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口腔修复患者的牙科畏惧症及相关因素探析论文_王晴晴

基于口腔修复患者的牙科畏惧症及相关因素探析论文_王晴晴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妇幼保健院

摘要:目的:探讨牙科畏惧症与多种因素的关系,帮助患者克服牙科畏惧症,从而提高口腔修复患者的满意度。方法:牙科畏惧量表是目前最为推崇和应用最广泛的测量牙科畏惧的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可信度。结果:口腔门诊修复患者中牙科畏惧症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也存在对牙科治疗高度畏惧的患者;了解口腔修复患者的治疗需求为临床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牙科;畏惧症;患者;口腔修复

1引言

由于大多数研究的对象不同以及使用的量表不一致,牙科畏惧症在各国的流行趋势不尽相同。牙科畏惧量表是目前最为推崇和应用最广泛的测量牙科畏惧的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可信度。本研究采用牙科畏惧症,调查发现口腔修复患者的牙科畏惧症的发病率为11.4%,其中5.2%为畏惧型,7.1%为高度畏惧型。略低于Nicolas等的调查结果13.5%,虽然均针对成人,本调查对象的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率与Nicolas等的调查结果不同可能与样本来源不同和样本数量受限有关。低于Far牙科畏惧症等,虽然调查对象均为口腔患者,本调查对象进行的是义齿修复治疗,相对于牙周治疗,义齿修复过程中创伤和出血较少,这可能与牙科畏惧症发生率较低有关。调查显示没有牙科治疗史的修复患者在牙科畏惧症发病率上明显高于有牙科治疗史的患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先前的就诊经验,能够缓解患者在修复科就诊时的心理紧张度。虽然口腔门诊修复病人的牙科畏惧症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也存在高度畏惧的病人,临床医师应对这类病人予以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病人对牙科治疗的畏惧和畏惧。

2样本的选择

本研究主要针对成人牙科畏惧症,因而选择样本人群年龄在17周岁以上。样本来源于口腔修复门诊,可能会存在有一定的选择偏倚,相对而言,到医院进行修复治疗的人群比在社区随机抽取的人群其口腔健康意识更强,但这部分人群中肯定很少存在对牙科的治疗极度畏惧的人,因为对牙科治疗极度畏惧的人群是一般不愿意到医院口腔门诊就诊的;另一方面这部分人群的依从性会较好,其填写的内容较为真实而可靠。由于进入病人角色,门诊病人的心理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之一为:需要尽快就医。所以,考虑到就诊时间和量表完成准确性等因素,要获得大量的研究样本较为困难。本次调查的样本数为246例,既能较准确的获得临床上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畏惧的相关信息,又具有可行性,结果较为客观。

3调查结果与讨论

3.1患者自身情况与牙科畏惧症的关系

结果显示:口腔修复患者各年龄组之间牙科畏惧症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国内外研究表明,牙科畏惧症的发病具有一定的性别特征,女性在畏惧表达方面比男性更为敏感,女性更容易产生牙科畏惧。本次调查显示不同性别的患者牙科畏惧症发病率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牙科畏惧症的程度比男性严重,与上述结论相符。有研究表明牙科畏惧与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但本研究结果显示牙科畏惧症与文化程度高低无关。同时,患者是否有系统性疾病在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率上无差异性,表明牙科畏惧症的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无关。

3.2牙科畏惧症与特质畏惧的关系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研究者较为细致地研究牙科畏惧症患者的个体特征如畏惧敏感性与牙科畏惧的关系,一般来讲,高特质畏惧患者比非特质畏惧患者更容易表现出牙科畏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研究采用的是许多精神科医生用于评估患者精神状况的一套问卷,能全面反应一个人的特质畏惧,题量较小,收集的信息则比较全面可靠。结果显示:牙科畏惧症与特质畏惧的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呈显著正相关(P<0.01),。故临床上医师接诊患者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明显的畏惧症状,对于内因型牙科畏惧症,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可以暂不进行口腔治疗,而先进行心理行为治疗,如逐步深入脱敏法和催眠术等,缓解后再行口腔治疗。相关学者认为进行心理行为治疗的患者在定期诊治、对牙医信任度等方面明显提高,牙科畏惧症水平低于对照组。因此采取适当措施缓解牙科畏惧症,在接诊患者时格外耐心细致,这样才能避免由于患者人格问题引发的医疗纠纷,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3牙科畏惧症与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

目前以患者为基础的口腔健康生存质量评价与牙科畏惧症的相关性研究尚未广泛开展。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着重强调口腔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包括了口腔疾病的现状、口腔疾病对精神心理和日常活动执行情况的影响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等内容,不仅满足口腔疾病的特殊要求,同时也较好地体现出生活质量的内涵。分数越低表明口腔健康状况越好。本调查结果显示牙科畏惧症与口腔健康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牙科畏惧症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下降。表明部分口腔修复患者由于患有严重的牙科畏惧症而没有及时就诊,导致口腔健康状况不断恶化,牙体、牙列缺损和缺失如果不及时修复治疗,常导致牙齿移位、牙合关系紊乱,颗下领关节紊乱病等一系列并发症;缺牙导致的咀嚼效率下降,必然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甚至影响到全身健康。

3.4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畏惧症部分因素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害怕疼痛是修复患者产生牙科畏惧症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牙科畏惧症病人痛阂比正常人低,而患者的实际疼痛或者因紧张引起的心理性疼痛,以及治疗前的预期疼痛大小与牙科畏惧症明显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在活动义齿组中,“担心医生技术”和“担心治疗费用”的比例明显高于固定义齿组。这可能与患者的年龄因素相关,与固定义齿组相比,活动义齿组一般缺牙数目较多,患者年龄较大,在心理上更依赖医生技术。老年患者经济来源相对较少,因而治疗费用是其就诊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害怕打麻药在固定义齿组中的比例高于活动义齿组。在固定义齿修复时,往往需要基牙预备,以上两种因素容易引起患者畏惧。因此,在修复治疗中,尤其在进行固定义齿修复时需应用无痛治疗等先进的技术,提高临床操作技巧,如注射局麻药物时降低注射压力,能够减轻牙科病人的疼痛和畏惧。医生在为某个特定患者设计义齿修复前,应充分了解患者对修复治疗的具体要求、对修复效果的期望等,同时也应让患者了解修复治疗的程序以及预后等情况,患者的畏惧情绪可能会缓解很多。

综上所述,口腔门诊修复患者牙科畏惧状态并不严重,但存在对牙科治疗高

度畏惧的患者。牙科畏惧症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医生应注意观察,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患者克服牙科畏惧症,从而提高口腔修复患者的满意度,适应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这也是今后牙科治疗人性化的必然方向。

通过上述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口腔门诊修复患者中牙科畏惧症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也存在对牙科治疗高度畏惧的患者;本研究发现牙科畏惧症与特质畏惧等多种因素相关,临床医生应注意观察,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从而帮助患者克服牙科畏惧症;了解口腔修复患者的治疗需求为临床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术中心理干预牙科畏惧症的效果观察[J]. 袁爽,施乐,徐晓,吉莉卿,张雯.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8(06)

[2]牙科畏惧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刘凤伟. 天津护理. 2006(04)

[3]儿童口腔预防中牙科畏惧症的调查分析[J]. 梁志刚,刘玲. 中国农村卫生. 2015(24)

论文作者:王晴晴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7

标签:;  ;  ;  ;  ;  ;  ;  ;  

基于口腔修复患者的牙科畏惧症及相关因素探析论文_王晴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