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论文,科学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由于它在物质文明建设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而被誉之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由于其所蕴含的世界观价值、方法论准则和伦理学规范,以及它所创造的物质手段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被称之为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杠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
一、科学技术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杠杆
代表社会进步的文明,是相对于蒙昧和野蛮而言的,它是人类摆脱蒙昧和野蛮的一种进步状态的标志。因此,文明既是一个社会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文明应当包括体现人类对自然限制的超越程度和对自然力的驾驭能力的物质文明以及体现人类对自身社会关系的控制和调节水平、主观世界进步程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说一个民族进入了文明社会,是说它不仅在物质生活方面能满足自身的诸多需求,同时在精神生活方面也达到了一定的丰富程度。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人类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必须在满足了自身的物质需要之后才能大量产生,这是不言而喻的。“仓廪足,知耻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类真正进入文明社会,是以原始社会末期冶炼技术的发明和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逐步提高,使得人们在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之外,有了剩余时间来实践精神的文明化过程。再者,物质的丰富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日益复杂,这就需要一种约定俗成的准则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于是,人类社会使逐步脱离愚昧和野蛮,走向文明。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还使社会有了剩余劳动,出现了主要或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是人类社会史上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从此,人类有了专门从事精神活动的群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这就是说,科学具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双重属性。自然科学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也是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文化过程。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自然观是人们世界观形成的基础。使中世纪的人们摆脱宗教神学禁锢的是哥白尼的日心说;马克思主义诞生在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后,而不可能在它之前。科学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又是理性思维的结果。科学研究塑造着人类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最宝贵的财富。自然界是美的,是和谐的,科学研究就是要探求世界的本源,因此,科学一开始就和“美”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对“美”的追求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每一历史时代的精神文明内容,都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是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一次又一次地校正人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建立起新的道德伦理,推动人类的精神文明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自然科学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条件
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同时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认识能力,形成了对自然界总的看法,即自然观。它是人们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的宗教神秘自然观里面,就包含着许多人们对自然事物属性的认识成果。
自然科学是唯物主义的天然盟友,它是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则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哲学基础,它毫无疑问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科学理论,本质上就是唯物的、辩证的。它是人们建立正确的宇宙图景的根据,是科学的哲学思想产生的基础,是推动哲学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指出:“随着自然科学中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是:试图在某些一定的有形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古代人还不可能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只能从整体上凭经验直观地来认识自然,古代人积累的自然知识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古代的唯物主义只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特别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最终使人们从宗教神学世界观的统治下挣脱出来,为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力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机械运动,力学研究的成功使得人们难免用机械的观点去看待其他事物。恩格斯指出:“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一个特殊的总观点的形成,这个总观点的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不管自然界本身怎样产生的,只要它一旦存在,那么,在它存在的时候它始终就是这样。”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进入综合发展的鼎盛时期。自然科学方面许多惊人的发现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在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缺口。特别是十九世纪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确立、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的发现等自然科学的新成果,证实了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普遍特征,这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本世纪以来,以量子论、相对论的产生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以及人们对物质的结构、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和复杂性现象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在更大的时空尺度、更深的层次结构和更复杂的组织机制上揭示出物质世界本质的统一性,展示出更加完美的、辩证的世界图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使人们的物质观、时空观、因果观、宇宙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三、科学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精粹
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知识是科学技术精神形态的重要方面,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精粹。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者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形成的意识、观念、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科学精神作为科学技术的精神形态,不但是科学研究者整个精神结构的一部分,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影响一般人的精神世界。科学精神一旦被人们所接受,所确立,便会内化为其价值体系的一部分,长期地发挥作用。
大自然运动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索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奥秘。科学研究所占有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只有建立在真实可靠的观察和实验资料上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结论才能成为科学真理。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铸就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科学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它要求逻辑推理必须严密。科学实验则是在条件严格控制下的实验,它要求技术设计必须周到,工艺制作必须精良,数据测量必须准确无误。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其结构越来越复杂,精确性要求越来越高,求实思想和严谨作风已成为科学家必须具备的品质。
科学研究过程中贯穿着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交互作用。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一部科学史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历史。创新是科学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托勒密的地心说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取代,盖伦的学说让位于哈维的理论,牛顿的力学体系成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体系的特例,这些都是求实、创新的结果。
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观点、方法、思想、理论,成为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指南,帮助人们预见未被认识的事物和现象;科学的思维方式,又极大地提高认识的科学性、准确性。正因为科学的方法能提供可靠的思维方式,所以科学方法被作为一般的方法用于政治、思想、社会、历史、哲学、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科学研究需要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人们发现自然规律的目的就是要把它奉献给全人类,利用它来为人类造福。科学家只有在自己的思想、信念的支配或某种国家民族利益的驱动下,不计较个人得失,全身心地投入科学事业,才有可能作出成绩。有一句格言说得好:“才华只有和无私结合在一起才会成为科学研究的杠杆。”
科学是人类共同的事业,特别是现代,它需要人们在时代的课题面前协同努力。现代科技史上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计划,我国的“两弹一星”、欧洲的核子中心等等重大项目,凝聚着成千上万名科学家的智慧。当代科学前沿的重大课题,小至基本粒子的结构,大到浩渺宇宙,复杂至人类基因重组计划,都愈来愈成为对全人类智力的挑战,而要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全球性问题,则要求跨越国界的科学家共同体、甚至全人类的通力协作。
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是对旧的社会制度的批判,是一种创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求实、批判、创新是它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无私奉献和通力协作精神,一旦这种精神变成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会更加充分地得到体现。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前所未有的事业,它需要人们以勇于探索、实事求是、批判创新、无私奉献、通力协作的科学精神为之艰苦奋斗。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造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之一。随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造活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人类的这一精神活动领域不断得到扩大,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知识老化的速度大大加快。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科学研究日趋社会化,社会生活也日趋科学化。因此,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教育,更新知识,提高能力,成为时代的要求。广播教学、电视大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的发展,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空前的突破,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19世纪电磁理论的建立导致了电力的大规模应用,这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把光明送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强大的电光源改变了人类几千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人们的夜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本世纪初,在光学和声学原理基础上发明的电影、电唱机、电报、电话使得人们的娱乐形式得到了根本的变革。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无线电广播、电视的问世,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欣赏到世界第一流艺术家的表演,观看精彩的体育赛事,了解天下大事。
利用现代交通工具,人们可以亲身领略世界各地大自然的奇异风光,游览各国的名胜古迹,于是旅游业应运而生。旅游,成了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利用数据通信,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驰骋,与远在他乡的亲人互通信息。新型的信息储存材料正在逐步取代古老的纸张,电子出版物正一步一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现代艺术把人们的科学技术创造活动本身写进了诗歌小说,搬上了舞台银幕,制作了视听盘带,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内容。特别是科学幻想作品,象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和科幻电视等,它们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原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未来进行合理的推想,使人类的想象力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展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审美方式。现代化的照明技术、摄影摄像技术、激光技术、通信技术、电脑技术等,极大地提高了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了现代艺术的效果。
现代科学大师彭加勒、爱因斯坦、海森堡、狄拉克等对科学探索中美的体验、美的论述和美的推崇,已使科学美成为现代科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审美感情因素正在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活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科学美是理性的美,科学家和掌握一定科学知识的人可以感受这种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作用一定会越来越大。
五、科学技术手段是社会主义公德建设的有力保障
社会主义公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层次。社会公德是精神文明制度的一部分,它的实质是人类逐渐养成的对涉及自身的社会行为所实行的有效控制。社会主义公德建设,一是要靠人们的自觉,二是要靠制度的约束。制度约束有“软约束”与“硬约束”之分,在这两种约束过程中,科学技术都可以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软约束”是建立在强烈的道德自律、自我悟性的基础上,去发现、加强自身需要以外的精神品质,如良心、同情心、爱心等,以便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更广泛的协调和联系。“软约束”需要适当的社会精神载体来引导、规劝人们按照符合全社会利益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精神载体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最初,这种社会精神载体主要是语言,它的影响范围是很有限的。有了文字以后,特别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书面材料,如书籍、报纸成了主要的社会精神载体,它的影响范围就大得多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视、广播、电影等大众传媒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及时而效地发挥作用,这为营造文明的社会氛围、净化心灵和增加社会成员参与的渠道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硬约束”带有强制性,是一种成文制度,一般要有配套的监督反馈和奖惩预警系统。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社会公德建设应当以“硬约束”为主。也就是说,社会公德建设,主要是要完善制度,加强监督。有了制度,关键就是监督了,而靠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的物质手段来进行监督,则可能是最全面、最公正、最准确、最及时的。
当今社会,最不文明的行为当数腐败行为。反腐败不能靠“人治”,而要靠法治。为此,党和政府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但是,腐败的势头并没有被压下去。反腐败斗争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一种有效的监控手段,使得行贿受贿者、以权谋私者存有侥幸心理,因为确有相当的一批腐败分子逃脱了人们的监督和法律的制裁。假如在人们的经济交往中普遍使用电子货币,而不是传统的纸币,人们的经济往来,都可以在计算机系统里得到反应,相信权钱交易、偷税漏税定会大大减少。在城市,不遵守交通规则,是少数驾驶员和行人常有的不文明行为。交通警察和义务执勤人员的监督,常带有主观随意性,很难做到认定准确,处理公正,并且还难免有“漏网之鱼”。交通自动电控系统——电子眼,它可以24小时连续工作,准确无误地记录下违章车辆的牌照号和违章时间,拍摄下违章现场,排除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客观公正性。如果能长期、大范围地使用电子眼,使任何违反交通规则的人都不能侥幸逃脱,一定能够使司机和行人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使城市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
实际上,在社会公德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可以利用科学手段。许多人不遵守社会公德,是因为他们的不文明行为不被人知晓,不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而抱有侥幸心理。如果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普遍地使用科学技术手段,对那些不文明行为“明察秋毫”,再伴之以舆论的压力,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国思想家赫胥黎曾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并非出自对法律的畏惧,而是出自对同伴舆论的畏惧。”但是,如果不文明行为并不为人们所知晓,有此不文明行为的人也就无所谓,以至无所畏了。
当然,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利剑,人们可以利用它来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也可以利用它来破坏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我们在强调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决不可以忽视人类的精神活动本身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