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自我#183;新的自我#183;大我--论高考作文中的“主体”意识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真正的自我#183;新的自我#183;大我--论高考作文中的“主体”意识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真我#183;新我#183;大我——谈高考作文中的“主体”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我论文,真我论文,高考作文论文,主体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毕淑敏在《我很重要》中有言:“在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传统教育如此,而传统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在作文技法讲解中,学生学会了八股程式;在作文要求的束缚下,学生学会了亦步亦趋。许多考生只是将高考作文当做一道大分值的题目来回答:扣住了立意,罗列了材料,凑足了字数,却迷失了自我,成了“失血的矫饰”。作文得分自然不会高。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阅卷标准均将思想内容上的“个性”展示作为高分作文的核心要素。强调写作个性的“主体性”体验指导策略,强调写作生成的过程既是写作主体对外在客观的审美把握,同时也是主体心灵的审美创造,是一种特殊而又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强调进入写作主体的“内宇宙”,寻觅创作的心理脉络。写作是“双重转化”的活动:作者先将现实生活和客观世界转化成自己的认识,然后将自己的认识转化成文字。因此,作文应当生发“自己的认识”,写出“自己的文字”。根据多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经验,笔者发现高分作文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笔者认为,培养“主体”意识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

      一、聚焦真我,凸显“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特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表达明确提出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要求。每个人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在演绎着新的“剧情”,别人无法复制。自我生活总是与众不同且唯一的。但高考作文“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现象仍比比皆是,根本原因是考生对自我生活的漠视,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平平淡淡,缺少波澜起伏的“剧情”,于是或胡编乱造,或抄袭套作,丢弃了自我。一篇不能靠真情实感打动自己的作文是绝不可能真正打动阅卷教师的。其实,写作文就是要挖掘平淡中的“小波澜”、乏味中的“小味道”。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没有惊心动魄的大场景,没有极喜极悲的大情境,但“平中见奇”“淡而有味”。且看2014年江苏高分作文《青春的那些事》的片段:

      “丁零零……”下课铃响了。

      “快快快,快跑,去厕所抢位子。”不知道是谁大嗓门喊了这一声。对她真是无语。可是她说得也对,因为你不早去,就要等好长时间,才能回班。

      “好想把她们都给变没有,看谁还和我抢位子。”小雅愤愤地说,“每次去厕所,都要等好长时间,等得我头发都白了好几根”。

      “哈哈哈……”我们班里的人听到了都很无语地笑了。然后,我走到小雅面前,说:“来,给姐姐看看,你头发白了多少根了。来,我数数看。”

      江苏作文评分标准中,要求一类卷“故事有真实感和亲切感”。“真实感”无须赘言,“亲切感”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指叙写能反映学生原汁原味的生活,呈现自然亲切的镜头;二指考生的叙写能引起阅卷教师的共鸣,使人读之有亲切感。高中学生大多涉世不深,社会阅历有限,阅读面较窄的考生运用写作素材时常常捉襟见肘,该片段呈现的是班级小社会的“众生百态”,锁定率真的生活情境,人物的情态、动作、对话都是真实生活情境的艺术再现。这样的生活场景不是舞台剧,而是展现了“我”或周围人最随性自然的一面。

      写作备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展示具有“野趣”的生活情境与体验。具体做法如下:

      1.“原生态”描写

      对于故事性不强的“散点式”记叙文,可以尽情展示自我生活圈里带有生活情调的“乡野”礼俗、“市井”画面以及自然状态下的人情世态,用鲜活的生命、鲜亮的人生展现真我生活、真我生态。如这样一个习作片段:

      今天早上睡过了头,早饭没赶上,肚子这会儿已“抗议”了半天。放学铃响起,我就和一帮“饿死鬼”比赛着跑向食堂,终抢得“头彩”。

      “呃——”才吞两口,我竟打起了饱嗝,而且越控制越打得厉害。

      “呃——”同桌也打起了饱嗝,我正要“幸灾乐祸”,他竟笑得前俯后仰,原来他在耍我,我气不打一处来,可越急越打个不停。等我好些了,他已经跑得没影了,不过还有些人性,我的那份菜他都没动。

      这一片段,从看似枯燥乏味的校园生活中挖掘出一些个性的“野趣”,读来耐人寻味。

      2.“典型性”刻画

      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聚焦式”记叙文,可以围绕带有一定故事情境,在矛盾、纠结、冲突的基础上抓住最能展现人物特质的细节来刻画。如这样一个习作片段:

      记得去年这段时间也是这样的鬼天气,咱村的水泵撅起屁股已经喝不到一点水。结果水稻歉收,逼得大伙儿都改种了其他庄稼,而只有王伯还倔着种水稻。今天,他愤愤地来到了这两亩责任田里,他眉宇间拧起的疙瘩、古铜色的脸上起伏的皱纹在强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清晰。他叉着腰,静静地凝望着脚下这块地,原先田里的水很足,现在却只残存着小道道,每颗稻秧之间都像蛇一样盘曲的裂纹将它们隔开,稻子无力地耷拉着脑袋。过几天,稻子就该扬花了,再没有水,今年又只能收秕稻了。

      小作者抓住村里大旱背景下的环境、人物中的典型细节进行渲染铺排,生活味浓,语言极富张力。

      二、探索新我,寻求“一水深澄苍玉远”的深刻

      各地高考作文阅卷标准对一类卷的立意均强调“独到深刻”。“真我”呈现的是原汁原味、与众不同、形象生动,要想成为一类作文,考生除了形象生动还需向纵深挖掘,用独到的视角呈现更为独特而深刻的“新我”,从而使“我”的感触领悟能够脱胎换骨,呈现熠熠生辉的崭新自我。如文瑞的散文《黑白苏州》,从色彩的独特视角来刻画古城苏州的文化个性,展示“新我”的发现与思考。下面是2014年江苏高分作文《青春万岁》的片段:

      搬家的时候,老爸每运完一箱衣服,就得在床沿上坐一下,一言不发。老妈有些远视了,细小的东西,她得拿远点,挤着眼看,小扣子、小绳头,都攒着,慢条斯理地装进一个素净的小布袋里。

      都老了……我叉着腰站在屋中央,悲从中来:青春,终究敌不过生活:戏要散场,照片要褪色,时间的洪流……

      考场作文,绝大多数考生都写自己以及同龄人的故事,该考生则是将写作重点放在父母的身上,写中年人的青春。更有考生写老年人的青春,并在此基础上生发“青春不是豆蔻年华,而是青春的心,十八岁可能暮气沉沉,八十岁可以朝气蓬勃”的深刻感慨,真可谓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写作备考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自我”独特的视角将写作引向深入,将立意推向纵深。具体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实践:

      1.关注特殊“人群”

      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一些特殊的人群,如有学生在命题作文《站立》中这样写道:那撼人心魄的站立,莫过于轮椅上如丰碑般的灵魂。霍金的睿智、张海迪的求索、史铁生的守望……谁能轻视他们残废?谁又能嘲讽他们没能真正站立?“轮椅上灵魂的站立”,挖掘出一些特殊的例子,成就了作文的深度,这样的作文怎会与低分为伍?在《遇见》一文中,教者的下水文是这样开头的:“有时,遇见一个最不想碰到的人倒是一种福气。”此作通过感情的变化,叙写遇见一个人由怨到爱的过程,以特别之人为视角,挖掘出立意特别的深度,从而使文章产生阅读兴趣。

      2.关注特殊“领域”

      主要包括底层、文韵与心灵三个领域。关于底层,再高深的立意都能用社会最底层的材料来映射,“接地气”的习作往往更具生活魅力与生命的原始张力。2012年江苏的一篇高分作文以农民工在“绿皮车”上的见闻感受为线索,用来自底层且耐人寻味的故事演绎了忧与爱的主旨。关于文韵,主要是指在文学、文化、人文等层面设置立意的深度与韵味。如2014年广东高分作文,以“再听冷雨”为题,小作者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的基础上,生发出对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的冷思考。关于心灵,主要是靠心理感应与灵魂透视等流淌内在的感触、感怀与感悟。自我心灵的深度往往决定了文章的深度。如2014年山东一篇满分作文,小作者以“人生是一次心灵的修行”为题,从心灵的深处探寻生命的轨迹与人生的境界,获得满分名副其实。

      三、树立大我,展现“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大气

      梁衡有言:“夫人心之动,一则因利,二则因情。利之所在,情必所钟。于一人私利私情之外,更有国家民族的大利大情。”梁衡提倡写大情、大理,写一点有磅礴正气、时代旋律的黄钟大吕式的文章。笔者认为,高考作文也需要展现自我的“大气”,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大我,写豪气。

      当下,高考作文普遍存在“以小见小”的写作误区。若作文都“自怨自怜”“孤芳自赏”,“蜗居”在“小我”中,读来只能让人感到苦恼与窒息,很难给人怦然心动的感觉。唯有从小角度自然生发出“大我”情思,文章才会有高人一筹的挺拔与巍峨。如2009年江苏高分作文《品味时尚》的片段:

      北京与上海的对话,……北京奥运会将北京展现给世界,上海世博会期待世界融入上海。一南一北的两座城市,品味着不同的时尚,却又携手发展,共同演绎着明天。

      小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拟的手法,构思新颖别致,引人注目。文章视野开阔,内容丰富,两座城市“时尚”的特征、底蕴与演进,在对话中得到了准确而精彩的展现,行文大气恢弘。

      成就考生作文中的“大我”,需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开阔胸襟。“大气在文外”,一个目光短浅、斤斤计较的人是不可能写出真正的大气之文的。大气之文背后往往站的是大气之人。如2010年广东高分作文《与你为邻》的片段:

      中华文化虽历经磨难,但也已走上了复兴之路,而日本也成为文化强国。日本,与你为邻,我们应当相互尊重、学习,在合作与竞争中推动各自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共同创造更加灿烂的文明。

      此文从中日关系的角度切入,站在时代与理性的高度,用“海纳百川”的胸襟看待中日关系,体现的是当代炎黄子孙的自信与豁达。可以想见,该考生一定胸怀大气、目光高远。

      其次,要有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的构思能力。“以小见大”是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如2012年江苏满分作文《忧与爱》的片段:

      独处斗室,掩卷遐思,倏尔一阵栀子花的幽香送入鼻中。临窗而望,夕阳的余晖含笑笼在一片栀子花丛上,笼得清风微醺似醉,不自觉,已庭院深深了。

      一只逗号般大小的虫子带着花香歇在我已合上的发黄的扉页上,生命如它,那样渺小而又脆弱,让人在担忧之际多了一丝玩弄的念头。被工作恼得焦头烂额的我颇有兴致地拨弄笔尖,一次次挡住它想要前行的路,它便随我的阻挡转变着方向,反复以致精疲力竭,迷失了南北东西,静静地待在书上。

      望着窗外的栀子花丛以及头顶上最玄奥的星空,不禁感慨万千。若不能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小心着花开花落的浪漫,将“关忧”置于“关爱”之中,如此浩渺神秘的宇宙,人类又将怎样生活得诗意、惬意?

      小作者从虫落笔尖这一细节生发出关于人生、宇宙的宏大哲学思考,因此,骆冬青教授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作者文心雕‘虫’,却雕出了夭矫飞动的‘龙’。”

      再次,避免陷入生发“大我”的误区。一忌“切口大”,高考作文切忌“以大见大”“以大见空”。八百多字的短文是无法从大处着手进行宏大叙事的。二忌“口号大”,“见大”主要靠情思自然深切的流露,而不能靠高喊空洞的口号。

      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埋头拉车”的同时莫忘“抬头看看天”。当然,要求作文都体现“大我”,显得强人所难,而“真我”皆可为之,“新我”可以努力为之。

      现AI写作作理论认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自由作文如此,指令性写作,特别是高考作文,亦是如此。“自我”是写作的核心,写作是自我与自然、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我四维关系进行自我内心体验后的文字呈现。在备考训练时,教师应自觉地以人为本,让学生情动于中,文发于外,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从而凸显强烈的“主体”意识。

标签:;  ;  ;  

真正的自我#183;新的自我#183;大我--论高考作文中的“主体”意识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