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安全大战略--“理解中国的伟大战略”述评_大战略论文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安全大战略--“理解中国的伟大战略”述评_大战略论文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安全大战略——评介《理解中国的大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大战略论文,美国人论文,眼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兰德公司(RAND)受美国空军委托对中国大战略的研究成果《理解中国的大战略》(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于2000年初正式出版。该书的两位作者, Michael D.Swaine 和AshleyJ.Tellis,均是兰德公司的中国军事专家,尤其是Swaine,长期研究中国的军事安全问题,在美国备受尊敬。尽管该书对美国如何评价中国的大战略和美国对华战略的影响还不得而知,但作为美国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地理解中国大战略的专著,已获得一些著名人士的高度评价(比如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傅立明),值得我们重视。

该书的研究方法

由于各国政府一般并不清晰地阐明自己的大战略,因此,该书并不是依据我国政府的言论或学者的文章来归纳或总结中国的大战略,而是大体上从五个方面来推测并理解中国的大战略。

1.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或“新现实主义”理论,其中包括这两种理论对国家的基本目的和手段、国家政策的理性选择、国家间的相互作用、不平衡增长导致的霸权兴衰等问题的理解和结论。

2.中国文化(或战略文化)和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遭列强蹂躏的历史对中国战略的影响。

3.中国国内政治对中国战略的影响。

4.历史实证主义,其中包括世界历史中曾有过的一个国家的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以及一个国家的崛起经常导致霸权战争(

hegemonicwar)的事实。

5.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比如地理位置、其他大国的兴起)对中国战略的影响。

该书的思路

1.影响中国大战略的因素

该书作者认为,决定中国大战略的四个最重要的因素是:

(1)漫长而且许多地方有不易防卫的边界线;

(2)众多的有远有近、现实或潜在的威胁;

(3)中国国内政治中高层领导人间的内耗, 而国内政治体系没有好的“机制”或“过程”能够消除这样的内耗;

(4)中国始终相信自己是一个大国。

该书的作者在上述基础上认为,中国国内政治体系决定了中国的大战略更多地是“内向型”的,即领导人更关注的是如何维持国内的稳定和富足,而不会把维持中国的中心位置或寻求势力范围放在首位。因此,中国的大战略主要是以威慑防止战争,而不是寻求扩张。

2.历史中的中国大战略: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归纳了历史上中国大战略的几个特征,并认为这些特征对认识今天和未来的中国大战略仍具有指导意义。这几个特征是:

(1)保卫中国的核心地带,控制周边的战略要点;

(2)国力的兴衰、边界的收缩或扩张、“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的循环;

(3)经常但有节制地使用武力,而且计算周到;

(4)更多地依靠非武力手段达到目的, 特别是国力较弱或战争被认为是没有必要或太昂贵时;

(5)对外政策经常受到国内政治的影响。

3.影响中国大战略的因素

作者认为目前中国大战略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个背景因素的影响:

(1)经济和技术改革带来的成果和挑战;

(2)周边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力量和走向;

(3)工业化国家的力量显著上升;

(4)国内社会和政治面临的挑战;

(5)务实的军事现代化方针;

(6)更务实、更制度化的中央权威和国家管理体系;

(7)外来威胁因素降低。

该书的结论:中国的大战略

1.中国的大战略及其要点

经过以上分析,该书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目前的大战略是一个“谨慎”的大战略,而这一战略的要点有三个。

(1)在全局问题上,中国执行一个高度务实、 意识形态淡化的战略。以市场经济推动国力的上升,和所有国家特别是大国均维持相对良好的关系。

(2)尽量避免战争,同时步步为营地推进军事现代化, 不穷兵黩武。

(3)日益广泛地参与国际社会,寻求获得现实利益。

2.中国大战略的实践

作者认为中国大战略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的具体方面。

(1)对美国及其他大国的政策

美国是中国战略考虑中最重要的国家。中国对美国的政策是一方面和美国合作,以换取一个提高中国国力的国际大环境、大市场、资金和技术来源;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手段防止美国阻挠中国崛起。

中国对其他大国的政策与对美国的政策相似,但多了一个牵制或平衡美国的作用。

(2)对军事现代化的政策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有四个目的: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获得对短期、中期、长期安全威胁的抵御能力;获取能为其日益增长的地区乃至全球利益而进行外交活动的军事力量基础;最终获得能和其真正大国地位相称的军事力量(包括力量延伸、外岛防御等)。

具体地说,中国不追求过分扩大它的核武库,而是步步为营地推进核武库的现代化。在常规武器方面,中国首先追求的是能够在美国干涉情况下解决台湾问题的能力,其次才是追求力量延伸和外岛防御能力。

(3)对领土争端问题和使用武力的政策

基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复杂性,中国对领土争端问题的政策是全方位的“睦邻友好”政策。对那些容易解决的领土争端问题,中国的态度是灵活的;而对那些难以解决的领土争端问题,中国就采取搁置政策。

(4)对国际组织的政策

中国对国际组织既不绝对反对,也不绝对支持。总的说来,中国尊重和接受绝大多数国际组织、国际惯例、国际公约,因为这符合中国的利益。但中国对一些损害其利益的国际组织、国际惯例、国际公约,也不一定一味抵制,而是更多地通过参与来谋求维护其利益(比如人权、环境保护)。

3.中国大战略的得失

作者认为中国大战略至少在目前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体现在:

(1)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稳定了国内局势;

(2)大大提高了中国对周边事务的影响力、国际地位和威望;

(3)扩大了中国在世界各地区的经济存在, 以及在亚洲和其他地区的参与能力;

(4)积蓄了巨大的外汇储备, 能购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包括军事上的),以弥补自身研究开发和制造能力的缺陷;

(5)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成就, 为国家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作者认为能威胁中国大战略的潜在危险主要来源于中国国力增长后中国意图的不确定性,但不见得是中国本身要实行扩张。也就是说,尽管中国不愿和其他国家发生冲突,但中国国力的增长会使得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戒备心理增强,从而使得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再那么良好(注:这是国际关系理论中“安全困境”的主要结论。该理论认为,因为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国家都以最坏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于是,一国即便并没有威胁另一国,另一国也会认为是威胁,于是采取一些预防性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又被第一个国家认为是威胁它的,于是也采取应对的措施。而第一个国家采取的措施就恰好被第二个国家认为是印证了它的判断,于是恶性循环,导致本来两个相安无事的国家相互为敌,两国的安全都降低。——本文作者注)。总的说来,威胁中国大战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已经对中国国力增长感到有些不安。 特别是一些周边大国也在谋求军事现代化,以防万一。

(2)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使发达国家对中国提出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市场开放要求。

(3 )中国主要经济中心均位于沿海地区使一些中国战略专家认为中国必须扩大其战略防御的范围,而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也让一些中国战略专家认为中国必须控制更多的资源。但这样的思想一旦付诸实施,就有可能导致冲突。

(4)冷战后, 苏联的消失使美国对华政策中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

(5)周边事态的不确定性,比如台湾和南沙。

(6)中国国内诸如腐败、犯罪率上升、失业问题等带来的挑战。

4.中国大战略转变的时间表

作者认为至少在2015~2020年前,除非遇到突发事件,中国的大战略不会发生大转变。这是因为在此之前,中国国力的增长不足以使中国执行更加强硬的大战略。因此,2020~2025年可能是中国调整其大战略的时间。

中国大战略的可能演变和美国的对华政策

作者最后展望了中国现行大战略的可能演变。他们首先指出影响未来中国大战略的三大因素是:(1)中国的经济实力;(2)中国的军事实力以及和周边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关系;(3 )中国国内的政治变化,包括政权和政体。

作者和绝大多数美国中国问题专家一样,认为中国陷入内乱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世界应该准备如何同一个强大而合作的中国,或者是一个强大而不合作的中国打交道。

作者对美国的对华政策提出的建议总的说来是要“尽量地使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合作的中国”。基于这一点,该书的作者对美国政府的建议总的仍是“接触”。具体地说有四点。

(1)接触政策应包括三个要素:①尽可能地寻求和中国合作, 以使两国关系达到更深刻、更广泛的理解;②与此同时,劝阻和防止中国威胁美国最根本的核心利益;③对和一个更强大同时又更强硬的中国打交道要有心理上和物资上的准备。

(2)为使“接触”政策取得效果, 美国应仔细评估其能运用的资源和手段,以及运用这些资源和手段的利弊。

(3)要始终把握“接触”政策的核心目标。

(4 )对一些预防手段是否和“接触”政策的核心目标有抵触要有一个全面的评估。

结语

总的来说,尽管该书的结论不见得人人同意,但本书清晰的研究思路和严谨的研究态度值得我们借鉴。该书的作者不仅借鉴国际关系理论,更不忘中国的文化、历史、国内政治对中国现行大战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作者不仅关注现行的中国大战略所取得的成果,也关注这些成果给中国安全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能危及中国大战略的潜在因素。

兰德公司素以和美国军方的关系紧密著称,而该书的作者和绝大多数美国真正的中国通的观点一样,总的说来是比较温和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美国的中国通们(政府的和民间的)对美国的对华政策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中国又不采取过分刺激美国的行动,中美关系尽管很难一马平川,但不会恶化到哪里去。 这一点从克林顿政府在1994 年前和1994年后的对华政策的巨大差别就可以看出:1994年后,克林顿更多地依赖中国问题专家来制订其对华政策,因而他的对华政策总的说来更趋理性。

为此,我国政府应在全面关注中美关系时,更好地利用美国的中国通这个群体的影响。在不危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加强中美学者的各种交流,包括逐渐地解密一些有关中美关系的历史档案等。

标签:;  ;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安全大战略--“理解中国的伟大战略”述评_大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