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改革亟需银行利率市场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改革论文,亟需论文,利率市场化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银行利率市场化即金融交易主体享有自主决定利率的权力,利率在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等方面均由市场自发选择,政府仅享有间接影响利率的权力。我国金融改革已进行了29年,但利率改革至今未有实质性进展,仍实行着计划控制,明显滞后并影响着其他经济改革,面临我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 如何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已成为新一轮金融改革关注的焦点。
一、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其一,告别短缺经济,目前我国已拥有了一个较为宽松的资金环境。现实表明,宏观经济在转轨过程中呈现“经济结构转换缺口”,即80年代与90年代前期支持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批增长点趋于平缓或衰弱,新的能够拉动经济成长的增长点尚未形成或难以积极发挥作用。至1999年12月底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21个月负增长,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持续27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持续30个月负增长。整个经济出现明显的有效需求不足,进入到通货紧缩状态,受其影响,货币的内生性导致货币需求量逐渐下降。
从资金方面看,自1998年1月1日起,中央银行为了实现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取消实施近40年之久的贷款规模限额,实行“计划调控、自主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方针,以利于加速资金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流动,实现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贷款规模限额的取消为融资渠道多样化提供了条件,除了银行贷款形式,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和内部集资等形式的融资量也不断增加。面对逾6 万亿的储蓄存款,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以住房、汽车、大额耐用消费品和教育等为内容的消费信贷,通过放宽贷款条件,鼓励个人信贷消费。与此同时,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商家、厂家,甚至保险部门也相继参加了个人信贷消费的联保,以期共同拉动需求。尽管如此,1999年末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近1.1万亿的同时,存差仍达到1.3万亿,为历史最高水平,居民储蓄倾向不断变化且储蓄存款逾6万亿, 这些都表明当前经济呈现出一个较为宽松的资金环境。
其二、利率改革的实践为利率市场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由于利率市场化关系到诸多方面,中央银行对此采取谨慎的态度。尽管如此,近年来利率管制仍有所松动。1996年以来,随着全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建立,中央银行放开了对该利率的最高水平限制,使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得到制度上的保证,并初步成为一个能够反映全国范围内资金供求状况的利率指标,在调控范围上,1998年至1999年中央银行又相继允许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使拆借利率市场化的范围进一步拓宽;在利率变动的幅度上,中央银行基于原来的规定又扩大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的幅度,使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能根据企业资金信用状况实行有差别的浮动利率,体现了中央银行意欲更多地运用利率手段调整经济结构;在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上,中央银行愈来愈重视运用利率手段。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频繁地、大范围地连续7 次调低利率,目前银行利率已降至2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它表明中央银行已经能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结构变化,通过引导利率波动,使资金在价格上体现总供求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趋向市场化。
其三、一个较为完善的利率市场化微观基础正在形成。近两年来,针对国内通货紧缩现状,财政和金融均加大了投资和贷款力度,但经济却未能象预期那样启动,虽然原因众多,但整个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相关体制改革滞后,特别是国有经济改革未有上乘表现是主要症结之一。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已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等改革方针,并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用现代企业制度构造国有企业,把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机制引进来,从资金上切断国有银行为其提供的、政府定价的信贷供给渠道,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直面WTO的挑战。
我国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大一统”银行,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改革之中,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和改变银行机构的单一国有状态建立竞争体系。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产权制度多样化、市场参与者众多的银行体系,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亚洲危机的爆发和我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 使我国银行业清醒地认识到建立健全金融企业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于外资银行创立伊始就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执行的是市场利率。入世后,我国银行业不仅面临来自经营观念、经营模式、经营业务和经营体制等方面的挑战,也面临利率管理制度上的压力,这势必催化我国国有银行在产权制度上的改革,使其按市场化要求重组再造银行业。据中央银行行长戴相龙透露,近期我国政府将依据市场经济原则出台放开国有商业银行和改革金融管理体制的方案,使我国的金融体制和投融资体制能尽快适应市场化的要求。
我国财政自1995年《人民银行法》实施之日起,就割断了与银行透支的纽带,只能借助发行国债弥补赤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影响利率不稳定的因素。1996年国债发行又正式引入了价格竞争的招标方式,部分债券发行利率已完全由竞价决定,这既为全面放开债券市场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使国债市场在价格上拥有了市场化的雏形。
随着近年来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频繁运作,拥有6 万亿储蓄存款的市场主体——社会公众已能依据利率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自主地选择金融资产,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不断增强。一个适于利率市场化,且较为完善的微观基础正在形成。
另外,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传导机制和利率传导机制实施对社会总需求的刺激或抑制,前者主要依靠银行信贷渠道;后者主要依靠金融市场。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央银行一直借助前者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但自1993年以来,随着国有银行贷款占银行总资产比重的不断下降,信贷渠道发挥作用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出现了银行信贷传递渠道阻塞症状。要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作用,解决其扩张无力的窘状,必须完善金融市场,以便实施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而消除利率管制,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完善金融市场的前提条件。
从国际形势看,随着金融全球化,国际金融状况自然构成影响利率的因素之一。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因日元升值及东南亚国家汇率迅速回升趋于稳定,这就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取向
加入WTO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深刻的影响,根据协议要求, 我国银行业需尽早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和一系列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程度也应有较大幅度提高。为此,今年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明确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即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机制,这是一个相当国际化的目标,既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之必然,也表明中央银行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决心。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利率由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加以确定,这必然涉及利率管理体制、利率结构,与相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步性及与宏观调控体系的相关性等,所以只能采取一种“渐进式”的改革模式。
其一,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完善利率结构。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水平和结构是金融机构确定利率水平和结构的参照系,为此中央银行应根据社会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状况、通货膨胀率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世界利率水平,合理确定基准利率。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现状应坚持适度的正利率水平。发展中国家实证表明,利率压制会因金融市场缺乏竞争导致资源非有效配置,不仅如此,负利率水平还易导致企业道德危害,引起投资收益率下降和国民收入水平下降。而正利率水平有助于吸引社会资金、提高投资效率、缩小银行利率和黑市利率的差别,便于中央银行灵活调控利率。所以在稳定的宏观经济和安全的银行监管机制建立之前,确定正利率水平尤为重要。
利率结构是评价利率体系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在保持合理正利率水平的基础上,除管制利率外,其他均应按市场规则运作。一是在利率体系中应使金融资产在不同期限、不同种类、不同市场间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充分体现出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特征,以利于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二是利率体系应保持合理的利差,在利率结构的层次中形成银行存款利率〈中央银行再贴现(再贷款)利率和国债利率〈银行贷款利率〈企业债券利率的基本利率传导关系和有机整体,以利于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
其二,分步放开利率管制,强化中央银行监管。利率市场化是金融86定不同的利率水平;三是通过制定存款利率上下限的方法放开存款利率直至最后市场化。
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渐进式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强化中央银行的利率监管,完善各项利率管理法规,因为利率市场化并非放任利率自由化,否则,会因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的过度波动影响到货币供给和经济的非正常变动。要达到既能让政府调控利率,还能由此调控宏观经济,就必须以中央银行的有效监管和法律约束作保证。
其三,注重相关配套改革,完善利率市场化环境。利率市场化涉及诸多方面,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然而利率市场化并非一定要等到各项改革均到位后才能开始实施,在其他各项改革进行的同时逐步进行市场化取向的利率调整,有助于促进相关改革的顺利进行,并为利率市场化打下基础,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局面。
应加快国有经济产权制度的改造。国有经济只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之一。近年来我国的国有经济在运行中积累的体制与经营机制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所以加快国有经济改革,就是要从产权制度着手,依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法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造规范为国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并相应建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的相对分离和相互制约,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并借此提升利率的敏感性。
应相应推进和深化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一是改革税制、调整税制结构、拓宽税基、降低税收管理成本;二是限制政府的膨胀性偏好,通过减少财政赤字降低对利率的冲击;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增加其安全感,减少公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引导公众的合理预期。
应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从种类、期限结构、工具创新、管理手段等方面形成多样化格局,不断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扩大银行间市场的覆盖范围。只有通过上述配套改革的实施,才能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改善利率市场化的传导环境。
标签:利率市场化论文; 央行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银行利率论文; 利率论文; 利率政策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