悲剧,还是社会教育的负面效应?其中,由中学到大学变化不大,而由小学到中学有一个突变,表明中学阶段是易出问题的关键阶段,应给予高度重视。
世纪之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首先要在政治上过硬,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在21世纪担负起重大责任。一个人一旦对人生失去信心,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存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观念,绝不会有讲政治、讲理想的头脑,也很难在生活习惯、文明修养、社会公德方面达到面向未来的要求。与老师、家长的座谈发现,目前的中小学生盛行“比吃、比穿、比富”的不良风气。我们观察到,七、八岁的小孩时常津津有味地议论“谁家富?”、“谁的家长当的官大”,进取心、奋斗心荡然无存,依赖心、享乐观占了上风,道德品质不过硬,思想也会出问题,政治立场也自然丧失。表2证实了这点:
表2 你在街上看见别人偷东西,你将——
答案制止他
让别人管
不管不问
类型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小学 18 90% 0
2 10
中学 18 36%17 34% 15 30%
大学 5 17%12 40% 13 43%
表2的统计表明,对于坏人坏事,中学生的反应是冷淡的。当有人明目张胆地在街上偷窃别人的东西时,34%的人“让别人去管”,30%的人“不管不问”,两者合计高达64%,与36%的“制止他”者相比较,经X[2]检验,差异极显著,说明歪风已压倒了正气。中学生踏进高等学校的大门之后情况变得更糟,大学生中有40%的人主张“让别人管”,43%的人则”不管不问”,共占83%,与17%的“制止他”相对比,经X[2]检验,差异极显著。由此观之,中学阶段以上的青少年只有少数人具有正义感。我们寄予殷切期望、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少年的道德认识水平竟如此之低,不能不使人感到震惊。值得提出的是,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远远高于中学生、大学生,对同样问题的回答,小学生有90%的人认为“应制止他”,而其它两种情况的合计才占10% ,经X[2]检验,差异极显著。这说明青少年的本质是好的,他们本来具有一颗诚挚善良的心,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变越“坏”了呢?究其原因,一是来自复杂的社会影响,二是由于不当的教育方法。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德育,值得考虑的敏感问题之一,是学生年龄特征的不同所致的一系列变化。我们认为,小学生还未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还比较模糊,易迷失方向,用什么样的观点影响他们,就形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故此时灌输显得非常必要。与此同时,督促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伴随着思维能力的飞跃发展,中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如仍以灌输为主就会适得其反。而应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特点,以活动为主,在实践锻炼中得到陶冶、感化,增强其“免疫力”。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的教育活动,形式应生动有趣,方法宜灵活多样,诸如“民主谈话法”、“比较鉴别法”、“榜样示范法”、“心理咨询法”、“社会调查法”、“艺术陶冶法”、“幽默教育法”、“角色扮演法”、“竞赛激励法”等可资借鉴。对于大学生则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与腐败问题,发展其科学的道德评价能力。
表1、表2的统计结果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较小学生有些退步,在某些方面也低于大学生,我们称此现象为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峰谷现象”。该现象的出现足以证明中学阶段是德育的困难期、最佳期、关键期。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1)心理发展呈“半依赖、半独立型”特征,教师、家长苦口婆心的说服往往产生逆反心理,易出现道德认识模糊、道德行为失调现象;(2)生理发展正值第二性征出现之时,加之电视、电影、报刊等某些低级趣味的舆论导向,诸如“性犯罪”之类的少年问题也会产生。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牢牢盯住这个阶段,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切实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只有这样,才有使德育工作事半功倍。
二、当前中小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受到轻视
德育过程是在社会交往中接受多方而影响和教育的过程,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如前述,学校要发挥其教育主导性,见缝插针,让丰富多彩的政治、文体、娱乐等活动弥漫校园。各学科都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教育性,切实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而不能让学生进入校门后,只知道死啃书本,忙于题海,而无暇顾及其它活动,尤其是道德情操的培养。我们办教育、办学校的目的是什么?对于教师来讲,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相对学生而言,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是手段,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才是目的。调查表明,望子成龙的父母仅热衷于电脑热、绘画热、钢琴热、书法热,有兴趣的是分数、选校选班、追求重点,而很少过问学生的思想状况。目前的中小学生绝大部分精力用于应付繁重的课业负担与五花八门的特长培养上。
表3 你们学校是否经常举行有关政治教育、人生理想教育等活动?
答案 经常进行 偶尔进行从未进行
类型
人数
百分比人数
百分比
人数百分比
小学6 30%
14 70% 0
中学3 6%41 82% 612%
大学5 17%
22 73% 310%
※大学以系为单位加以统计。
由此看出,德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学校是”偶尔进行几次”,其中小学占70%,中学高达82%,这种情况在大学各单位亦占73%。如此高的百分比,说明德育活动在各类学校普遍受到轻视。事实的确如此,有的学校甚至从未开展过德育活动,中学占12%,着实让人触目惊心。这与我们的走访结果是一致的。多数学校的领导、老师坦白地承认:学校很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具体问题等开展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即使迫不得已,大多是配合上级党委的文件、指示、通知,热闹一阵,以应付检查。由此德育效果可想而知。师生普遍反映,由于升学指挥棒的作用,教育者没有时间、精力用于德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和评估;学生对有限的例行公事的德育活动也缺乏兴趣,从而造成德育活动无人问津的局面。这样天长日久,学生的心目中自然生成了德育不重要的观念。问题的严重性并不止于这些,即使专司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团队组织也形同虚设。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本是进行德育的专门机构或群众性组织,曾在激发人的爱国热情,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陶冶情操方面起过很大作用,但表4的调查结果发人深省。
表4 你校(系)的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是否经常组织活动
答案经常 偶尔几次
从来没有
类型人数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小学10
50% 9 45% 1 5%
中学10
20% 33 66% 7 14%
大学413% 26 87%
从表4看出,大多数团队组织都是偶尔组织活动,其中小学占45%,中学占66%。有的学校甚至从未开展过活动,中学高达14%,小学也占5%。这种情况在大学也未得到根本性转变,87%的单位是偶尔进行。随着年级的升高,经常开展活动的学校愈来愈少:由小学50%到中学30%到大学13%。据调查,大学虽无升学率的压力,但“考研热”也成为莘莘学子议论的话题。大学生偏科现象非常严重,只学与考研有关的课程,至于德育活动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班主任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但目前的班主任最关心什么呢?这可从表5看出。
表5 在你的班级中,班主任最关心的事是——
答案
多考上几个学生 政治思想 其他
道德教育
类型 人数 百分比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小学
1 5% 18
90% 1 5%
中学
1832% 13
26% 21 42%
大学
5 17% 9
30% 4 13%
由上表看出,小学时的班主任非常关心德育,占90%,中学降为26%,大学仅占30%。从小学到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注意力大都转移至升学和其他事情方面,如升学占32%,其他占42%,合计达74%,德育明显地受到了冲击。
众所周知,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难度,远远大于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不开展德育活动,坐等某种品质的自发生成,是异想天开的。对学生的德育要求正是在各种活动中实现的。在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还未完善之时,正确的外部灌输是基础,“寓教于乐”的活动是关健,因此德育活动必须制度化、规范化。鉴于此,我们考虑中小学可否参照大学模式每班都设置专职政治辅导员,配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以使德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常开展。
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应及早进行
在一般人看来,早期教育主要是丰富孩子的知识而与培养各种认识能力。更有甚者,有的家长竟简单化地理解:早期教育=背诵X首古典诗词+认识Y个字+弹奏Z首世纪名曲+……总之,大多数人的早期教育观,根本没有对孩于进行文明礼貌、道德品质、世界观等教育的想法。错误的导向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小皇帝”随处可见,孩于们畸形发展。口中朗诵“粒粒皆辛苦”,手中却在铺张浪费;耳朵听着“孔融让梨”,头脑仍被“自私自利”占据。在这方萌受影响最大的即中小学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成长(见表6)。
表6 你最敬仰的教师在你身上留下的深刻印象是——
答案 怎样做人学识渊博
类型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小学 9 45% 11 55%
中学 32 64% 18 36%
大学 18 60% 12 40%
从表6看出,对“怎样做人”的回答,在中小学阶段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多:由小学45%到中学64%,呈上升态势。大学占60%,稍低于中学,但亦占半数以上。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判断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是看谁的知识面广,面对怎样做人则比较忽视。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对好教师的看法是“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当代则有“经师易遇,人师难求”的说法。据此说明学生的认识还有一定偏差。通过座谈发现,此观点在教师心目中也很有市场,如有的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判断好学生的标准只是看谁的分数高。他们的想法是,只要分数高,其他方面也就不会错。这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是根深蒂固的。另外一项调查验证了这个结论,从1990年以来,我在数十个成人函授班讲授《教育学》,每次都布置一道作业题:“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为什么?”学员全部为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回答都是深思熟虑的,故可信度非常高。根据得票的多少,最受喜欢的学生的品质依次为:①提出问题;②刻苦学习;③活泼好动;④尊重老师;⑤团结同学;⑥敢于发言;⑦见解独特;⑧求知欲强;⑨聪明伶俐;⑩诚实可靠;(11)反应敏捷;(12)乐于助人。由此看出,涉及德育品质的有4项,仅占1/3,且位次靠后,分别列第4、5、10、12位。教师的“重智轻德”模式左右着学生的做人模式。不久前看到一本赫然标有“中国家长、学生怎能不读”的《名牌大学学生的自述》,该书自1992年出版以来已再版多次。读后给人的印象是,高考状元们最难忘的是中学教师如何想方设法提高学习成绩,而提及教书育人者几近于零。无形之中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一种偏见,只问分数,莫问思想,好似德育对孩子无关紧要。只有当出现了问题,才关心起学生的德育,但为时已晚。最近《中国青年报》报道,浙江省淳安县小学三年级学生徐健,因一门功课考90分未得第一名而自杀,死时才9岁。〔2〕让人不可思议。残酷的现实警告人们,在教学上倡导“成功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在德育上进行“挫折教育”。因此,当前的宣传工具应对此间题给予高度重视,德育为首,应走在前头,防患于未然。
教育实践表明,哪个学校把德育工作做在前面,哪个学校的校风就好,教学质量也不会差。一个不懂礼貌、道德低下的学生决不会有优秀的学业成绩。学业成绩与修养水平虽不是一种对应的关系,但理论与实践皆向我们昭示:首先抓好一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一个人的成长更为有利,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从来就是育人的根本规律和法则;德、才、学识一直是判断人才规格的标准。
我们认为,当代中国教育的热门话题“素质教育”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当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它是一切素质发展的起点、根基。没有它们,创造素质等绝不会淋漓尽致地得到开发。如有的学生智育素质不错,因存有懒惰、孤僻、固执、自卑、虚荣等不良心理,没有远大理想与政治抱负,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合格人才。
结 论
通过对当前中小学生德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德育现状值得忧虑,这是忽视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结果。我们建议:
1.早期教育应以德育为主。
2.中学阶段是德育的困难期,应花大力气;如条件许可,可增设专职政治辅导员与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
3.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要因人而宜;小学侧重道德认识的提高,中学突出道德实践锻炼,大学强调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
4.对学生进行德育,政治教育是方向,世界观教育是关键,道德教育是基础,要使三者成为一股合力,不要顾此失彼。
收稿日期:1997-03-17
注释:
〔1〕李意如:《德育改革的现状与思路》 。《基础教育研究》,1990年第6期,第14—15页。
〔2〕 阿随:《孩子,我不懂你的心》,《中国青年报》,1996年12月7日第一版。※本调查得到以下单位的热情帮助:聊城市红旗小学、实验小学、北顺小学、东关小学、新区小学;聊城一中、三中,聊城市职业中学,聊城地区师范;聊城师院物理系,化学系,中文系,数学系,政治系,历史系 等。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