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产妇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措施分析论文_闫文芬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 天津市武清区 301700

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出血产妇的出血危险因素,提出临床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5月~2016年4月治疗的产后出血产妇78例进行研究分析,分析出血原因,并给予护理措施。结果:产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宫缩乏力、软产道受损、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对产妇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能够控制出血症状,护理安全性较好。结论: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多次分娩、宫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等,对产妇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提升治疗安全性,有着积极的护理价值。

关键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产后出血指的是分娩后24h内出血量在500ml以上的产后并发症,临床发病率大约在3%左右,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当产妇出现产后出血时,需要立即分析出血原因,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1]。临床分析产后出现的高危因素和护理措施对于提升治疗效果有着关键的作用,本文对此开展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4年5月~2016年4月治疗的产后出血产妇78进行护理研究分析,产妇的年龄在22~34岁之间,平均(28.5±1.5)岁,产妇中初产妇42例,经产妇36例;剖宫产53例,自然分娩25例。产妇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护理研究,能够配合,本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研究方法

危险因素分析:收集产妇的病例档案资料并分析,主要分析产妇的分娩次数、剖宫产手术、感染和其他可能引发出血的原因[2]。

护理措施:避免影响产妇的子宫收缩,密切观察产妇是否出现子宫收缩乏力的情况,帮助产妇排尿,缓解膀胱充盈状态,从而缓解产妇的压力,降低出血风险。按摩产妇子宫,当出血停止后,要规律性、间歇性的按摩子宫,以免再次出血。按摩手法:将一直手放置在阴道前穹窿处,抵压子宫前壁,另一只手在腹部上按摩子宫后壁,同时进行按摩,力度要轻柔,避免损伤产妇的子宫肌肉[3]。在产妇分娩后,要静脉滴注缩宫剂,用纱布填充宫腔,达到压迫止血的效果,从子宫底部向两侧填充,保证无空隙,出血停止后24h取出纱条,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降低感染风险。采用子宫按摩和纱条止血无效时,需要采取子宫压迫缝合术进行治疗[4]。

1.3观察指标

对于分析产妇的档案病例资料,分析出血的文献因素,在经历护理措施后产妇出血的控制效果,综合评价护理价值;产后出血采用称重和容积计算来判定,因此在护理治疗后,需要计算产妇的出血量,根据血量的变化来评价护理效果。

2 结果

通过产妇的危险因素统计发现,主要的因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最高影响因素,在临床护理时要结合出血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妇分娩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当分娩后24内阴道出血量达到500ml以上即可判定为产后出血,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当产妇出现大出血症状后,大多会出现焦虑、严重恐慌等情绪,加重出血,因此在实际治疗中,需要立即安抚患者情绪,确定出血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5]。研究产妇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提升预防效果,针对重点危险因素给予前期控制,进而保证产妇的生产安全。

本文分析了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其中子宫收缩乏力为首要危险因素,占据了41.03%,与临床一般性研究结果相似,表明本次研究具有科学性。在产妇生产过程中,子宫膨胀时间长,从而导致子宫收缩压力;生产后子宫内没有清除干净,就会对子宫造成损伤,内环境恶化。产妇在妊娠时期出现的合并症也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比如妊娠高血压、前置胎盘、羊水过多过少等,此类原因归结为胎盘因素,生产时胎盘粘连,导致产道受损,进而出现产后出血症状。

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工作需要根据产妇出血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开展。对于子宫收缩乏力造成的出血,首先要安抚患者的情绪,采用按摩的方式来恢复宫缩,出血过多时要给予输血处理[6]。产妇分娩后胎盘无法正常剥离时会导致出血,此时需要手动剥离,从而控制出血情况;分娩速度过快、阴道手术等均会导致产妇的阴道组织弹性受损,导致软产道损伤,要立即检查受伤位置,及时缝合伤口,并采用纱条填充的方式来进行止血处理。在产妇分娩之前需要检查产妇是否有肝脏病史或是贫血疾病,此类疾病会增加产妇凝血功能障碍的风险,因此需要补充凝血因子,从而减少出血量。为了提升出血控制效果,需要在围手术期做好出血的防治工作,重点控制出血的危险因素。控制好生产时间,尽可能缩短产程,保存产妇的体力,若产程过长要提供营养支持;避免胎儿的头部过快娩出,保护产妇的软产道,胎盘分娩后需要检查其完整性,时刻注意是否有损伤出现。临床出血一般发生在分娩后2h,因此要重点观察这个时期产妇是否有大出血迹象,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综上所述,产妇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子宫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受损和凝血功能障碍等,除此之外,产妇的分娩次数、生产方式等也会成为出血的影响因素,因此在产科治疗中,需要根据产妇出血的特点来采取控制措施,并给予临床护理,从而保证止血有效。

参考文献:

[1]郑俊芬.分析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及临床救治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1):158.

[2]王瑛,孙红丽,李红.84例产后出血产妇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措施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01):56-57.

[3]林晓燕.产后出血产妇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措施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29):70-71.

[4]马纪红.产后出血产妇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措施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1):108-109.

[5]陈艳雅.产后出血产妇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1):122-124.

[6]孙霞,高青,贺海晶.106例产后出血产妇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措施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0):2241-2242.

论文作者:闫文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  ;  ;  ;  ;  ;  ;  ;  

产后出血产妇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措施分析论文_闫文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