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人文地理国情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地理论文,国情论文,中国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情,是一个国家相对稳定的总体的客观实际,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方向。
地理学科做为一门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在落实江总书记指导精神,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本学科性质范畴看,地理国情可分为自然地理国情和人文地理国情两大类。其中,人文国情牵涉幅面广,概念多,内容丰富,分析指导的重、难点突出,是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人文地理国情的主要内容的确定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政策。
(2)人口基数大,分布不均衡,增长速度快,文化素质低,人口压力大。
(3)资源和物产较丰富,但利用不尽合理。
(4)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经济发展迅速但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水平较落后。
(5)地区差异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与完善。
人文国情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初中的《中国地理》,高中《地理》相关教材之中。
二、中国人文地理国情教育的特点与任务
中国人文地理国情是综合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中国的自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结合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特点,把人地关系落实到国情、区情、省情、县情、乡情的实际教学中,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民族观、资源利用观、人口观、环境观等人文观念。通过学习和运用地理学原理,对我国地区区域人文环境的评价,树立报效祖国、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激发学生为建设祖国而献身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和紧迫感。
中国人文地理国情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宏观上可分为人文地理知识教育、人文国情情感教育和基本国策教育三项。其具体目标层次如下表:
三、中国人文地理国情教育的原则
1.区域性、综合性、系统性
人文地理是建立在大量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材料上,人文离不开自然等诸要素,所以人文国情教育关照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系统性原则,充分结合我国自然地理理论知识分析,使学生客观地、科学地、系统地从基本事实与理论中学会演绎归纳中国人文国情。
2.阶段性与客观性相结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施人文国情教育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要求中国教育必须分阶段进行,突出重点。初中是打基础阶段,应注重正面教育,反对反面教育。事实胜于雄辩,摆事实讲道理是主要手段。高中是学生系统深化阶段,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应以加强正面教育为主,辅以反面的理性分析,重在说理找差距。
3.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文国情教育的核心
列宁说“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了解人文国情,要使学生理解我国为什么必须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要使学生理解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制订的基本国策方针、法令法规;要使学生理解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社会主义富强之国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小树立报效祖国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总之,使学生充分认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建设成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体现,是人文国情教育的核心内容。
4.纵比横比,有机结合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主要手段之一。历史的纵比和空间地域的横比,两者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客观而全面地认识我国人文国情的现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
5.理论联系实际
深化国情教育,可结合本地区经济面貌和居民生活的巨变,联系本县乡工农各行业发展变化,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社会主义方向的正确性。还可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实地调查与访问,搜集新的事例、材料探讨和总结,多渠道多向度地开展人文国情教育。
四、人文国情教育的途径
人文国情教育做为中学地理德育目标系统的一部分,应统一贯穿在整个中国地理教学过程中。作为素质教育,与智能教育和培养有机结合、渗透。
(一)寓国情教育于地理教学中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国情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人文地理知能教学中,加强国情教育要求的处理。
其次,在学习和领会的基础上,处理好地理纲要、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关系。在各单元阶段和总复习中,还应系统地归纳人文国情大势。
(二)潜移默化,重点落实
依照新纲新教材的特点潜移默化,重点落实的人文国情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提高科技生产水平,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工、农、交通运输、邮电、商业等,通过历史和地域比较,看经济发展速度、水平、讲生产发展和布局日趋均衡的合理性发展,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主要产品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粮基地的建设等”,“工业发展每年递增6%是世界最快的,独立的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日趋合理的布局等”。
同时,宣传党的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调整发展及今后的前景和方向,指明发展的途径方法。如农业在提高单产、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科技兴农、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加快现代化进程四个方面挖潜,工业主要工作是开能节源,改革传统工业,促进加工业,发展高精尖新科技产业,和进一步搞活和发展大中型企业,引导扶植乡镇企业的发展。
2.建设中存在问题和差距
正确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方向,认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认识到建设中存在问题差距,有助于学生树立将来报效祖国的危机感、紧迫感与参与意识。我们要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强经济建设,如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现代化技术、经营管理、人均产量等还有明显差距,运输邮电的“瓶颈”效应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等。
3.人口观与民族观
人口众多,是中国突出的国情。大陆人口已达11.6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中国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辛勤劳动与智慧,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农村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收入增长很快,粮食产量大,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影响现代化进程,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国策。由于地域历史因素,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南、西北、东北边疆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但资源丰富,建国以来,国家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
4.影响经济建设中存在问题、差距的客观因素
①人口是公分母。经济发展上,人均国民收入,人均产量,人均资源量等相对数量等不足。
②人口绝对数量大,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民人口比重大,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③“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政策的失误和曲折道路,延缓了生产发展的速度。
④资源利用不尽合理,各行业存在浪费、消耗严重问题,资源有限,生产效率较低。
⑤底子薄,“一穷二白”的落后基础;地域辽阔,国情复杂;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竞争,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⑥全民法制观念,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实施完善,全局观念、环境保护意识、短期目标与长远利益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