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保守治疗一般采用中医手法整复,手摸也会,当闭合复位效果良好时,再采用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并合理使用压垫。对于有移位的骨折必须行手法整复,再采用夹板或石膏固定,一般固定4~6周,至于无移位的骨折则不需要整复,仅用夹板或石膏固定即可,通常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保守治疗手法复位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安全性好,痛苦小等优点;但夹板或石膏外固定终究不是牢靠固定,加上腕关节活动频率较高,故复位后的位置维持比较困难,且肿胀消退后将使原本相对稳定固定的效果进一步减弱,而这也是多数患者所忽略的,没有及时就诊调整,导致骨折容易再发生移位。
一、整复方法
1、伸直型骨折:一般体位取坐位,老年患者可取平卧位,嘱患者配合外展患肢,屈曲肘关节90°,掌也朝下。一助手握住患肢前臂上段并维持肘关节屈曲位,注意紧贴皮肤握紧,防止牵引时手下滑动,造成牵引失效,且可能搂伤患者皮肤,也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也理压力;术者两手紧扣大小鱼际肌,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背侧,其余四指环抱置于其腕掌部,此时术者和助手身体向后倾斜,运用重力反方向巧匀用力拔伸2-3分钟,待手下感觉骨折端重叠移位已纠正后,在维持牵引力条件下,骤然猛抖,同时迅速掌屈尺偏腕关节,使骨折复位,最后用拇指顺摸烧骨边缘,是否仍存在阶梯感,以确保复位效果。
2、屈曲型骨折: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同样嘱患者配合外展患肢,屈曲肘关节90°,此时前臂应处于中立位或旋后位。一助手握住患肢前臂上段并维持肘关节屈曲位,另一助手持握患肢手指,两助手运用身体后倾之重力拔伸牵引2-3分钟,牵引时同样需注意紧贴皮肤握紧。待重叠移位已基本矫正后,术者置于骨折远端掌侧的两手拇指使劲向背侧推挤,置于近端背侧的食、中、环H指同时向掌侧按压,此时负责牵引手指的助手徐徐背伸并尺偏腕关节,使之复位,随后与伸直型一样,用拇指顺摸烧骨边缘,是否仍存在阶梯感,以确保复位效果。
二、固定方法
1、夹板固定:复位满意以后,患者前臂运用4块小夹板超腕关节固定,分别置于掌侧、背侧、烧侧及尺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与此同时因合理且必须使用压垫,压垫运用得当,效果事半功倍,若运用不当,则事倍功半。伸直型骨折放置平垫的位置为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压垫放置妥后,再放上夹板,背侧和惋侧夹板的下端应超过腕关节,掌侧和尺侧夹板则不需超腕,旨在逆损伤机制方向固定,限制腕关节的挽偏和背伸活动,以防止骨折再移位。屈曲型骨折放置平塾的位置则在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刚好与伸直型相反,烧侧和掌侧两块夹板下端应超腕关节,尺侧和背侧夹板则不需超腕,目的是限制手腕烧偏和掌屈活动。夹板局部外固定的作用原理是以肢体的生理功能为出发点的,扎带对夹板的约束力,固定垫对骨折端侧向移位和成角崎形的防止及矫正所产生的效应力,以及肢体肌肉的一松一紧活动所产生的内在动力,可使骨干周围原先的内部动力因发生骨折而失去平衡重新恢复平衡,促进骨折修复。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较多,医者应详尽普知患者,嘱其注意患肢情况变化,如出现感觉麻木、肿胀疼痛加剧、肤温下降等情况,应及时就诊,及时处理。另外,由于在固定后约一星期巧,患肢肿胀消退较快,小夹板容易出现松动,故告知患者应该每隔2~3天复查一次,及时发现松动,及时作出调整,确保固定效果良好,以免骨折再次发生移位。之后根据情况定期复诊,可在半个月、一个月、三个月口诊复查X线,评估愈合效果。
2、石膏外固定:石膏可根据不同姿势体位而进行塑形固定,其塑形性较强,固定不同的骨折类型(伸直型和屈曲型),石膏放置的位置也不同,对于伸直型骨折,石膏置于前臂背侧并于腕关节掌屈位固定;屈曲型骨折,刚好相关,石膏置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背伸位固定,一般不超过掌指关节固定。放置石膏前,需用棉脂与皮肤隔离,防止石膏直接与皮肤接触,一是预防石膏弄脏皮肤及硬化后与皮肤粘连,二是预防散热时灼伤皮肤,另一方面还起防压迫作用。与夹板一样,一旦发现石膏松动,应及时就诊,重打石巧固定。通常2到3周后,可将石巧调整于中立位固定。石膏固定期间注意事项与夹板固定一样,需注意石音松紧度,患肢感觉、血运及活动能力的变化。
骨折保守治疗主要见于不严重的骨折。骨折保守治疗的缺点,需要根据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缺点。脊柱的骨折保守治疗主要是卧床休息,卧床期间可能出现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而对于四肢的骨折,保守治疗主要选择石膏固定或者夹板固定制动,固定时间长了以后可能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另外也会出现深静脉血栓等问题风险。对于骨折保守治疗,除了及时卧床或者固定以外,需要适当活动肢体,有助于减少卧床相关的并发症,还有加强翻身拍背。
论文作者:沈光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4
标签:夹板论文; 石膏论文; 屈曲论文; 前臂论文; 患者论文; 保守论文; 皮肤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