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审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凡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太平;凡民不聊生,必社会动荡。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和谐程度。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快推进以发展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五有”目标。这昭示着我国走进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政府审计机关,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民本审计”理念,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执审为民、推动民富、维护民利,实现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
一、民生审计的特征与作用
政府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推进民主法治的工具,关注民生是政府审计本质的具体体现。建设和谐社会,民生是根本。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政府审计将在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民生审计的特征与作用的研究,对更深入认识民生审计、更广泛开展民生审计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民生审计的定义
什么是民生?民生就是人民、百姓的生计,是指事关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和具体需求。民生问题是经济社会运行的障碍和矛盾,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政府审计有责任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和服务支持。由于民生审计主要依靠审计机关组织实施,因此可以将它归属于政府审计范畴,但其目标和内涵应与其他类型审计有所区别。因此,我们认为,民生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审查和评价民生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最终实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定义表明:
首先,民生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实施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其最终目标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即维护民生。
其次,民生审计对民生经济活动进行独立地监督、评价和鉴证。其范围广泛,既包括涉及民生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的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各用款单位,也包括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资金及项目。
第三,民生审计必须按一定的标准及程序取得审计证据并作出结论。民生审计所涉及的都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事项,稍有不慎,就会给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损害,因此只有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获取审计证据,才能确保审计质量,才能对审计事项作出客观的评价。
最后,民生审计的目标不但包括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而且还包括安全性。这里所说安全,主要是指民众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主要包括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居住安全、环境安全、交通安全。
(二)民生审计的特征
民生审计关注的是民生问题。民生审计的“民生性”,决定了民生审计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政治服从性。政治服从性是指民生审计具有服从服务于政治的特性。一方面,民生审计是民主与法治的重要工具,是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重要武器,在坚决贯彻执行执政党政策的前提下,审公共之财、审公共之事、审公共之责,为国家相关政策和制度优化“摇旗呐喊”(杨肃昌、肖泽忠,2008)。另一方面,民生审计倾听民声、关注民生、维护民权,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明显的政治服从性。
2.综合效益性。民生问题方方面面,涉及到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社会公用设施等众多领域,民生资金或项目的效益性就要从诸多方面表现出来,诸如以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或物质的、精神的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民生事项的多样性,决定了民生资金或项目效益的多样性,使民生审计效益性的目标具有综合性特征,即是一种综合效益。
3.范围广泛性。范围广泛性是指民生审计的范围比较广泛。从民生审计的概念可知,凡涉及民生问题的,都应纳入民生审计的监督视野。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排放的废气、污水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属于民生问题,就应该接受审计,而不管该企业是国有还是非国有。因此,民生审计超出了政府审计的范畴。
4.内涵民生性。内涵民生性是指民生审计的内涵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生老病死”,即与“民生”息息相关。民生审计通过对收入、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民生问题的审计,揭示和反映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政府改革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从而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民生性”。
(三)民生审计的作用
民生审计是以维护人民利用为最终目标,它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民生审计维护民众合法权益。民众权益指民众依法应享有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权利,可归结为生存权与发展权。民生审计本着追求公平正义的目标,关注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促进政府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切实维护民众合法权益。
(1)民生审计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维护民众生存权。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安全的“防护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民生审计把社会保障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对各项社会保险、救济、福利等相关的政策、项目、资金的审计,推进面向全社会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及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促进良性社会保障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形成。真正实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2)民生审计促进社会事业公平发展,维护民众发展权。现阶段我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问题仍较多,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文化教育、卫生环境等公共事业的资源投入不足及分布不公引起的。民生审计促进政府提高教育、卫生、环保等公共经费的投入水平,促使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真正使公众公平地享受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居住环境的权利,逐步为民众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民生审计促进资源配置优化。社会资源分配问题,向来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民生审计促进政府科学、合理、有效、公平地分配资源,使有限的资源都能用在社会统筹发展上。
(1)民生审计促进公共资源科学分配。公共资源分配指一定的社会资源或财政资金在民生工程与经济建设、行政运行之间的投入分配是否科学、合理。民生工程建设与经济发展投入、行政运行成本必然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民生审计的价值在于立足于民本审计观,通过提供客观、专业的鉴定和服务,不仅关注经济是否得到了发展,还要关注如何分配经济发展的成果,包括分配标准、分配比重、分配程序、分配形式是否科学、合理、有效,促进压缩经济建设和行政成本投入,增大民生支出,建立健全民生服务优先供给机制。
(2)民生审计问责社会损失浪费行为。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腐败的实质是滥用公共权力和利用社会资源谋取私利,后果是造成了大量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流失。时任审计长李金华曾说过,决策失误不亚于贪污腐败。民生审计在关注公共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揭露腐败行为,而且要善于从“以民为本”的高度问责损失浪费行为,深入分析损失浪费行为对民众造成的危害,切实提高审计问责效果,促进掌管公共资源者高效、经济、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向节约型发展,最终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3.民生审计促进责任政府、透明政府建设。民生审计坚持“民本审计”理念,在促进建设责任政府、透明政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民生审计促进责任政府建设。政府是有限的政府,“权力就是责任,有权必须尽责,权力与责任必须对等”,这是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存在着,一些政府部门权责不对等,有权无责或者有责无权,而对提供的公共服务未能实施应有的监督和评价,对权力的运行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导致出了问题没法追究责任,滥用公共权力现象屡见不鲜。民生审计立足于督促政府及其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将行政权力运行的敏感环节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促进责任政府建设。
(2)民生审计促进透明政府建设。民生审计关注政府透明运行机制建设,反映政府透明运行机制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政府不断完善透明运行机制,使政府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公之于众,从而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信得到加强,保障公民行使对政府管理的知情权,促进政府透明运行。与此同时,民生审计还可以通过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形成威慑力,对那些潜在腐败者起到警示作用。这样就能够将审计监督与公众监督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互动的沟通渠道,进一步推动政府行为的公开透明。
4.民生审计促进政府审计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改革与创新,政府审计也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民生审计促进政府审计发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民生审计促进审计理念转变。民生审计的“民生”性,决定政府审计必须坚持“民本审计”理念,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怀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随着审计理念的转变,政府审计的重心将从“收支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从重点“监督纳税人”到重点“监督财政”转变;审计评价将从侧重于评价经济单一指标向民生综合指标转变,从侧重于评价真实合法性指标向效益性指标转变,从侧重于评价经济发展速度指标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转变。
(2)民生审计促进审计空间拓展。民生审计以创建社会和谐为目标,立足于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效化解社会公众反映的诸如社保、卫生、就业、住房、环保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公共宏观政策执行和公共服务行为的所有部门,当然包括私人部门。这就要求政府审计积极拓展审计新领域,在促进社会节能环保、建立循环经济、控制污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创建生态文明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3)民生审计促进审计制度建设。审计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约束审计领域组织之间审计行为的规则(许百军,2008)。民生审计促进审计机关把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建立起一套公开、高效的运行机制,把“民生至上”的审计理念真正转化为具体的审计制度,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民生审计推进了审计能力建设、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成本管理、审计文化建设,从而促进了中国特色审计制度的构建。
二、民生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民生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它的范围广泛,既包括涉及民生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的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各用款单位,也包括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资金及项目。
(一)民生审计的对象
审计对象是指审计监督、评价和鉴证的客体,一般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民生审计对象是民生审计行为所指向和作用的承受体,在外延上主要是指管理、使用民生资金的政府及其部门、企业、社区及村居等组织;在内容上是指以各种资料反映的为改善民生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活动,包括在社会建设领域内所有涉及民生问题的经济活动。
1.民生审计对象的特点。由于民生审计具有范围广泛、服务民生等的特征,决定了民生审计的对象与其他类型审计相比,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1)公共性。民生问题所涉及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就业、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从而决定民生审计的对象更具公共性。
(2)广泛性。民生审计对象分布于民众的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涉及范围宽广。它不仅包括政府及其部门,而且包括使用民生资金的单位,还包括广大人民群众,涉及到千家万户。因此说民生审计对象更具广泛性。
(3)维护稳定性。稳定基于民生,民生决定稳定,改善民生是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生审计对象更具维护稳定性。
2.民生审计的具体对象。民生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民生审计的对象超越了审计法规定的范围,它涵盖了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基本医疗、社会稳定等诸多领域,以及政府及其部门、企业和村居等组织。
(1)政府及其部门。这是民生审计的主要对象。一是行使公共权力的执法执纪单位。主要包括具有行政处罚权、行政收费权等部门和单位。二是具有公共资金(教育、卫生、农业、环保、科技、文化等资金)分配权的政府部门和单位。三是公众关注的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政府部门和单位。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管理、土地审批、规划审批、交通管理、社会治安等部门和单位。
(2)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它在许多方面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企业是民生审计的主要对象之一。一是重组改制过程中的国有企业。审计调查这些企业在改制、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垄断性企业。主要审查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水、电、气、煤、公交、电信和邮政等垄断性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是否真实,是否有暴利行为,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政府性投资公司。重点关注这些公司是否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的投资,提高政府性融资资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四是民营企业。重点关注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人民生活、生产必需品的价格、质量,员工的劳动合同、工资福利、社会保障和生产安全,以及环境污染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等问题。
(3)事业单位。对事业单位审计主要关注各类学校、医院及其它保健防疫机构、新闻出版、文化体育,以及与民生相关的中介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单位收费的合法合理性、服务(商品)的质量和安全等情况。
(4)社区及村居。社区和村居是与城乡居民接触最频繁的基层自治组织,是国家民生政策的执行者之一,自然也是民生审计的对象。
(二)民生审计的内容
审计内容是审计目标的细化。民生审计应以惠民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为主线,着重抓好对民生决策、民生资金、民生投资项目和公共责任的审计监督。民生审计的内容和重点要紧紧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来确定。
1.社会保障审计。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安全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青连斌,2008)。因此,必须将社会保障审计作为今后较长时期内民生审计的重点。主要包括:养老保险等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救灾救济资金、优抚安置资金、社会福利基金、住房保障等审计。
2.医疗卫生审计。医疗卫生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政府审计机关应将它列作审计重点。当前主要关注:当前主要关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是否安全完整和高效使用,是否存在被挤占、挪用或损失浪费;农村公共卫生资金的投入是否及时足额到位,农村公共卫生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各种医疗单位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政策,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是否健全。
3.教育审计。教育是民生之基,它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政府审计机关要切实加强教育审计。主要审计教育投入是否符合法定增长要求,政府新增或超收财力安排是否向教育倾斜;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是否按预算及时拨付教育经费,有无截留、挤占、挪用;各项义务教育阶段相关惠民政策是否有效执行与落实,教育保障机制是否健全有效;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教育经费投入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还有群众集(捐)资办学(含希望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教育机构特别是民办校(园)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收费合理性也必须审计监督。
4.就业和再就业审计。就业是民生之本,决定着每一个家庭的生计。对就业和再就业的审计,主要包括:对就业和再就业专项资金的预算、拨付、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对职业培训、劳动力素质培训专项资金的投入、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
5.生态环境保护审计。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审计的重点有:资源环保审计,重点加强对水资源污染治理、重点污染源治理、退耕还林、国土等资金筹集、管理及使用的审计;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情况审计,重点检查用于改造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是否合规、有效;环保专项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及环保政策落实、环保目标实现等情况的审计。
6.收入分配审计。收入分配是关系社会公平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因此,通过对重点行业、领域、地区、部门居民收入情况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了解当前收入分配的现状,督促加大收入分配调控力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以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7.新农村建设资金审计。新农村建设资金必须纳入政府审计视野,除关注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农村生态环境工程和农村社会保障的审计外,应重点抓好:农业生产发展扶持资金的审计,重点关注这项资金的使用安排是否有利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审计,重点关注它在农村道路、饮水、水利、电网、通讯、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是否发挥应有的效益;农村土地出让审计,着重检查土地征用、出让金分配的合法性,以及失地农民生活出路政策的落实情况等。
三、民生审计程序和方法
审计程序和方法是连接审计主体和客体(对象)的桥梁,也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民生审计的固有属性,决定了民生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与其他类型审计有所区别。
(一)民生审计的程序
审计程序通常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所应遵循的方法与步骤。严格遵循审计程序是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前提。适当的民生审计程序有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能保证审计质量,体现法规要求和有效审计原则(叶笃,2007)。
1.项目选择——民生审计的开始。选择和确定民生审计项目,是审计机关开展民生审计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审计成效的关键一步。审计机关在选择民生审计项目时,应该尽量选择那些能够促进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加强科学决策、完善宏观调控、合理配置民生资源并努力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审计项目;尽量选择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资金,以及对社会建设有较大影响的重点民生建设项目开展审计。
“跳出传统思维选项目”的典型案例——《Y市审计局对该市出租车管理体制及运营情况审计调查》选题介绍:
该项目的选题特点是:一是围绕领导重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立项。在Y市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背景下,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因此对出租车管理体制运行情况进行立项审计,不仅是对有关管理部门职能履行情况的行政监督,同时也是审计机关关注民生,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二是立项时对审计成果有较好的预期。Y市审计局在年度项目计划摸底调查时已经对该市出租车行业管理体制情况了然于心,文明形象大为改如纠纷、投诉多,尤其是南站广场区域“黑车”猖獗、治安案件频繁,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因此,审计目标明确,审计成果有较好的预期。
2.审计方案——民生审计的航海图。审计方案是实施审计的指南。一份好的审计方案应该像一张清晰明确的道路图,为审计人员有效地进行现场检查和评价活动提供行动指导;同时,它又应该成为审计人员在现场审计过程中实现自我控制的一种手段。编制方案的主要工作如下:
(1)进行审前调查。审前调查重点了解民生资金或项目的具体内容和预定目标、相关责任机制、内部控制,影响项目进展的因素、信息的可获取程度等相关的外部环境。同时要收集相关的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等资料。
(2)确定审计目标。民生审计目标,应着眼于被审计项目对民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服务效果,结合被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外部环境、现实条件和增值空间等因素,在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综合起来确定。
(3)确定审计重点。民生项目审计重点一般包括重要领域和重要业务活动两方面。重要领域包括民生资金的分配、拨付和使用,内部控制和责任机制的重大缺陷,分配管理使用民生资金部门(单位)决策和运行的主要风险点等。重要业务活动主要指资金量大、对资金使用绩效有重大影响、脱离内部控制及其他异常的业务活动。
(4)确定审计评价标准。民生审计评价标准的主要特点是可靠性、客观性、相关性、代表性、明确性、合理性。需要强调的是,民生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最好经过审计与被审计双方的认可,以更好地落实审计建议,实现审计目标。
(5)确定审计方法。民生审计的方法除了获取证据的方法,还包括分析评价的方法。审计人员要根据审计目标、被审计项目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审计评价标准、影响民生资金或项目绩效的因素等方面来确定审计评价分析方法,进而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公正,有说服力。
3.审计取据——现场审计的主要工作。现场审计的实施过程,就是审计证据获取、鉴定、整理和运用的过程。审计人员应该检查和评价所有与审计目标相关的证据,把握审计证据的获取、鉴定和整理归纳的原则界限,取得客观、相关、充分和合法的审计证据,形成审计发现,做出审计结论。审计人员取得的审计证据通过整理分析后,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为编制审计报告作准备。
4.审计报告——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提供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非常重要,正如英国政府审计署所指出的,“审计工作的成败最终体现在审计报告的质量上,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可以通过简洁明快、引人注目和通俗易懂的方式来传播丰富的信息。”好的审计报告,能将一个对当前情况的客观见解引起决策者们的注意,并为决策者采取行动提供依据。一般来说,民生审计报告具有以下特点:
(1)严谨性。审计人员编写民生审计报告,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功底,而且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一是民生审计报告构思要严密,做到要素齐全,层次分明。二是民生审计报告编写要严谨,做到内容真实、用词准确、文字简洁、评价客观、建议切实、处理恰当。三是民生审计报告把关要严格。
(2)建设性。民生审计报告应富有建设性。民生审计的特征决定了审计人员要在审计意见和建议上做更多的建设性“文章”:一是要立足宏观,善于从完善体制、机制和保障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要对症下药,在查清问题、究其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三是要切实可行,审计意见和建议要符合实际,便于操作。
(3)公开性。审计报告的公开性是衡量审计机关是否实行阳光审计的重要标志。增强民生审计报告的公开性一般应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开好审计报告编制前的沟通会。沟通会参加的人员包括与被审计项目有关的单位领导及其相关人员、有关专家、群众代表等。二是审计结果的公开。审计机关应该及时通过报纸、电台、政府网站等媒体公布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
5.后续检查——结果落实的保证。民生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后续检查对于发挥民生审计的作用,实现民生审计的价值,以及促进审计机关不断加强审计管理,提高审计质量等都十分重要。后续检查的内容包括:检查审计决定的落实情况,检查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检查审计项目质量情况。主要方式主有:随时了解,随时掌握被审计组织执行审计决定和采纳审计建议的情况:简单复核,对被审计组织提供的审计决定执行结果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的书面材料进行复核;后续审计,对被审计组织执行审计决定和采纳审计建议情况实施后续审计。
(二)民生审计的方法
由于民生审计的特殊性,在审计方法上也有特殊的要求,除了一些常用的,如审阅、观察、查询、监盘、函证等方法外,还广泛使用分析评价、跟踪调查、文献研究、迂回查证、座谈会、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等一些特殊的方法。这里,对常用的审计方法不作赘述,仅对民生审计的一些特殊方法作些讨论。
1.分析评价法。分析评价法是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计算相关的比率,以确定审计重点、获取审计证据和支持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它是将被审计组织有关财务信息或非财务信息与相关信息之间进行对比,来发现意外或潜在的不合法和不合规的行为。
分析评价法主要有简易比较法,即对绝对数所做的比较;比率分析法,即对各种比率的比较;结构分析法,即对某种信息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趋势分析法,即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便计算出它们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以及变动幅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法,即对有因果关系的两类或多类经济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推导出相应的因果模型或回归方程,并以此模型或回归方程来推算一类或多类变量发生变化时,其他变量的变化规律。如《某市审计局在对该市住房公积金绩效审计调查》就是采用对比分析、趋势分析和结构分析法分析评价法获取审计证据(1)。
2.跟踪调查法。它是审计人员根据资金的流向或项目的进度,采取诸如问卷、现场访谈、审阅相关文件、实地观察等多种形式,连续不间断地获取调查对象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等方面信息,并进行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并要坚持始终,不能半途而废,否则,达不到调查的最终目的。
跟踪调查法运用得当,会获取非常好的效果。如审计署某特派办在对某市农民征地补偿费专项审计调查中,为了增强调查的广度和深度,将审计组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几个乡(镇),每个乡(镇)选择2至3个行政村进行跟踪调查。各审计小组对县—乡—村三级近年来征地补偿费的兑付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与核实。通过跟踪调查发现,审计发现土地补偿费和青苗补偿费6792万元被移用;青苗补偿费在县、乡、村被层层滞留等问题。
3.文献研究法。它是审计人员对与被审计项目有关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而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所谓文献,是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这里主要是指包含审计人员拟研究对象信息的载体。审计人员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往往可以获取意想不到的线索或信息。
文献研究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研究不能直接调查的对象;资料数量往往比一次性调查丰富,可以采用大量的样本来提高可信度;许多文献具有客观性;文献中的基本数据和经过整理分析的资料对分析归纳出重要信息很有用处。如某市审计局在对该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的审计中,利用文献研究法获取“某市22个社区服务中心居民的受益人数达到了430万人次”的证据。
4.迂回查证法。迂回查证法,也叫做迂回调查法,迂回法。它是指先从审计对象的周围或侧面了解审计事项的真实情况,并收集证据,然后找被审计单位或当事人核实、补充。运用迂回查证法的前提,一般是审计活动遇到障碍无法按既定程序实施。由于民生审计是个全新的概念,被审计单位对其重要性和特殊性认知不够,尤其对审计机关以维护国家(政府)利益为主,转为维护国家(政府)利益与维护人民大众利益相结合,一时不能完全理解,遇到审计影响自身的利益、涉及敏感的问题或不愿公开的事项时,往往缺乏主动积极的配合,个别单位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使审计工作陷入困境,迫使审计人员绕过审计对象进行迂回查证。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一是审计事项相关的资料缺失,无法直接查证;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资料已被销毁,或因灾害造成相关的资料毁损。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消极应付甚至阻挠审计人员对某一事项的审查,致使审计活动无法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三是审计人员无法接触审计事项的当事人,如当事人回避、消失、亡故等。四是审计事项的当事人丧失配合审计工作的能力,如当事人痴呆、病危等。
5.座谈会法。又称调查会法,它是审计人员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容易地获取较全面甚至有说服力的证据。运用座谈会法获取审计证据,要注意以下几点:围绕主题拟定调查提纲,并将调查提纲提前发给与会者,以便他们做好发言的准备;适当控制参加座谈会的人数(一般控制在10人左右),人数过多会影响座谈内容的深入;到会的人员必须是与调查对象有关的人员;讲清楚开座谈会的目的,采取谦虚的、同志式的态度,争取与会者的合作;按照提纲提问,也可以根据需要临时提出问题,请与会者作答,并做好记录。
6.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法。它是审计机关和人员通过聘请在某一领域中具有专门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个人或单位提供专业服务,并在审计活动中利用其工作结果而获取证据的方法。由于民生审计工作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需要专业知识多,单凭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往往无法完全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在民生审计中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是非常必要的。一般说来,审计机关可在特定资产评估、工程项目评估、服务质量、信息技术、衍生金融工具、舞弊及安全、法律、风险管理等方面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审计人员在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结果作为审计证据时,应当评价其客观性、充分性、相关性和合法性,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审计证据质量。
四、民生审计呼唤政府审计创新
民生审计关注民生,体现了民生时代的要求,赋予了政府审计新的内涵,同时也对政府审计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政府审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树立科学审计的理念,以审计创新为载体,努力践行民生审计,建立和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审计制度,推动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民生审计呼唤政府审计创新,政府审计需要创新。
(一)创新理念,准确定位
审计理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审计为达到目标、实现其职能而对社会所产生的价值判断。创新审计理念就是要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共识。这要求审计机关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对开展民生审计以后政府审计的目标、功能、责任和标准等进行重新思考、准确定位,做到思想先行,科学谋划,不断开创政府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1.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努力实现维护民生目标。民生审计的目标应该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民本理念要求审计机关依托维护民生利益这个根本目标,进一步树立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高度统一的责任观,不断增强民本服务意识,以目标的转型推进审计工作定位的转变,以高度的人文关怀去体会和感知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把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大对民生审计监督力度,坚决查处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和问题,切实维护好广大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当好人民群众利益的“保护神”。
2.树立安全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安全审计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审计要围绕国家安全这条主线,高度关注国家财政和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民生安全和环境安全,揭示和查处风险侵蚀,以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一方面要以监督为基点,加大对涉及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重点问题的审计力度,查处弄虚作假套取、挪用、贪污、侵蚀资金的行为,清除危及国家安全的“害虫”。另一方面要以服务为主线,研究分析新时期涉及国家安全的各类资金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帮助政府建立一整套适应形势发展的“事前介入、事中督查、事后追究”的全程安全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审计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建设性作用。
3.树立宏观服务理念,忠实履行公众受托责任。客观、公正地履行公众受托责任是政府审计最基本的职责,也是实现审计价值的重要途径。政府审计机关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经济政策的宏观层面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大局,自觉树立起以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为目标的宏观服务理念。要服从党委和政府对审计成果使用的需求,切实改变以往那种以审了多少单位(事项)、查处了多少违纪违规资金的单纯监督型传统理念,向以督促整改、促进规范、注重成效的监督服务并重型转变;要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客观评估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执行状况,从体制、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揭示问题、提出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强化管理,推进责任追究制度和问责机制的健全完善,彰显政府审计高层次特征,发挥审计成果建设性作用,忠实履行公众受托责任,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实现审计应有的价值。
4.树立文明审计理念,不断规范审计行为准则。政府审计机关应该自觉树立文明审计的理念,摒弃审计与被审计是一种“对立”关系的错误认识,确立审计与被审计是一种“和谐合作”关系的正确观念,妥善处理双方关系,善于进行换位思考,学会“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理解自己的理念来理解别人”(李金华,2007);完善文明的审计行为规范体系,把文明审计具体化、制度化,以严谨而又文明的行为准则指导审计工作。文明审计的前提是有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这就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加强教育培训、纪律约束和监督激励,努力把审计人员培养成为专业技能扎实、职业情操高尚和道德品行良好的“精兵强将”,确保文明审计之花常开不谢、硕果累累。
(二)创新机制,强化管理
审计机制是指有关审计主体权利和义务有机组成的系统,以及审计工作系统的有机结构及其固有的功能和效能。审计机制创新的目的在于强化管理,提高审计效能。在开展民生审计的环境下,政府审计机关应根据形势发展和自身变化的需要,不断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勇于创新内控机制,有效实行科学管理。
1.健全需求导向机制,推进项目计划科学管理。政府审计应创新项目需求机制,以政府和民众需求为导向,增强审计项目立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府审计机关应进一步加强项目计划立项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广开信息渠道,广泛向党群组织、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专家学者征集审计事项,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审计项目库,编制中长期审计项目滚动计划,以增强审计工作的前瞻性和连续性;进一步加强审计计划垂直管理,根据宏观服务和保障民生的需要,适当提高“上审下”、“同步审”和“交叉审”项目的比重,以增强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随时组织力量对突发事项进行审计,以增强审计项目计划的机动性和应变性。
2.完善质量控制机制,防范审计控制风险。开展民生审计以后,政府审计的领域大了、责任大了,其风险也可能增大。为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政府审计必须创新或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机制:研究制定民生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指导和推进民生审计的开展;加快制定民生审计具体操作规程,研究修订审计准则,为新形势下审计实务提供指南;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及时加强对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进行全面评估;开发审计质量监控系统,逐步实施对审计项目全过程动态控制;完善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审计机关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效地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
3.建立审后评估机制,提高审计成果利用水平。政府审计应建立审计项目审后评估机制,由独立于审计组外的审计人员对项目立项、审计过程、审后整改、审计效益和审计影响,以及社会各阶层对项目审计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重新评估,找出项目审计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把审后评估结果作为评价项目总体成效和完善审计项目流程的依据,提高审计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水平,进而使审计目标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审计程序得到最大程度的规范,审计成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4.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审计效率全面提高。审计资源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过程中所能利用的一切审计要素。开展民生审计以后审计机关资源相对不足,人力资源紧缺的矛盾尤为突出,为保障审计总体目标的实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机制很有必要。主要方式有:“内部联动”:整合内部资源,建立计划安排、现场查证、复核处理和结论执行相分离的行政执法机制和审计经验共享机制。“上下联动”:以审计网站为平台,整合审计信息;以专家经验库为载体,整合审计技术;以联合审计为途径,整合审计力量;以同步审计(调查)为基础,整合审计成果。“内外联动”:加强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业务的监督和指导,或直接利用它们的审计成果,或引导他们单独开展或联合开展民生审计。“左右联动”:借用相关部门的手段,以弥补审计手段的局限性;善用相关部门的成果,以节省审计成本。
(三)创新方法,科学审计
在这里,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在大力推进民生审计的新形势下,审计机关要积极探索在现行审计体制下的审计组织与运行方式创新,按照“依法、程序、质量、文明”的要求,改进审计方法方式,完善审计工作机制,提高审计绩效和效能。
1.注重绩效审计。在这里,注重绩效审计不仅指审计模式的转变,而且是指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一方面,注重全部项目绩效审计。充分考虑影响组织活动绩效的各种因素,不仅关注各类资金的绩效,还要结合政策制定与执行、政府运作与效能、资源利用与管理等方面综合评价被审计组织活动绩效状况,促进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机构的运作效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注重项目全程绩效审计。对组织活动进行“审前、审中、审后”全过程的绩效评估,以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绩效诊断、绩效评价、绩效反馈”作用。同时,应将组织的财务活动与整体的活动有机整合起来,全方位、全过程地把握活动的绩效。
2.注重系统审计。系统审计要求政府审计用系统论来指导审计工作,把审计对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从整体与环境、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关系中去揭示事物的特征和运动规律。注重审计模式系统化,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从分散、“小作坊式”的单个项目审计模式,向整体性、系统性的“集约式”规模审计模式转变;注重审计目标系统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建立远、中、近期相结合的动态目标规划体系;注重审计对象系统化,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审计对象和外部环境之间、审计对象和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把握审计对象总体状况;注重审计领域系统化,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及发展趋势入手,确定项目审计的内容及重点,在资源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力求项目审计时空最大化。
3.注重跟踪审计。跟踪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项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实施动态跟踪监督。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做到了“提前介入、边审边改、事后问责”的统一,做到了监督与预防的并重。除了后续跟踪审计,跟踪审计主要还有以下三种形式:趋向追踪,即事物发展趋势预测审计,如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资金到位前,对有可能发生的挤占挪用、滞留截留、损失浪费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提前预测、判断,以及早捕捉苗头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步跟踪,即以资金流向和项目进展为主线的全程跟踪审计,“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风险,做到边审计边整改;根源追踪,即事后追根问责审计,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从国家政策、管理体制和宏观决策等方面追寻事物渊源,提出建议。
4.注重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是基于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进行的审计活动。当前,政府审计应切实加强信息化审计研究,积极探索计算机审计目标、内容和方式,抓紧引进和培养计算机审计人才,着力推进计算机技术与审计工作的融合运用,逐步实现审计业务和内部管理信息化。加快审计技术转型,全面实现从办公自动化、电子账簿审计向电子数据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和系统内部控制审计“三位一体”转变,不断拓宽审计项目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覆盖面;加快联网审计探索,利用计算机远程传输和网络通信的功能,逐步实现事中动态审计和远程即时监督,大幅度提高政府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伴随着民生审计概念的提出,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务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形成的初步成果诠释了民生审计的定义、特征和作用,阐述了民生审计的对象和内容、程序和方法,并提出了政府审计机关以创新来应对民生审计的思路,为审计理论工作者深入、全面地研究民生审计奠定了基础,为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广泛开展民生审计实践活动提供了参考。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我国民生审计的开展、促进政府审计理念创新、加快中国特色审计制度发展,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民生审计内涵丰、外延广,而且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本文仅对民生审计的部分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的新观点,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和探索。
摘自《中国审计·学术刊》(京),2009.2.165-178
标签:政府审计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项目执行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 民生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