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磁共振检查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论文_邢进

浅析核磁共振检查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论文_邢进

身份证号码:23052219830131XXXX

【摘 要】核磁共振检查又称磁共振成像(简称MRI),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1]。本文从MRI设备基本要素、原理、特点、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及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磁共振检查;MRI;原理;特点;临床应用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2]。MRI检查技术是在物理学领域发现核磁共振现象的基础上,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图像重建数学的进展和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医学影像技术。

1设备基本要素

1.1磁体

除上述几种分型,尚有桶状闭合型及开放型,后者可行介入治疗。

1.2梯度磁场

为空间编码而设计的,软件功能取决于它的强度和变化速率。

1.3射频线圈

多种类型,发射和接收射频脉冲。

1.4采集系统

程序和成像。

1.5计算机

要求容量大、运算快、功能齐全,易操作。

2基本原理

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3]。

3特点

3.1无电离辐射,因而对人体安全、无创。

3.2对脑和软组织分辨力极佳,能清楚地显示脑灰质、脑白质、肌肉、肌腱、脂肪等软组织以及软骨结构,解剖结构和病变形态显示清楚、逼真.

3.3多方位成像,能对被检查部位进行轴、冠、矢状位以及任何倾斜方位的层面成像而不必变动患者体位,便于再现体内解剖结构及病变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

3.4多参数成像,通过分别获取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ge,T1WI)、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e,T2WI)、质子密度加权像(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e,PDWI)及T2 * WI、重TlWI、重T2WI等,取得组织之间、正常组织与病变之间在T1、T2、T2*和质子密度等的信号对比,对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敏感[4]。

3.5除了能进行形态学研究外,还能进行功能、组织生化成分等方面的研究。正是由于上述特点,使该项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该技术所具有的潜力,也使它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医学影像技术之一。

4临床应用

4.1主要内容

MRI检查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影像显示、功能成像和生化代谢分析三个方面。

4.1.1影像显示技术主要由脉序列、成像参数的选择和图像质量控制、流动现象的补偿技术、伪影补偿技术、对比剂应用技术和一系列特殊成像技术所组成。其中主要的特殊成像技术包括MRA、MR水成像(MR hydrography)、MR心脏成像、磁敏感性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等。

4.1.2 MR功能成像主要包括MR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脑功能定位成像即功能性MRI(functional MRI,fMRI)等。在检查方法上还分为普通扫描和静脉内注入对比剂后的增强扫描。此外,MRI检查技术还涉及心脏门控(cardiac gating)、呼吸门控(respiratory gating)以及各种线圈的应用等[5]。

4.1.3生化代谢分析技术是指磁共振波谱学(MR spectros-copy,MRS)分析,用于提供组织的化学成分的信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2主要用途

4.2.1在中枢神经系统,MRI对诊断脑瘤、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脑变性疾病和脑白质病、颅脑先天发育异常等,均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在发现病变方面优于CT。对于颅颈交界区、颅底、颅后窝及椎管内病变和脊髓病变则为首选检查技术。MRI还是目前唯一能在体对脑组织存活性、白质纤维束的走行、脑功能活动定位和脑组织生化成分变化进行显示和研究的影像技术。

4.2.2在头颈部,MRI的应用改善了眼、鼻窦、鼻咽腔以及颈部软组织病变的检出、定位、定量与定性。MRA已成为头颈部以及全身其他部位血管病变的主要检查技术之一。

4.2.3在肌肉骨骼关节系统,MRI对诊断软组织病变、关节及关节周围病变(包括肌肉、肌腱、韧带)、骨骼的缺血性坏死、松质骨细微结构的破坏、骨小梁骨折以及骨髓腔内病变,均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4.2.4在心血管系统,可用于评价心脏大血管解剖学形态、心肌与瓣膜功能、血流动力学变化、心肌存活性,是理想的无创性检查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影像技术;可对大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大动脉炎、肺动脉栓塞以及大血管发育异常等进行诊断;也用于诊断心肌病、心脏大血管肿瘤和心包病变。

4.2.5 MRI技术对乳腺肿瘤、纵隔肿块、腹腔及盆腔器官如肝、胰、脾、肾、肾上腺、子宫、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也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4.2.6术中MRI和介入性MRI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已成为介入放射学领域中新技术。

4.3注意事项

4.3.1安装人工心脏起博器者及神经刺激器者禁止做检查。

4.3.2颅内有银夹及眼球内金属异物者禁止做检查。

4.3.3心电监护仪不能进入MRI检查室。曾做过动脉病手术、曾做过心脏手术并带有人工心瓣膜者禁止做检查。

4.3.4各种危重病患者,如外伤或意外发生后的昏迷、烦躁不安、心率失常、呼吸功能不全、不断失血及二便失禁者等等。

4.3.5检查部位有金属物(如内固定钢针钉等)不能检查。

4.3.6妊娠妇女慎做检查,如有可能怀孕者,请告知检查医生。

4.3.7将病历、X线平片、CT片、既往MRI片等资料随同带来MRI室供参考。

5小结

MRI是利用人体内所含质子在磁场内发生的核磁共振现象,收集MR信号,再通过空间编码技术构成图像,供医生来做诊断。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6]。MR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随着MRI设备硬件、软件的迅速发展,MRI检查技术日趋完善。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限度,主要表现在:对带有心脏起搏器或体内带有铁磁性物质的患者的检查受到限制;危重症患者不宜进行检查;对钙化的显示远不如CT,对以病理性钙化为特征的病变诊断困难;对质子密度低的结构如肺、致密骨的细节显示不佳;超高场强设备的噪声(noise)、伪影(artifact)和特殊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引起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克服;与CT相比检查时间相对较长;设备昂贵,检查费用高。因此,在肯定MRI对疾病诊断治疗有着重大价值的同时,还要根据患者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量,正确对待MRI检查,选择最适合患者诊查方法。

参考文献:

[1]赵鹏.浅谈我国医用磁共振检测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7).

[2]侯超.对核磁共振的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9).

[3]林俊杰,刘长江,庞惠荧.简析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及应用问题[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7):124-125.

[4]陈兴奎,朱婷婷.磁共振和CT图像测量技术的临床应用浅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7).

[5]葛伟.核磁共振方法在医学检查及诊断方面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81).

[6]孙继文.浅析磁共振成像技术[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8):3782.

论文作者:邢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浅析核磁共振检查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论文_邢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