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气象局 云南凤庆县 675900)
摘要:2013年12月3日07时至11时,凤庆县凤山镇出现大雾天气,最小能见度为100米,11时30分后大雾逐渐消散,天空晴朗少云。我台于8时10分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信号,11时30分解除大雾橙色预警信号。本次雾的形成机制是近地面空气由于降温,水汽含量增加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或凝华而形成辐射雾。目前,要准确预报雾的出现时间地点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为了进一步认识雾的形成原因,本文以2013年12月3日大雾天气为例,阐述了产生大雾天气的形势背景,分析了出现大雾天气前后大气层结状况、风速变化状况以及水汽条件对形成大雾天气的影响,目的是对这次天气过程总结分析后,对该类天气有一定的认识,并对以后出现类似天气进行预报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凤庆;大雾;过程;分析
引言
雾是贴近地层空气中悬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乳白色的集合体,使水平能见度距离降至1千米以下时称为“雾”,形成雾的机制是近地面空气由于降温或水汽含量增加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或凝华而形成雾。根据形成过程的不同,雾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上坡雾、蒸发雾。按物态分,有水雾、冰雾和水冰混合雾三类,它们分别由水滴、冰 、晶和水滴伴冰晶组成。大雾是重要而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当大雾出现水平能见度小于1km时,严重影响交通安全,当大雾弥漫或大范围出现浓雾天气时,常使交通事故增多。有时在风速较小的情况下,浓雾天气维持时间较长,不易扩散,使得空气中存在的有毒物质要比无雾日高得多,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很大。因此,做好大雾天气的分析与预报,及时开展决策服务工作,为政府及交通部门提供有益的大雾服务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此次大雾的特征
凤庆此次大雾主要影响凤山镇、洛党镇、小湾镇的山谷地带,分布不均。凤庆此次大雾主要出现在晴朗、微风而近地面气层又比较潮湿的清晨,大雾最小能见度为100米。在底层空气潮湿,产生大雾。大雾水平分布主要在凤山、洛党的山洼地带,水平尺度不大,垂直尺度分布不均匀,底层是大雾,上层云量稀少,阳光明媚。由此可看出此次大雾的特征:①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日变化;在下半夜到清晨,日出前后最浓,白天辐射升温逐渐消散;②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潮湿的山谷、洼地、盆地;③辐射雾的垂直、水平尺度:厚度几十米到几百米,平均150米左右,水平范围不大。
2天气情况及各气象要素变化
2.1前期天气情况
2013年11月至12月1日,我县主要受偏西气流影响,冷空气活动,空气干燥,水汽条件差,我县无降水天气过程,12月2日受南支槽东移影响,我县大部地区出现阵雨局部小到中雨天气过程,凤山镇日降雨量为10.5mm,日最高温度为16.9℃,最低温度为11.7℃,2日午后天气转晴,夜间云量较少。3日07时至11时,凤庆县凤山镇出现大雾天气,最小能见度为100米,11时30分后大雾逐渐消散,天空晴朗少云。
2.2 雾形成前后气候要素变化分析
由气温变化可以明显看出,2日夜间温度变化小,温度上升出现在10点之后,无冷却条件。3日夜间1点开始后气温逐渐下降,至7时气温降至7.8℃,之后随着白天辐射升温逐渐消散,气温逐渐上升,至11点后气温迅速上升。大雾于7点在我县开始出现,8时大雾最浓,11点05分后大雾消散,天空晴朗。由露点温度可以看出,2日露点温度变化较小,3日露点温度在2时开始逐渐下降,至7时露点温度达到最小值6.9,之后逐渐升高,到12时达到最高。2日温度露点差从21时逐渐下降之后,到7时逐渐升高。3日从21时至11时露点差变化较小,基本无变化,降低至0.6,体现了近地层空气饱和状态,基本达到饱和状态。11时之后温度露点差迅速上升,空气湿度降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相对湿度2日从75逐渐上升到94,而3日相对湿度在92以上,空气较湿润,大雾期间湿度达到95。大雾前后风速在0.3—1m/s之间,有风且风速小,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维持。至12时风速达到4.8m/s,随着风速的逐渐增大,大雾消散。
3高空分析
凤庆位于东经99°56′,北纬24°35′。12月1日08时500hpa高空图(图略)上,我省为西北气流控制,在东经94°、北纬27°有低压槽,我站为槽后西北气流影响。12月1日08时700hpa高空图(图略)上,在东经94°、北纬27°有低压槽,腾冲—普洱间有风向切变,我站位于切变线后。低槽切变影响,2日我县大部出现阵雨局部小到中雨天气过程。到2日08时,500hpa(图略)我省为西北气流控制,滇西、滇西南至滇南一带为580的均压场,在腾冲为鞍形,我站为鞍形场后的西北气流控制。700hpa(图略)我省大部为偏西气流控制,滇西、滇西南及滇南为315的均压场控制。2日08时的高空场我站为均压场控制中,且位于鞍形场后。高空场处于稳定的层结,有利于辐射雾的形成。
4大雾的形成
辐射雾是由于地表辐射冷却作用使地面气层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称为辐射雾。一般出现在晴朗、微风而近地面气层又比较潮湿的夜晚或清晨,在秋冬季比较容易出现(秋冬季夜间长,晴天多,辐射冷却量大)。辐射雾的特征:①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日变化:秋冬季居多;多在下半夜到清晨,日出前后最浓,白天辐射升温逐渐消散;②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潮湿的山谷、洼地、盆地;③辐射雾的垂直、水平尺度:厚度几十米到几百米,平均150米左右,水平范围不大,分布不均,常零星分布,在平原上也可连成一片。
4.1辐射雾的形成条件:
4.1.1 冷却条件:2日夜间至3日清晨为晴朗少云,地面散热迅速,使近地面气层降温多,有利于水汽凝结。当低空有辐射逆温形成时,有利于近地面层大量雾滴聚积于逆温层下而形成辐射雾。3日夜间1点开始后气温逐渐下降,至7时气温降至7.8℃,之后随着白天辐射升温逐渐消散,气温逐渐上升,至11点后气温迅速上升,大雾消散。
4.1.2 水汽条件:3日露点温度在2时开始逐渐下降,至7时露点温度达到最小值6.9,之后逐渐升高,到12时达到最高。3日从21时至11时露点差变化较小,基本无变化,降低至0.6,体现了近地层空气饱和状态,基本达到饱和状态。11时之后温度露点差迅速上升,空气湿度降低。3日相对湿度在92以上,空气较湿润,大雾期间湿度达到95。近地面层水汽充沛时,气温稍有下降就会使水汽凝结。湿度越大、湿层越厚,就越有利于形成雾。当空气被雨和潮湿的地面增湿以后,对形成此类雾特别有利。
4.1.3 层结条件:2日08时的高空场我站为均压场控制中,且位于鞍形场后。高空场处于稳定的层结,有利于辐射雾的形成。
近地面气层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时,就有利于水汽和尘埃杂质的聚集,如又有辐射冷却作用便易于水汽凝结形成雾。当气层不稳定时,就有利于上下层热量的交换和水汽扩散,而不利于雾的形成。
4.1.4 风力条件:大雾前后风速在0.3—1m/s之间,有风且风速小,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维持。至12时风速达到4.8m/s,随着风速的逐渐增大,大雾消散。静风有利于形成露、霜或浅雾,但不利于形成雾;微风(1-3米/秒)对雾的形成最有利。要形成一定强度及一定厚度的辐射雾,仅有辐射冷却还不够,还必须有适度的垂直混合作用相配合,以便形成较厚的冷却层。空气静稳时,垂直混合太弱,不利于形成辐射雾,而风速过大(>3米/秒)及温度层结不很稳定时,垂直混合又太强,也不利于形成辐射雾。
参考文献:
[1]韦江红.来宾市一次连续大雾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3,34(12):71-72.
[2]潘杰丽,潘静,谢仁忠.钦州市一次春季连续性大雾气象特征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33(01):45-47.
作者简介:晏和勇(1978-)男,汉族,云南宣威人,工学学士,工程师,从事大气探测、天气预报及气象服务工作。
论文作者:晏和勇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研究》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大雾论文; 水汽论文; 天气论文; 风速论文; 露点论文; 凤山论文; 温度论文; 《科技研究》2019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