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互联网络宏观状况看数字鸿沟问题——对CNNIC最近6次互联网信息资源调查报告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网论文,鸿沟论文,信息资源论文,调查报告论文,互联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203
CLASS NUMBER G203
“数字鸿沟”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随着信息时代的产业格局以及全球化分工逐渐分明,发展不均衡造成的数字鸿沟问题也逐步凸现。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且在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同教育程度的阶层之间和不同收入水平的阶层之间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凸现出来的一个全球性问题。
目前国内学者在分析研究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数字鸿沟时,多数都是从电脑拥有量、因特网主机数、网络用户数这3方面对比来研究,在研究我国各群体间的数字鸿沟时也大多是从互联网的角度去分析,但也有少数学者是从经济、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因素上来研究我国的数字鸿沟问题。
本文通过对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00年1月、2000年7月、2001年1月、2001年7月、2002年1月、2002年7月发布的6次互联网络信息资源调查报告中的我国互联网络宏观指标——上网计算机数、上网用户数、域名情况、WWW站点数和国际线路总容量等几项调查指标来分析比较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
1 上网计算机数与上网用户数
表1 上网计算机数 (万)
从表1看出,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数从2000年1月至今,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在这连续的5个半年中,增幅依次为85.7%、37.2%、12.3%、25.1%和28.6%,平均增幅为37.8%,大大快于中国信息化总指数从1998年开始平均每年21.9%的增长速度。每年的总上网计算机数中主要是以拨号上网为主,平均每6台上网计算机中有1台是专线上网,另外5台是拨号上网。但是专线上网计算机的增加幅度却是拨号上网计算机增加幅度的2.3倍。这主要是由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拨号上网与专线上网方式相比,速度慢且价格不划算。现在多种形式的专线上网方式(如HDSL、DDN、ADSL等)为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的余地。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上网用户数也呈直线上升态势,到2002年7月已经达到了4580万人,是2000年1月的5倍。上网用户采用专线上网、拨号上网或是两种方式同时采用。与表1情况相同的是,专线上网用户数增加幅度远高于拨号上网用户数。
表2 上网用户数 (万户)
从第二届亚太城市信息化论坛方面的数据来看,目前占世界人口16%的发达国家拥有全球90%的网络主机,仅纽约拥有的网络主机就比整个非洲的还要多。在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中,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到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拉大,这导致经济发展上的南北差距也在逐渐扩大。我国人口众多,庞大的基数使得我国人均的各项指数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中国每万人口因特网主机数仅为1.30台,是非洲的1/3,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06.90台;中国的每万人口因特网用户数为271.35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美国的4%。从每台因特网主机负担的因特网用户数来看,中国的数值最高,为208.37用户数/因特网主机,而美国为2.27,世界平均水平为4.54,中国也成为世界因特网资源使用最紧张的地区和因特网使用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数字鸿沟在国内已经出现并有扩大的趋势。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上网用户数占全国的62.33%,排在最后的10个省市加起来也才占4.36%。从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地区的比较来看,东部地区是因特网普及的领先地区,因特网用户的普及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7倍,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0.45倍和0.32倍[1]。
2 域名情况
从1994年开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就开始负责.cn下域名的注册服务。.cn下的二级域名分为“类别域名”和“行政区域名”两类。“类别域名”有.ac(研究机构)、.com(企业)、.edu(教育机构)、.gov(政府部门)、.net(互联网络)、.org(非盈利组织)6种。“行政区域名”有.bj(北京)、.sh(上海)等34个,分别对应于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CNNIC的域名调查就是按照以上划分原则对我国.cn下注册的域名数进行分类统计的,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cn下注册的域名数 (个)
从2000年1月到2001年7月,我国的域名数虽然在绝对数字上表现出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已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连续3个半年的增长幅度依次为104.8%、22.4%和5.1%。从2002年1月开始,域名数开始减少,比半年前的调查数据减少了1043个,至2002年7月,域名数继续下降,比2002年1月减少了1173个。
从域名的类型来看,.com和.net下的域名数在所有域名中占有最大的比例。以2002年7月的统计数据来看,.com下的域名数占总域名数的78.3%;.net下的域名数占总域名数的9.7%。跟我国域名数的总体发展趋势相一致,.com、.net和行政区域名下的域名数在连续增长很长时期以后,在最近一年中的注册数量开始减少;.ac下的域名数在2001年7月出现略微减少以后又呈逐渐上升趋势;而.edu、.gov和.org下的域名数始终保持稳步上升势头。
.cn下注册域名数的变化趋势是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首先与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大气候有一定的关系。其次,我国电子政务工程的大力开展也对政府机构的域名数量造成直接影响。1999年1月22日,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联合40多家部、委、办、局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政府上网工程”,标志我国电子政务的开端。目前,已有800多个国家级政府部门申请了域名,其中200多个投入正式运行,除国家各部委外,各地政府也相继在网上亮相,其中上海2/3的各级政府机构都已上网[2]。到2002年7月,.gov下的域名数已经达到6686个,但是有意思的是,因特网最发达的美国,.gov下的域名数才1000多个。再次,近年来,在“科教兴国”的大旗帜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使得.edu下的域名数有所增加,正在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也将对其造成一定影响。
在CNNIC公布的调查报告中,列举出了各省的注册域名数。本文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撰写的《中国跨世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对我国东、中、西部的省份划分方法把我国地域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以及港澳台地区这几个部分,以便更加直观地显示出我国地区之间信息化水平的差距(见表4)。
表4 我国域名的地区分布(个)
续表
从表4统计的数据看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注册域名在数量上有很大差距。东部的域名数最多,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最少。这样的格局和3个地区整体的信息化水平和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致的。
具体来说,在每半年一次的域名数调查中,东部地区的域名数量均为西部地区域名数量的10倍以上,依次为12.80倍、12.21倍、11.09倍、10.57倍、10.92倍和10.82倍。东西部差距虽然很明显,但这种差距正在减小。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要“抓住世纪之交历史机遇,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2000年1月国务院专门成立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2001年国家确定加快西部对外开放的十大优惠政策;2002年7月颁布《“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这些都说明了我国政府对西部开发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几年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中部地区的域名数量处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中部与西部之间始终保持着1.3倍左右的差距。2000年和2002年上半年的差距稍微拉大到1.5倍左右,而东部与中部之间的数量差距有略微缩小。北京、广东和上海是全国注册域名数量最多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比较高、高素质人才云集、信息意识比较强,到2002年7月,这3个地区的域名数量为71627个,占全国域名总数的57.5%,仅北京一地的互联网域名就占全国的31%,而大多数中西部省份还不到1%。此外,日本在2000年3月互联网登记的域名数为143373个,我国在2000年7月的域名数为126990个,比日本少16383个,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信息差距略见一斑[3]。
3 WWW站点数
表5 我国www站点数(个)
我国的WWW站点数除2001年上半年比2000年下半年减少22666个外,其他的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到2002年7月已经有293213个站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对我国网络信息资源有一定的影响。据统计,全国目前共有包括内蒙古、宁夏、西藏等偏远内陆地区在内的3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拥有自己的政府站点,其中最小区划已达区(乡)。
虽然我国的WWW站点数在绝对数量上占有一定优势,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地区之间信息化水平差异很大,所以从人均指标来看,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距离就显而易见。从2001年《国际统计年鉴》上的国际互联网站普及率这一指标来看,我国大陆地区的互联网站普及率为0.7个/万人,日本是269.3个/万人,美国是2419.9个/万人,即使是香港地区的互联网站普及率也有182.9个/万人,是中国大陆地区的261倍。
4 国际线路的总容量
表6 我国国际线路总容量(M)
我国的国际线路总容量可以说是在飞速发展。在1999年底只有351M,到2002年上半年就达到了10576.5M,是原来的30倍,目前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其中中国科技网占55M,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占6452M,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占257.5M,中国联通互联网占693M,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占2870M,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占2M;中国移动互联网占247M;中国长城互联网和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正在建设中。由于电信重组,使原来的十大互联网络单位重组为九大互联网络单位。重组后的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在国际出口带宽方面居于前2位。其中,中国电信的出口带宽为6452M,占总出口带宽的61%;中国网通的出口带宽为2870M,占总出口带宽的27.1%。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出口带宽之差为3582M,而半年前二者之差为5567M,这种带宽之差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提供了可能[4]。
尽管最近一两年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了很大投入,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总是存在的。美国电信地理公司2000年调查统计了各城市互联网国际线路的总容量,然后根据容量大小排列各城市线路带宽。调查表明,全球互联网国际线路带宽最大的城市首推英国伦敦,纽约位居第二,日本的东京排名第15。中国没有一个城市上榜,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4]。
5 结论
从CNNIC最近6次互联网络信息资源调查报告中的上网计算机数、上网用户数、域名数量及其分布情况、WWW站点数和我国国际线路总容量这几项指标来看,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国内不同地区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
国情不同和经济状况的差异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数字鸿沟出现并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数字鸿沟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南北问题”,成为国际发展差距的代名词。就我国国内而言,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与传统信息资源类似,主要集中分布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具备资金与人才优势,而且传统信息资源较为丰富,在此基础上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优势,由此造成我国自东向西网络信息资源递减的现象。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重视落后地区的信息化建设问题,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正在逐步缩小(虽然幅度很小)。如何填平数字鸿沟,并将数字鸿沟转化为数字机遇成为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