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遗症期病人康复护理干预的价值研究论文_苏琰

天津市南开医院 放射科 300100

摘要:目的:评价脑梗死后遗症期病人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期病人7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常规护理,观察组36例康复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日常生活活动功能MBI评分、认知功能FCA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遗症期病人采取康复护理干预,能促使患者功能较快恢复,临床价值高。

关键词:脑梗死;后遗症期;康复护理干预

近年来,脑梗死患者致死率明显降低,但偏瘫、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脑梗死在后遗症期,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影响了家庭和谐幸福[1]。因此对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临床需采取有效干预手段,以此促使患者功能恢复,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院根据多年经验,总结脑梗死后遗症期病人功能康复护理干预手段,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期病人72例,患者经CT、症状、体征诊断,与全国第四届心脑血管学术会议[2]中脑梗死诊断标准相符合;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功能障碍;患者签署研究同意书;医院伦理会批准通过本次研究;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40-72岁,平均(57.42±6.37)岁;观察组36例,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40-75岁,平均(57.50±6.4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数据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由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帮助患 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监督患者康复训练情况。

观察组:康复护理干预。(1)心理康复干预。医护人员需先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细致了解患者行为、语言、爱好、病情变化,掌握患者心理变化。通常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心理状态为恐惧、焦虑、悲观、抑郁、固执、易怒、偏激等,需针对其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理解患者,及时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向患者积极介绍主治医师、责任护士及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预,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护理。(2)功能康复训练、a.语言训练,医护人员适当运用看电视、听音乐、看直播、读报、读书等方法相应刺激患者感官,先从简单的“啊”、“哦”等单字音节开始,配合手势、纸笔等工具。根据患者改善情况,适当过渡到双字词语、四字成语及短句,并组合训练,根据患者发音适当纠正,具备足够的耐心,反复指导患者练习,坚持不懈。b.坐位训练。先指导患者被动坐位训练,适当摇起床增加坐起的角度。首先坐起角度15-30°,每次增加角度10-15°,延长坐起时间。待2-3d内过渡到90°,保持0.5h。主动坐起者,适当用手拉床档保持身体平衡,先锻炼自我平衡性,到自我独立坐位。c.站立训练。指导患者主动屈髋、屈膝、踝关节屈伸活动,适当双手交握,尽量前伸肘,向前移动重心。适当加重双侧下肢负重,双腿用力,挺头抬胸。d.步行锻炼。先训练患者站立平衡性,先完成步行分解动作,单脚支撑,适当转换身体重心至另一脚。应在家属帮助下训练,并可配合扶拐训练。d.基本生活干预。指导患者进食、洗漱训练,注意患者进食期间有无呛咳,鼓励患者自我刷牙、洗脸、梳头发。待患者肢体功能功能,可指导患者穿衣服、脱袜子,先穿患侧,再穿健侧;并指导患者简单劳动,比如扫地、拖地、洗碗。

1.3评价指标

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MBI)[3]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包括10项日常活动,包括进食、洗漱、洗澡、穿衣、大便、小便、行走、上楼梯、修饰、转移。每项指标0-10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4]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总共108分,分数越高,患者认知功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处理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计量数据呈均数标准差表现,检验采取t,当数据检验P<0.05时,表示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活动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MB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MBI评分显著增加,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活动功能MBI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期对患者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自理能力、认知功能、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脑梗死患者在康复期间,多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语言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情况。而在脑梗死后遗症期间,早期综合护理干预,能促使患者功能恢复。本次研究中,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患者护理后日常生活活动功能MBI评分、认知功能FCA评分较对常规护理显著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患者功能康复训练,并适当结合患者家属指导,进而调整患者心理状态,结合患者康复护理,以此促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另外,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在康复护理期间,由于康复护理属于一个长期过程,在护理康复期间,注意指导患者家属功能锻炼,鼓励家属监督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并适当延长护理随访时间,采取延续性护理,以此促进患者功能恢复[5]。总而言之,对脑梗死后遗症期病人采取康复护理干预,能促使患者功能较快恢复,日常生活功能显著恢复,临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徐康英.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后遗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淮海医药,2016,34(3):359-361.

[2]费秀梅,许大雪,王恩艳. 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社区健康教育[J]. 中国卫生产业,2016,13(5):105-107.

[3]宋文名. 中医中药康复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2):80-82.

[4]李秀云,彭俏菁,江文昊,等. 情志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1):26-28.

[5]张军丽. 为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伤残医学,2016,24(23):17-19.

论文作者:苏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  ;  ;  ;  ;  ;  ;  ;  

脑梗死后遗症期病人康复护理干预的价值研究论文_苏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