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洲文明的和谐战略
卢黎歌,李华飞,耶旭妍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
[摘 要] 从文明冲突、文明对话、文明交往到文明和谐,文明间关系理论越辩越明。文明之同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更新演变、加快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促进各国人才的全面发展、维护世界秩序的安定团结。对待文明之异应正视其多样性、立足差异多元发展、求同存异寻找共同的精神力量。亚洲范围内以平等相处的尊重态度、美美与共的互赏心态、互学互鉴的文明交流、与时俱进的文明创新实践文明和谐,促成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立。
[关键词] 文明和谐;文明之同;文明之异;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
经济科技力量与文化文明力量,是人类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的两支重要力量。人们对文明的意义和功能的认识、各种文明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共话亚洲合作共赢大计,为我们正确认识亚洲乃至人类文明,拓宽了视野。本文在学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基础上,就亚洲文明的和谐战略问题提出若干拙见供商榷。
温庭皓,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温庭筠弟。大中末,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徐商从事。咸通中,辟徐州崔彦曾幕府。庞勋反,使庭皓草表求节度,庭皓拒之,遂遇害。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正月十五,与段成式、徐商、韦蟾等观看山灯,作有《观山灯献徐尚书》诗。
一、文明之辩:从文明冲突到文明和谐
文明作为社会经济和人类理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地区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适应于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有独特性的标志,因此文明具有多样性,其对立面是野蛮、愚昧与无知。如何合理对待与解决不同文明间的关系自文明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一问题日益严峻并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是始于文明冲突论的提出。
(一)文明冲突:实质是文明外衣下的霸权扩张思维
福山于1992年提出“历史的终结”,认为美国所代表的自由民主已经取得历史性胜利,历史已然终结,特此来强调美国所代表的现代化是全球发展的唯一道路。在此背景下,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提出警告: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给美国造成冲击,强调二战后文明将代替意识形态或经济成为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将不同文明间的不可通约性推向极端,强调各文明之间不可调和的根源性矛盾。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亨廷顿尽管强调文明冲突的可能存在,但他本人也认为:“未来将不存在全球性的文明,而是一个由不同文明组成的世界,所有文明都必须学习共存。”[1]以此他解释之所以提出文明冲突的观点,是要进一步强调文明对话的重要性。第二,文明冲突论所强调的构成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的“文明”,指的是两种以上文明间而不是同一文明内的“冲突”。而作为文明冲突论论据和证明的众多战争和冲突大都是同一文明内的矛盾:如一战和二战两大对立集团内的国家几乎都隶属于基督教文明圈;又如巴以冲突是为了争夺地区的控制权,伊拉克战争主要是为了石油,科索沃地区冲突主要是为了大国的战略地位。
文明冲突论更大的恶劣影响在于,第一,使人们关注于文明间的裂痕,加剧不同文明间的质疑。将不同文明放置于不可调和的冲突之上,将可以协商解决的争端激化为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助长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与偏见。第二,被包装为各种战争或冲突发生的根源,被具有掠夺野心国家奉之为理论指导与精神命脉,加剧了局部战争与冲突的发生频率。需注意到文明的冲突只是表象,背后仍然是利益的较量。第三,加剧了西方国家对伊斯兰文明的误解以及对中国国力强大的极力黑化与扭曲。
在应对文明差异的过程中,应正确认识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摒除“文明中心论”。正如杜维明将文明间的对话心态概括为:容忍—承认—尊重—参照—学习直到庆幸差异[5]。生理学和心理学解释了“排他性”心态的存在,然而为了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必须正视差异,认识到自身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性,了解和认识其他文明。尊重差异,尊重不同文明主体的价值诉求,在相处和交流的过程中,尊重不同地区在文化习俗、文化审美方面的差异,坚持和而不同的态度。借鉴差异,认识其他文明的优点与长处,增进交流互鉴,在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学习互鉴。
(二)文明对话:对文明冲突论的驳斥
“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2]基督教与儒学、儒学与佛教、基督教与佛教以及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对话古已有之,但文明对话论成为一种理论并进入国际政治的视野是对文明冲突论的驳斥与纠偏。文明对话论重视文明间的平等、理解与交流,尊重文明差异,欣喜于文明多样,积极推进包容、温和、理性的文明对话态度,以容忍来代替排斥、敌视与对抗。文明对话论强调对话的基础不是产生影响,对话的目的是了解对方、增进自我反思,思考自身文明的局限性。要文明对话,首先就要放弃宗教间的教义宣传以使对方改变信仰的这一思考方式。文明对话论被世界许多国家所认同。
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保障。位于西亚的古巴比伦、位于南亚的古印度、位于东亚的中国是亚洲孕育出的文明古国,是诸多现代文明的发祥地。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亚洲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韵味非常的文明成果,形成了东方智慧。
表2给出了在不同DMA大小(kbyte)下,单、双DMA缓冲机制的图像传输速率V1/V2的测试结果,以及双DMA缓冲机制下图像传输带宽提升的百分比(V2-V1)/V1。
(三)文明交往:强调文化自觉
突出“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是文明交往的目标。文明交往论是我国著名学者彭树智在长期历史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文明间关系的论点,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是人类文明问题,文明交往对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都至关重要,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将“文明”和“交往”融为一体,既从“文明”考察“交往”,又从“交往”审视“文明”,力在把握“文明”与“交往”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明交往论一方面强调文明交往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认为两者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同时强调交往对生产力的重大作用,影响局部地区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尤其是发明的传播与继承要依赖于文明交往的扩展程度。只有当交往覆盖全世界,生产力才能够有所保证。另一方面强调文化自觉,提出文明发展是从自发的无意识状态走向自觉的有意识状态,由冲动感性走向成熟理智,从差异对抗趋向交往合作,凸显文明的自我更新与发展。
此外,文明自觉所带来的文明间交往的理想状态就是同一文明之内、不同文明之间,人与人的和睦共处、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平等沟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融。其指出我国从建国之时就特别注意外交的平等、互尊与宽容。首先,我国充分肯定并积极弘扬中华文明,即使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仍对中华文明充满自尊与自信。其次,在与其他文明交往中充满欣赏、尊重、包容与认可,充分肯定其他文明的独特性与合理性。最后,受我国传统文化中大同思想的影响,时时刻刻致力于对人类共同美好理想的构建与追求。不管是建国之时的贫困状态、冷战之时的艰难状态,还是目前改革开放的日益奋起时期,我国都积极践行文明交往论,但是文明交往论多是作为一种历史观,是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文明观,其所追求的推进人类亲近、促进世界和平、增强世界的和谐与进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当前愈来愈复杂的世界难题与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必须积极探索能够促进共同体意识的文明观。
(四)文明和谐:文明间交往的最佳诉求
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阐明了金木水火土通过五行和合作用产生世界万物,继而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延续,再有“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和”强调不同因素的相依共生,强调对立中的统一。西方思想中也孕育着关于和谐的文明种子。赫拉克利特曾有言“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有机整体”的理念,康德认为宇宙本身就是按照和谐目标来设计万物的本性,黑格尔更进一步将和谐理解为事物整体是对差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文明和谐观认为文明的演进需要一个过程,最终将实现文明的大同。
属性更新对于要素来说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在检查中发现有错填或漏更的现象。例如,一条省道在影像上明显已拓宽改造,通过与专业资料对比发现其属性由省道升级为国道。此时,可能会出现只更新了道路的类型、路宽,而忽略了其车道数的变更;有时还会出现只更新了一部分道路的属性而遗漏了其余道路的属性变更。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专业资料的深入分析及作业时的细心。
文明和谐论认为文明和谐是文明对立与统一的最高集合,是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文明间交往的目标与方向是和谐,这是文明交往的最佳诉求与归宿。文明间的冲突与对话、交往是文明间关系的正常状态,有差异就会存在冲突,但对待冲突的态度是取决于文明交往双方的人,落脚点是人。当不同文明端的人对异于自身文明采取敌视、偏见与扩张心态时,文明差异就会走向文明冲突甚至文明杀戮,而当双方的文明心态有所增进,意识到文明和谐才是自身文明发展的最佳途径,那么文明间交往将发挥最大能量,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快速发展,进而反作用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走向文明和谐的关键点在于人的文明思维的转变。
目前中国倡导的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倡导转变各国人民文明思想,促进文明和谐走向的努力。同时也要看到,文明间关系的最佳诉求即文明和谐需要一个长期智慧积累和交往力逐渐成熟的过程,从理想到现实、从感性到理性、从半熟到成熟的文明间关系转变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
二、文明之同:人类智慧成果对社会进步的推动
文明之同,是指不同文明具有相互交流的共通之处,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础与前提。文明之同是一切文明发展的逻辑前提。同是变量,是最大程度的可接受范围,是相互可学习的最大值,是不同文明间的公约数。文明之同,推动人类文明的交往与演变、加快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促进各国人民的全面发展,维护世界秩序的安定团结。文明之同,成为人类文明和谐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共通推动人类文明的更新演变
人类文明的生成与演变、文明程度的增强与提升、文明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无一例外,都是基于文明的共通。文明需要发展和互补,而文明之同就是文明发展与互补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当不同文明看到了其他文明与自身文明有一定的共通点,才会形成文明上的认同与肯定,抛弃对其他文明的偏见、歧视与冷漠。事实上,偏见与歧视的存在正是由于文明间的无知,而无知到有知到想知到乐知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有共通点的支撑与推动。
程序切片技术[5]是一种通过对程序进行分解,只保留与待分析特性相关的程序片段来对程序进行分析的技术。由Mark Weiser在80年代提出,最初程序切片技术主要被用于程序的调试工作[6]。Susan Horwitz等人在文章[7]对程序切片技术的定义为:“对程序的切片得到的程序,一般是由程序中的部分语句和部分判定表达式组成的”。其中的部分语句和表达式是指那些对程序上的某个点p所使用的变量v产生影响的语句和表达式。其中将(p,v)定义为程序的切片准则。
罗素在《中西文明比较》一文中写道:“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3]可以看出,希腊对埃及、罗马对希腊、阿拉伯对罗马、中世纪欧洲到阿拉伯、拜占庭,都是因为前者感到文明安全,放下成见,看到了文明的共通性,才有了后面学习、借鉴、参照、模仿、效法的可能。这时文明就迎来了创新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为文明的整体进步不断提供新的刺激和动力。这是农业文明时期的共通学习。
进入工业文明时期,西方也是在看到了文明的共通之后才开始了对东方的借鉴与学习。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伟大发明之所以被传入欧洲,之后转化为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催化剂与强大的生产力,是基于造纸术与印刷术对西方理性觉醒后对人类自身探索的共通,火药对殖民文化的满足,指南针对航海文化的支持。
文明共通,制度得以不断改进。生产力的发展,与制度的有效性紧密相关,只有当制度适合于生产力发展时,才能最大化发展生产力。而制度的形成与变革,总是需要学习与借鉴。文明共通,就是走向借鉴的第一步。
(二)共通加快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
解放社会生产力就是将束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部分进行调整与改革,扫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而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关的多为市场、资本、科技、人力、制度等。
文明共通,世界市场得以形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交往与生产力”中指出,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基于地理条件和物质基础的逐步完善。文明共通刺激了欧洲的东方寻金热、提供了技术传播的可能性;以文明交往促进的世界历史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形成世界市场的思想基础。
为此,本文将初始温度设置步骤挪至初始种群适应度计算后,不必事先抽取样本计算,而是直接利用初始种群全体适应度进行计算,提升了算法效率和样本代表性。原有SA算法追求尽量高的初始温度值,但太高的初始温度会降低算法运行效率。本文利用SGA进行全局搜索,SA只负责局部搜索,因此采用全体适应度方差法,设计式(44)以保证初始温度值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文明共通,资本才得以全球化运转。资本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能够形成跨国公司、国际合作组织,都经历了不同文明间的互通、尊重与和平共处。只有文明共通,才能避免冲突的频繁发生,为各国人民在心理上谋求安全感与满足感。
文明共通,科技才得以传播,发明才得以保存。文明共通,各个文明就能够在平等基础上合理吸收其他文明的科学技术,创造发明能够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最大化的传播与保存,人们不需要重复创造已被发明的新思想、新技术、新科学。
黍子在禾谷类作物中籽粒较小,在播种时为防止缺苗断垄,播种量较大,幼苗过稠,造成黍子在生长过程中相互抑制,出现生长细弱、穗子小,容易倒伏的不良现象。间苗稀植后,能够充分利用光热、水分、空气及养分等有利条件,明显提高产量。
文明共通,人力资源得以扩展至全球范围内。文明得以承认,该文明的人口才能够自由流动,不会因文明的歧视而被驱赶、侮辱与迫害。如世界历史上关于犹太人的大屠杀多有发生,这是文明间交往的惨案,也是人类文明的悲剧。而当文明共通,人们可以在全球自由选择工作,可以最大化实现自己的价值,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共通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影响还在于每一种旧文明想要引入新文明之时,总是需要在旧文明内部找到能够和新文明共通的经典成分才能够被作为合理的、积极的、健康的新文明思想得以广泛传播,想要传播给哪个群体,就要大量研究该群体已有的文明基础,找到被广泛认同的文明支撑来接纳新文明,如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大量引入,都是通过对古代文明的嫁接来得以实现的。同时农业文明对原始文明的取代、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取代,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取代,也都是建立在对上一阶段文明的共同交流、求取共通的基础之上。
(三)共通促进各国人才的全面发展
任何人都无法阻挡各国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的首要前提是人民尽可能全面发展。国际性人才是21世纪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最需要的强大力量,而国际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各种文明之同的索取与吸收。各个文明对人们的性格塑造是不同的,都有所偏向。这就需要尽可能多地汲取新文明的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文明之同,可以更好地促进人的团结与合作意识,推动理性意识的成熟。尽管人类已经进化到从整体看称得上“文明”的历史阶段,但其动物本性仍具有强大的制约力。现代行为心理学就曾指出,人类历史上众多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敌视、冲突、暴力等具有攻击性的行为都是源自动物性的本能冲动,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生存所保留的自我保护心理。这种对陌生个体或群体的不安全感与恐惧感,即使并没有实据也担心或料想自身会受到侵犯或者伤害,从而习惯于下意识地先发制人、主动出击以防不测,所以结果通常是在没有认清对方的前提下就势不两立。而文明之同,可以使人们的这种攻击性本能弱化,增强合作与理性。
其次,文明之同,可以促进各文明关于人才思想的相互认同,进而有助于增进各自人才的合理成分。生活在集体主义文明与个人主义文明中的个人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受个人主义文明倾向影响的社会成员渴望独立,追求自我满足与个人成就的实现,而受集体主义文明影响较深的社会成员则倾向于通过社会和他人的评价来定义自我,能够为集体的大我牺牲个人的小我。这两种文明均有所长:擅长个性、独立、自我的文明有利于促进独创和进取,擅长团结、忠孝、伦理文明则更有利于合作、和平与稳定。应该看到不同文明都有其不同程度的合理成分,都应该通过求同来增进各自的发展。
(四)共通维护世界秩序的安定团结
不同文化之间之所以能够和平共处,主要因为是对本文明之外其他文明的文明历程的了解、文明心理的认同、文明环境的承认、文明经典的欣赏。通过自我文明与他者文明共通成分的惺惺相惜,来体谅、认同、支持他者文明的生存与发展。审视人类历史会发现,每当不同文明之间看到了彼此的共通点,开始采取容忍态度,以开放心态审视异于本民族与地区的文明时,世界秩序往往是安定有序的。世界秩序的安定团结,是由文明之同促成的多种文明关系逐步建构的。
首先,共通促进文明的平等意识,使各文明放弃等级意识。过去人类对文明的认识普遍存在高低贵贱、野蛮与文明区分的现象,因此就有了自认为高级文明的蛮力入侵,就有了文明间的不平等交流,进而引发文明冲突与文明暴力。应当看到,文明是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适应于各自民族和地区的风俗和习惯的具有独特性的存在,正因为不同才精彩。文明共通,将使文明变得平等,就有了文明间对话、交流的可能性。也只有看到了各种不同文明的平等性,不再以野蛮来定义某些文明,看到各种文明的有效力量,才能以一颗交流的心态去重新认识异于自己的文明。
式中,ω为频率,e代表信号矢量,M代表干涉图数据的取样点数,p为信号空间特征向量维数.理论上ω=ωi时,Px(ω)→∞,事实上误差的存在导致该值不趋于无穷,有一个凸出的峰值存在于正弦信号频率上或者其周围,对应干涉图信号的功率谱.
其次,共通弱化自我中心论,抛弃大国侵略思想。从古至今,不同文明一直在交锋与交融中此消彼长,文明间的巨大冲突其实质都是大国对小国的领土侵占、资源掠夺、市场开拓。而当大国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不再有强大就必然侵略的思想,就更加有可能带来世界秩序的安定,大国的这一不称霸心理也是基于文明间的共通性。
最后,共通推进文明互尊,多文明和谐共生。21世纪,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人类面临的共同的世界难题如移民、能源、环境、贫困、恐怖主义等问题,这就需要各个文明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只有从共通出发,互尊、互诚、互信才能推进和谐共生,解决由无知与偏见引发的社会问题。
文明对话论因过于强调对话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没有进一步思考文明对话之后应如何自省的问题,即看到了文明间的差异与多样之后,如何认识自身文明,以何种态度来重新审视、评价、超越自身原有文明。消除对抗冲突、破除隔阂壁垒是从文明对话开始的,但不应仅仅满足于文明对话。此外,文明对话更多的是基于宗教间文明关系的一种思考与倡导,是针对于文明冲突论的一种文明理论,是围绕对文明冲突论的驳斥与反击形成的文明关系的论点,以文明冲突论批判者身份出现的文明对话论,实际上没有摆脱文明冲突论所抛出的理论假设与前提。
文明之同,是社会进步的前提与强大推动力,同时也要在文明之同中反思如何对待文明之异。
三、文明之异:同中存异与异中求同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具体表现为不同文明间的差异。“唇亡齿寒”“以邻为壑”这两种对待其他文明的态度历来就矛盾地存在,在对待与己相异的文明时,首先应理解差异,正确看待文明多样性,进而发展各具特色的文明样态以维持文明差异,发展差异性文化。最后,应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的精神力量,以促进整体发展。
(一)理解差异正视文明多样性
文明多样性的存在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合理性,具有不可或缺的时代价值。因此,应理解差异,正视文明多样性。马克思主义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阐释文明多样性的根源与其长期存在的必然性。不同国家、地区的生产力状况差异必然导致文明差异,催生文明多样性。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指出:“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这肯定了文明多样性存在的现实性。
文明差异的形成具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合理性。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的祖先适应环境多样性的产物,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这些不同的原始文明是当代文明发展的历史基础,在创造过程中受到已有文明成果的制约。因此不同的国家、地区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明样态。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文明成果都能够完全相互借鉴,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是文明发展的社会物质基础,在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状况、社会制度都是文明差异性的现实性原因。因此,文明多样性会伴随着历史条件、现实生产力等因素的多样性长期存在。
文明差异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基于不同的发展状态形成的文明多样性使得文明之间能够进行交流互鉴。其一,世界文明正是因为具有了多样性才能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现状,各具特色、各有韵味的文明成果,满足了人类对多样性的需求。其二,从个体发展看,了解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才能够相互借鉴、沟通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个体的发展。其三,从整体上看,文明差异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动力。在西周末年,史伯曾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4]不同文明之间的多样性正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尊重文明多样性是新时代文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文明冲突论的核心是西方的霸权文化,实质是文明外衣下的霸权扩张,是具有粉饰性的经济与政治的殖民与掠夺,是突破赤裸裸的殖民扩张之后的包装性文明手段的掠夺。作为一种国家权力的扩大手段,其粉饰作用一经暴露,必然走向衰败。
(二)立足差异推动多元化发展
各美其美,多元发展是适应文明多样性的当代选择。不同国家有着自己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当代特征,应当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多元发展。在文明交流对话中以我为主发展自身文明成果,延续文明多样性,才能够为世界贡献具有民族性的文明成果。
在历史传承方面,各国家、民族应注重挖掘和延续优秀的自身文明。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能够发挥历史价值,以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文物保护。传承和宣传古老的历史文明,使现代人基于优秀的历史文明发展现代文明,尊重、崇尚当地的历史文明,并且在传承历史文明中不懈创新,以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方式进行文明成果创新,使得具有历史沉淀的古文明具有符合当代的特征。
在现代化发展方面,结合本地域的发展优势进行文明创造。其一,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励人民群众投身于文明创造实践中,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另外,各地应当结合当地的文化审美创造出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成果。其二,结合自身文明发展中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国家样态,发展生产力作为文明进步的基础,促进生产力与经济发展,为文明进步提供经济基础。其三,挖掘当地的特色文明优势,并借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增加自身文明的影响力。
正视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平等相待的交往准则作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保障。亚洲是七大洲中人口最多、幅员最为辽阔的一个洲,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道路以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差异。然而,不同民族的文明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并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因此,应当正视差异,尊重差异。
在相互借鉴方面,增加自身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促进自身发展;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吸收借鉴不同政治制度、不同历史背景下人类的文明成果,使自身文明在借鉴其他文明的过程中形成开放体系,通过人口流动、教育、商贸等传统方式进行对话互鉴,使文化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流通;运用网络技术形成国际智库、国际研究所等新的交流平台,使各个国家的文明发展能够在交流中互鉴,在交流中发展;面对一时难以解决的差异、分歧应当秉持包容、接受的态度,求同存异、尊重和正确对待与自身文明不同的东西。
(三)交流对话寻找共同精神依托
寻找共同精神依托是应对文明多样性的主要途径,亚洲文明、世界文明的未来需要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集体认同、共同的思想理念。基于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相互借鉴,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探索更大的共通点,基于共同的精神力量维护世界和平,通过相互尊重、协商一致构建命运共同体。
对国家、社会来说,价值追求是意识形态的实质与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将人类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追求定义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尽管不同民族有自己的价值追求,有各具特色的价值观,然而共通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生态、共同面对的全球挑战,使得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民产生了共同的价值诉求。另外,对和平、平等、公正等价值的追求几乎是所有人类文明的共通之处,因此,我们能够发现和寻找在价值追求上的最大公约数。
集体认同是对“共有问题”的反应,环境问题、国际金融危机、贫困问题需要人类共同面对。因此,具有问题导向的集体认同意识在应对问题的对话中生成,形成了对和平发展、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集体认同。通过文化交流进行的社会整合最终形成一定的集体认同,发展基于血缘、地缘的区域认同观念。在交流中能够加深对彼此的认知与理解,增进集体认同感,对文明成果产生的认同感是集体认同的情感基础。
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思想信念与认知结构。德国学者滕尼斯指出,共同体的典型特征就是成员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有约束力的思想信念”[6]。共同的、有一定约束力的思想信念是形成共同体、维系共同体不可缺失的社会因素。
四、文明之约: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力量
从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区域性的亚洲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2]其中,文明对话互鉴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和精神力量,亚洲各国应以文明对话的方式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促成文明和谐。
(一)以平等共处的尊重态度作为前提保障
但是在垄作坡耕地的样点 7Be含量变化出现减少与增加并存的情况。不同坡位与坡度的耕作垄样品 7Be含量具有一定程度的顺坡变化。耕作垄的不同样点间的含量差异较为显著,与种植垄的微坡形态和坡度变化特征有关。主要是由于增加了垄作措施,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土壤吸收降雨水分的能力,并改变了坡面径流形成的方式和机率。
亚洲各国的经济现状与发展道路各具特色,发达经济体、欠发达经济体共存,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现状有高低差异,且都在实践探索中发展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了解自身经济发展道路与其他文明体的经济发展道路,平等看待与自身相异的经济制度,摒弃固有成见,以平等共处的方式、相互尊重的态度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各国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政治制度上看,亚洲47个国家所面对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因此,国家机构设置、权力运行方式、治国理政的地方智慧也各具特色。从政治观念上看,政治观念既包括对本国政治的基本观点也包括对世界政治的认识,亚洲各国对于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异传统习俗、礼仪,对特定区域内的成员起到行为规范的作用。从历史上看,亚洲是典型的文明输出地、文明发源地。由于地域辽阔,亚洲的不同地区在节日、礼仪、生活方式上有着差异。在具体的交往过程中,应当了解其他文明中的风俗习惯,尊重差异。
宗教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经济都有着复杂的联系。亚洲的宗教问题尤其不可忽视。亚洲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宗教的发源地,1000多个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处理好宗教问题、尊重亚洲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是维持地区和平,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
(二)以美美与共的文明互赏作为精神保障
由于认识到文明对话的重要性及必要性,2001年11月第56届联合国大会积极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为文明间的广泛沟通、世界秩序的维护及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1年成为“文明对话年”。这是一次来自75个国家所共同支持的文明理念,有利于加强不同文明间的团结关系。文明对话论所强调的对话是文明间较浅层次的交流阶段,停留在文明间关系的初级阶段。
生物医药产业的监管手段过于单一,完全依靠监管部门进行监管,没有发挥民众和媒体的监管作用;缺乏有效性,主要对生物医药产品的外包装、产品标识和名称等外在问题进行监管,而很少关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技术等内在问题,导致很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生物医药产品流入市场;以抽样监管为主,无法全面监管所有生物医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
以美人之美的态度欣赏其他文明的思想观念、文明成果,以欣赏的态度作为互鉴交流的前提。亚洲国家的文明从纵向看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从横向看呈现着各具特色的多元特征。文明之美体现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艺作品等不同的载体上,不同的文明形式体现着当时当地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美的追求,以欣赏和审美的眼光看待其他文明才能有更多借鉴的可能。欣赏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产生的效益与优越性,欣赏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欣赏不同的风俗传统、社会习惯,发现其他文明中可供借鉴的优越性。
2017年5月—2018年5月,共搜集50例病例,均为我院临床诊断为ITN患者,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28~78岁,平均(55.8±10.6)岁。症状均为单侧,右侧30例,左侧20例。将有症状侧设为患侧组,无症状侧设为健侧组,各50侧。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头痛协会(IHS)制定的ITN诊断标准[2],检查前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以美美与共的追求在亚洲范围内形成共同的情感认同。一方面,亚洲文明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亚细亚生产方式催生了四大发明、阿拉伯数字等一系列文明成果。历史上亚洲农耕文明的辉煌、可考的国际交流、共同传承的亚洲文化遗产、对东方智慧与东方审美的认同,这些都是形成亚洲文明自信的历史基础。另一方面,亚洲国家有着地域和人种上的天然联系,相连的地理环境、相似的人种特征,使得人民对于不同国家的文明成果具有更多的理解力与认同感,能够形成共同的认同感。
亚洲文明的美轮美奂使得亚洲人民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欣赏彼此文明中美的元素,认可与己相异的文明样态,是互学互鉴的心理准备。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是亚洲人民的共同追求,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基础上构建文明和谐环境,能够使亚洲人民在和平、和谐、“大同”的环境中生活。
(三)以互学互鉴的文明交流作为主要方式
和平的文明互鉴,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要途径。文明交流的方式历来有自觉和非自觉两种,在文明交流中也存在矛盾、冲突。然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应该以教育、商业等和平方式进行文明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交流,形成共同的情感基础、物质基础。
通过物质文明的交流共享文明成果,将国家利益置于共同体利益之中,以共同利益凝聚团结力量。以商贸活动作为主要方式进行文化产品的交流和物质文明的交流,有助于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在亚洲范围内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经济交流平台,以“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实务性经济合作。结合各国的经济发展优势进行产品、技术的共享,将各国、各地区的优势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促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层面的合作交流。
通过政治文明的交流分享治国理政经验。政治文明中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模式,其发展是结合本国实际不断调试的过程。亚洲各国有着类似的政治追求,各国都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身的政治制度与政治观念,在政治权力运行过程中凝聚起来的政治智慧可以相互交流。
通过精神文明的交流增加共识维护地区和平,文明的多样性与民族性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第一,不同民族应当对自身的精神文明作出符合世界话语体系的完整诠释,了解本民族的伦理、风俗、道德等精神文明,构建对话前提。第二,在亚洲范围内构建对话平台,以学术组织、民间团体等做为交流平台。第三,个体应虚心学习其他国家、民族的精神文明成果,博采众长增加共识。
通过生态文明的交流合作维护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亚洲范围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问题需要亚洲各国共同应对。亚洲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断增加的人口增长速度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粮食、能源、环境、生存空间都是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亚洲各国应当基于生态文明进行交流,形成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招聘需求人数规模指标、招聘需求覆盖度指标和发布频率指标3个指标的权重,用来计算岗位紧缺度指数,通过计算,三者的权重分别是:招聘需求人数规模指标的权重为0.2583,招聘需求覆盖度指标的权重为0.6370,发布频率指标的权重为0.1047。最终,岗位紧缺度指数=100*(0.2583*招聘需求人数规模指标+0.6370*招聘需求覆盖度指标+0.1047*发布频率指标)。
(四)以与时俱进的文明创新作为动力源泉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文明成果,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动力源泉。相同文明场域下人们的观念模式、思维模式、行为取向具有稳定性和同质性。在借鉴、交流中不断迸发创新活力,以文明创新推动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激发创新思维。由于思维方式具有群体性,处于相同文明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在思维模式、思考逻辑上具有客观存在的同质性,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而不同文明场域下的社会成员,基于社会文化的差异在思考方式上具有异质性。因此,借鉴其他文明中与本文明相异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好地在本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相互沟通交流过程中,认识到本文明发展的不足,产生对“自我意识”的不足,学习其他文明的思维模式,更新自身的发展思路。在创新思维的指引下促进共同发展。
创新文明成果。“一带一路”倡议是创新之路,是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创举,通过文明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使文明发展处在不断革新过程中。整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思想前沿、制度前沿、技术前沿,结合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实践成果进行交流;实现生产中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精神创新,借鉴其他文明进行创新;构建平台进行教育、学术、技术方面的交流,共创共享创新成果。
如果文章目录生成后,发现文档内容和章节有变动,目录就必须要更新,将插入符移动到目录中,单击右键打开快捷键,选择“更新域”命令打开“更新目录”对话框,根据需要选择更新内容,确定退出,完成目录更新。另外,将插入符移动到目录中,按F9键,同样可以更新目录。如果目录需要删除,将光标移动到目录的左侧,光标变成向右的空心箭头时,单击鼠标选定整个目录,按“Delete”键删除目录[2]。
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有许多基层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不高,甚至有少数基层领导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并没有必要性,这使得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实施的过程中推广方法和得到的支持较少,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户很难及时了解和掌握农业的先进技术,对于提升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是非常不利的。由于我国农户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获取农业技术的能力较差,在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的情况下,农户是很难自行探索相关技术的,这也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所在。
创新实践方式。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一方面,结合时代发展要求进行网络空间的文明建设。它是亚洲命运共同体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应当通过新的文明成果将不同国家相联系。另一方面,创新合作模式,以智库网络为依托,建设数字“一带一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说:“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7]
参考文献:
[1]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文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2]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5月15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6.
[4]左丘明.国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5:3.
[5]池田大作,杜维明:对话的文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2.
[6]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1.
[7]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2017年5月14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On Harmony Strategy of Asian Civilizations
Lu Lige ,Li Huafei ,Ye Xuyan
(School of Marxism, Moral Education Center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of Shaanxi,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Shaanxi)
[Abstract ]From civilization clash, civilization dialogue and civilization communication to civilization harmony, the relationship theories concerning civilizations have been gradually clarified. Civilization similarities can promote the renewal and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s, spur the constant liberation of social production, enhanc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alents of all nations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and unity of world order. As for civilization differences, we should acknowledge the diversity, go for multivariat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and look for mutual spirit power by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Within Asia,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Asia should be promoted through respectful attitude based on equality, mutual appreciation based on diversified and harmonious world, civilization communication of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ivilization harmony based on civilization innovation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Key words ]civilization harmony; civilization similarities; civilization differences;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Asia
[中图分类号] D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140(2019)06-0025-09
[收稿日期] 2019- 09- 07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工作目标研究”(项目编号:19JZD045)
[作者简介] 卢黎歌,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华飞,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意识形态研究;耶旭妍,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青年工作和心理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戴 正 责任校对 戴 正)
标签:文明和谐论文; 文明之同论文; 文明之异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亚洲命运共同体论文;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高校德育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