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正霞 陕西省山阳县漫川中学 726400
摘 要: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必备的语言技能,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优化课堂设疑提问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为此,本人结合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具体从提问要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启发性、艺术性等方面论述了优化课堂设疑提问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设疑提问 散漫式 艺术性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提问的方法,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有一位好朋友,曾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做、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要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不景气”的情况,提高课堂效率,作为语文教师关键的一步就是优化课堂提问。
一、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现状
设疑提问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技能,是课堂教学手段之一。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求源、掌握知识的动力。然而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散漫式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漫无目标,口头禅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设疑提问的意义不大。
2.教师问多,学生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导致的后果令人堪忧。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会质疑,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3.惩戒式提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神游物外”“酣然入睡”、似听非听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时若老师突然对这个学生提问,学生显然是回答不出来的,这种惩戒式的提问,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容易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因其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
二、优化课堂设疑提问的程序
优化课堂设疑提问,就是精心设计,针对阅读材料提出新的有见解的问题,为完满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这对落实培养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学语文学科特点着眼,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应是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紧贴学生学习实际,蕴含品德素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课堂设疑提问对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认识规律看,课堂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其动力之一是学有所疑,从有疑到解疑,学生的认识就能前进,创新精神就能逐步培养。
三、优化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优化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首先要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又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同时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带动全文,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1.设疑提问目的要有针对性。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只有教师做到“胸中有沟壑”,才能真正体现明确的目的性。
2.设疑提问整体要具有系统性。整个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是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3.设疑提问效果要富有启发性。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疑提问操作要具有艺术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艺术地进行课堂提问,更能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形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预期目的。要善于把握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和方式:
(1)导入新课时可用设疑式提问。
(2)讨论时可用质疑式提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设疑提问要富有鼓动性,要善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能使学生跃跃欲试,激起学习积极性,切忌“开庭审案”式的课堂提问。
参考资料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黄济 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语文学习[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6期。
论文作者:韦正霞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4
标签: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启发性论文; 语文论文; 创新精神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