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_武晨

简论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_武晨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江南校区 530031

摘要:如果说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是天幕中浩瀚的星辰,那么庄子及其思想可谓是其中一颗闪着奇异光芒的星子。庄子于乱世中还能不被权、名、物所累,可见其无为、无用、天人合一思想的精妙之处。而这样深邃的思想也对后来的一些文人绝俗、旷达的品质起到了一定的塑造作用。

关键词:庄子;哲学思想;无用;无为;天人合一

引言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庄子生活在一个极不安定的时代——生活中战争频频;政治上尔虞我诈。就如同历史上罪恶的三角贸易也促进了各大洲大陆间的联系一样,战国前期的社会、政治上的混乱局面也产生了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正如有句话说得好,“时势造英雄”【1】,时势也造就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孕育于这乱世。在这个乱世之中,庄子也同众生一样,衣不蔽体、食不曾饱腹,但不同于众人的是,庄子还能沉下心思考乱世的弊病所在,又承袭老子的思想而为帝王的统治、个人的安身提出了无为和无用的“药方”。通读《庄子》,我们会为庄子诡谲的想象所赞叹不已,更会被庄子的阔大的思想境界所折服。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庄子的哲学思想了,尽管它没能在战国时期大放异彩,但对后世、现世都有着重大影响。下面,笔者将简论庄子的哲学思想的几个方面。

1.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神秘奥妙的一处。但若把它剖析分解后,那神秘的色彩会削弱不少。庄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中包含着三个部分:世之无为、心之无为和序之无为。简答来讲,世之无为指遵循事物的天性;心之无为指将人世间大小事物置之度外;序之无为的意思是理解看淡生死,并将其看作生命的自然时序。

1.1世之无为

庄子认为,世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天性。所以在劝说统治者的政策时,他提出了“世之无为”——统治者不要人为地叨扰人民,要遵循人民的休养生息。

在《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中,庄子以养虎和饲马为例,道出了“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以及“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的令人深思的道理。在这样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说理间,让人清晰地理解了庄子“世之无为”的思想。应该顺自然之性。

虽然《人间世》主要是阐述庄子 “无为”的思想,但这里也可看做是一种对帝王的启示——要顺应人民的生活习性,不必干涉过多,从而让人民安居乐业。

1.2心之无为

庄子阐述“无为”的思想也可从其文章《大宗师》里表露出来的对有道心的圣人的称赞里可窥见一二。文中,女偊断然否定南伯子葵有学道的资历,说圣人可把生死、人事、天下置之度外。这便是庄子思想里的“心之无为”。然而在纷乱的战国时期,少有人能做到心无为——统治者忙着征伐,老百姓疲于奔命。当然,庄子的“心之无为”实际上更多是针对统治者而言,因为在这个动乱不安的年代,要成为圣人是很难的,但庄子希望统治者可以向圣人学习,无限接近“心之无为”,达到一个无为的境界,便不会想要征伐、扰民了。但统治者们没有接受。可就其“心之无为” 的思想而言,对统治者的思想是先进的。如同《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所说:“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意思就是统治者若不能做到无为,则民不聊生、更难安居乐业,如此,国之兵再利,纵能御敌,却也无法昌隆。在这里,庄子提出了“心之无为”,也提出了统治的新观念——无为而治。

事实上,对于统治者如何统治,庄子也直接进行了阐释。在《应帝王》中,从庄子与无名人的对话里,又可见庄子 “心之无为”的口吻。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在此,庄子借无名人的话说:“顺着自然本性而不掺杂私意,天下就可以大治了。”这样,无为也无不为了。

1.3序之无为

庄子认为生命中的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的时序,人们不必过于悲伤也不必过于欢乐。这便是庄子哲学思想里的“序之无为”。

在《大宗师》中,庄子介绍了一个奇人子来,从内而外皆奇——形体奇,“鼠肝”“虫臂”;心奇,“今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一般人得病,都会忙着请大夫治,而子来却不一样,他豁然大方地面对生死,爽朗的声音如在耳边“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在此,庄子提出了一个观点:生老病死皆是生命的时和序。“人们应安心于适时顺应,哀乐的情绪就不会侵入胸中”,庄子一言,振聋发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同样的,这也启示帝王要“适时顺应”,要“适应变化”,即达到 “无为”的统治。

庄子的“序之无为”思想的确可以让人们以开阔的胸襟面对生死。但一昧地认同“序之无为”,也许是有弊处的。例如当发生瘟疫等传染性疾病时,统治者若不采取防治措施,后果不堪设想!可见,序之无为的思想也许只适用于面对正常的生老病死。

2.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在战乱肆起的年代, “无用”的确为庄子予众生的一剂良方。在庄子的定义里,无用并非真的没有用处,而是庄子劝诫众人不要将自己的才能外露于人,否则如黄鼠狼和野猫般,在不避高低的东窜西跳间,轻则受伤,重则殒命。

在《逍遥游》中,庄子论述了“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思想。在这里,庄子仍然于怪诞的艺术境界中说理——大树“无用”,实际“是为大用”。一棵名叫樗的大树,因枝条不合规矩,经过它时,匠人们都不屑一顾。惠子质问庄子“你的话大而无用,这棵树无用,众人都远离了。”庄子悠悠答道:“何不将它种在虚无的乡土、广漠的旷野呢?人便可悠闲自在地睡卧在它给予的绿荫里。”庄子诡谲的想象为人们深谙,但这里更体现了庄子“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精妙处世方法。看似无用,实则大有用处。而正因表面上给人无用的假象,这些事物反能保其年寿,颐养天年。而认同这一准则的人有许多,例如三国时期的司马懿,他假装病重而后诛灭曹爽;《人间世》中孔子训斥想要去劝说统治者的颜回。

观其根本,庄子宣扬的是他的无用思想。在庄子看来,智慧是凶器——在现今,人将智慧外露,会得到老师的赞扬亦或是朋友的欣赏,但在庄子生活的时代却不同。那时战乱频频,因而十个统治者之间便有九个是酷爱暴虐不把仁义放于心上的剥削者。而当他们面对拥有美好品德和理想的人的时候,便如你往阴森潮湿的臭虫窟里来一通强光扫射,令他们如同惊慌失措的臭虫般逃跑或者直接愤怒的往你脸上飞。

尽管庄子对暴乱中流离失所的劳苦民众报以深切同情,但面对这样的风险,庄子选择了“养生”——即做一个无用之人。这也许才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消极所在。“无用”的确可以让人颐养天年,但何尝不是朱自清笔下的那些个“明哲保身的自了汉,甚至于一些虚无主义者”【3】。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中国这头沉睡的狮子醒过来了。”雄狮如何觉醒?回顾历史,是千千万万如谭嗣同先生般的人们“流血变法”才换得的成果【4】。从这个角度看,庄子的无用的哲学思想有些消极。

3.总结

从总体上看,庄子在书中提出了两个观点。庄子在“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中阐明了他的观点:遵循事物的天性、时序,无为;将世间大小事置之度外,无为。而在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思想中,庄子提出了立命的方法,不要将才能外露于人,要做一个无用的人。

从贡献上看,庄子哲学思想中无为、无用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诗人、文人。如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陶渊明,他超然脱俗的气质及那句“已矣乎,御行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同庄子一样,渊明卓然于世, “无为”地面对生死时序、做着“无用”的乡间农夫。而清代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命运也有庄子哲学思想的渗透。比如王熙凤,她精明算计、左右逢源把府上下的大小事务打理得妥妥帖帖,老太太也特别宠爱她,前半生可谓是风光无限;而后来贾家势力旁落,且不说自己的女儿被卖去青楼,自己还惨遭被休的命运【5】,后半生可真是让人唏嘘。王熙凤落得如此命运,不正是她没有以“无用”的思想去立命,将智慧外露,也必然是“树大必有风摧之”。

而在现代社会里,庄子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们价值观、人生观的积极向导。庄子劝说人们做一个看似无用的人,才能远离自己讨厌的人和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逃离供奉于庙的命运,得以曳尾于泥。同样的,庄子“无为”的哲学思想也说服着人们看淡生老病死,死和生一样可歌。

总而言之,庄子的哲学思想诞生于乱世,师承于老子;其无用、无为的思想虽惊骇了世俗却也历久了时光——影响了后世统治者的治国策略、影响了众多文人诗人的情操心境,到现在,仍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李鸿章传》[M].1.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1.

[2] 孙通海.《庄子》[M].1.中华书局, 2016 :63-81.

[3] 朱自清.论气节[R].北京:联大新诗社, 1947-4.

[4] 谭嗣同.谭嗣同集[M].1.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1.

[5] 吴恩裕.《考稗小记——曹雪芹红楼梦琐记》[M].1.中华书局香港分局, 1979-4.

论文作者:武晨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  ;  ;  ;  ;  ;  ;  ;  

简论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_武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