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_后发优势论文

论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_后发优势论文

论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越式发展论文,优势论文,论后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2)10-0022-0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1](P3)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探讨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的内涵、实现的条件和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实现前者向后者的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后发优势理论、潜在可能性与实现条件

所谓后发优势,其基本内涵是: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由于有早发现代化国家成功经验的“示范作用”和早发现代化国家积累的科学技术、较为成熟的计划、生产设备、组织结构、管理经验及各类人才等现代化文明成果可供借鉴,所以后发国家在实现现代化上比早发国家具有优势,发展速度会大大加快。在早发国家,各项促进工业化的技术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发明和积累起来的。而后发国家则可以直接利用产生于国外的技术和资本,缩短在“黑暗中探索的时间”,以相对较短的时间完成现代化的进程。

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是比较早研究后发型现代化的,他批判了当时理论界大多数人提出的一个假设:今天先进国家的状态,就是落后国家明天的前景,后者要沿着前者开拓的道路,这一理论表明,缺乏先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具备的某些前提条件,可能并不影响现代化的进程。考察历史记录,人们不能不对落后国家在解决其工业化发展的特殊问题时所表现的机敏、创新和灵活留下深刻印象。[2](P171-191)这说明如果发挥后发优势,落后国家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完成现代化和工业化的目标。后发优势的潜在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达国家在先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后发国家参照与借鉴。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属于人类社会共有的文明成果。这些对于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后发国家和地区可以以此为参照和借鉴,从先进国家在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诸如发展战略、资金积累、技术开发等方面乃至整个经济发展模式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走更多的弯路,以增强自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相比之下,早发国家所能借鉴和参照的范围要小得多。

2.后发国家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提高本国或本地区的技术水平,改变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能否得以持续、稳定、健康地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学技术基础的状况。科学技术上的差距阻碍了后发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后发国家和地区只有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才能加快现代化进程。从历史上看,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出现过三次巨大的飞跃。对后发国家和地区科学技术基础的成长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重复这一过程。后发国家和地区可以根据高起点、实用化的原则,直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后发国家的这一潜在优势,可以减少在“黑暗中的探索时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可以吸引大量的国外闲置资金,以弥补现代化建设所需资金的不足。欠发达的后发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均收入低下。人均收入低下,导致资本形成过程很容易陷入两个恶性循环之中,即:在供给方面,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在需求方面,是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资本短缺问题已成为拖累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的制约条件。因此,如何才能获得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本、提高投资率,便成为大多数后发国家和地区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来说,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除了提高国内的储蓄率,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尽可能地吸引外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存在着资本相对过剩的问题,同时后发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必将使资本流向后发国家和地区。充足的资金和廉价的劳动力相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将会对经济起飞起到推进作用,这同样也是先进国家在工业化进程初期所难以具备的。从绝对量看,发达国家流入后发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基本上呈递增的状态。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是(主要是对后发国家和地区):1985年为294亿美元,1990年为545亿美元,1991年为586亿美元,1992年为627亿美元,1993年为560亿美元。[3](P254)这些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推动了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

4.可以促进落后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的培育,并进而推动后发国家和地区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后发优势”为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众多的有利条件。但是要使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得以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外部资金和技术的输入,更重要的是要培育自身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包括制度上的创新和技术上的创新。对于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来说,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和巨大的外在压力,但这也为其创新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并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同时先发国家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教训“资源”则使其创新拥有广阔的参考和借鉴的余地。后发国家和地区在参考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创造符合本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制度,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同样也要注意创新,不能一味依靠外部先进技术的“输血”,必须培育自己的“造血”机能,否则将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中。后发国家和地区通过在模式、体制以及发展道路等重要方面的创新,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可以以相对较小的社会成本和代价来取得相对较大的发展收益。当有效的创新达到一定地步时,后发国家和地区就会实现历史性的跨越。东亚一些后发国家和地区的成功案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5.对经济落后和寻求工业化发展的强烈的社会意识,更容易形成强大的现代化推动力。这种后发优势,一方面源于后发国家自身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及对维护和增进本国利益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先进国家的经验刺激和启示的结果。这些都会对后发国家和地区形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会极大地激发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创造力,形成强大的现代化推动力。后发国家的落后程度越大,这种意识及其功效也就越显著。

要把上述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权结构和政策环境。在稳定的政权结构下,经济增长才能成为政府追求的首要目标,后发优势才能真正实现。政权不稳固,政府更迭频繁是不可能发挥这些优势的。更重要的是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国家是经济发展中制度的最大供给者,只有在稳定的政权结构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这种功能。同时在稳定的政权结构下,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政策反复无常,对吸引外资和出口是非常不利的。当然这个稳定的政策环境必须是建立在对外开放的基础上的,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各种先进的管理经验将很难流入,后发优势更无从谈起。

2.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度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规则和行为的道德伦理,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4](P23)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宪法秩序、制度安排和行为伦理道德规范。宪法秩序和行为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外生变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制度安排则是内生变量。在所有正式与非正式制度构成中,法律、秩序及所有权是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法律、秩序为现代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基础性制度;所有权的存在及其有效保护即制度安排是制度对经济发展产生激励的动力源。在后发国家中,有效的制度安排将会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例如,制定鼓励性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地引进、改进和模仿国外先进技术,尽快地把国外先进技术变成本国的生产力。而低效的制度安排和恶劣的制度环境,将使后发国家和地区的优势转变为后发劣势。

3.要拥有有利的外部环境,把握住外部机遇。有利的外部环境对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后发国家和地区在短时间内,以相对较小的成本获取发展所必须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这已经被一些国家的发展历史所证明。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的成功追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开始进入新一轮大规模的调整和产业转移,亚洲“四小龙”及时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所提供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积极推行以科技升级为先导的工业结构高级化、经济结构多元化、经济国际化的“三化”战略,使以科技为主导的生产力蓬勃发展。1963—1972年,亚洲“四小龙”工业年增长率均保持在12%以上,并由此改变了以往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4.要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交通、通信、水利等硬件设施,还包括教育、卫生以及文化等软件方面的设施。硬件基础设施落后,会导致投资硬环境不良,难以吸引外来投资。软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导致技术承载接纳能力较弱,使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水平很难与外来投资相配套。只有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才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提高投资效率,加快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速度。

二、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与实现条件

社会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进程,但不排除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它是指落后国家或落后地区,为了缩小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差距,直接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主要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率先突破,并带动和促进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和其他地区快速跟进,最终实现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和国家发展水平整体跃升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

跨越式发展主要是就经济而不是就社会而言的,经济又主要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提出主要是依据戴维·罗默1986年提出的“新经济增长”模型理论和受到世界银行总结的韩国快速追赶发达国家的模式,以及OECD的麦迪森等人的启发提出来的,认为落后国家有可能追赶发达国家,当时用了英文“leapfrog”一词,即“跳跃”或“蛙跳”的意思。

世界文明发展史昭示,凭借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后进国家和地区赶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美国、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等成功例子已经充分说明这个问题。历史已经证明,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落后国家和地区追赶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但跨越式发展不是在任何时期和地点都会发生的,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与先进国家经济技术的“落差”和对外开放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初始条件。

后发国家经济落后、技术落后拉大了同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国家的距离,从而产生了可以跨越的空间。通过对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开放,使自己认识到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进而通过引进先进的因素特别是先进的科技要素,大幅度增加资本和技术投入,实现超常规发展。如果与先进国家不存在“落差”或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那么跨越式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2.制度和体制条件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跨越式发展是生产力的非线形发展,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实质是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过程,而任何配置过程都是在一定制度和体制下实现的。当制度和体制与生产力相适应时,能够促进跨越式发展的实现;当制度和体制出现问题时,则会影响跨越式发展,甚至导致“负跨越”的出现。经济发展只有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才能实现,前者是受后者支配和制约的。在研究跨越式发展时,必须十分注意生产关系方面的因素,即制度和体制因素。制度的意义在于它制订了“比赛规则”,安排了“比赛场所”,并且执行“仲裁”,以保证经济发展这场“比赛”能够顺利进行。“制度提供了个人与资本存量、劳动产出及收入分配之间的过滤器”。[4](P225)制度的主要目标是增大信息流,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这一点已从我国的实践中得到证实。忽视制度和体制的重要性,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极大的危害。许多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忽视对基本制度和体制框架的“软”投资,而只突出特定的能带来短期增长效应的“硬”投资。结果,在旧的框架下,市场经济得不到顺利运行,经济发展时常陷入困境中,这在拉美和中非一些国家和地区显得尤为突出。

3.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资本、技术的跨国流动,使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促使世界技术贸易迅速发展,使落后国家和地区有更多的机会分享世界科技经济国际化的成果。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跨国公司的成长,促使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源流动加速,推动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国家间的分工向产业内行业内的分工发展,水平分工更趋普遍化,一个世界性的大的生产网络逐渐形成,各国和地区成为商品生产链条中的一个或一部分环节。在这种情况下,落后国家和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行业纳入了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使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充分利用发达国家通过全球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积极吸引外资、技术。此外,经济全球化使资源配置全球化,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弥补自己资源的不足。

4.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供利用的技术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使落后者通过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节约了探索时间,少走弯路,从而使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同时,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使落后者可能在某些最新的、重大的、基础性的领域实现突破,取得一定优势。从近代的历史来看,跨越式发展的奇迹主要发生于英国产业革命以来的几次生产力发展的高潮之中。技术革命为德国、日本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赶超创造了科技条件,从而使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此外,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既使新的科学技术传播的广度大大拓展,速度大大提高,同时也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为经济效益提高创造了条件。

5.充足的劳动力供应,特别是高素质的科研人员、高技能的熟练工人,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的充足供应,不仅可以使落后国家和地区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参与国际竞争,而且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高技能的熟练工人可以使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顺利进行,并使技术创新成为可能。因此,落后国家和地区应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其中用科技武装起来的劳动者的培训更为关键,这是非线形发展实现的重要条件。

6.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市场扩张是任何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落后国家和地区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建设一些新兴的产业和部门以及对传统产业和部门进行改造,通过上述产业和部门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起飞,近而带动其他方面的全面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一个产业和部门的发展,除必须具备一定技术和设备外,更重要的是看该产业和部门的产品是否拥有市场或市场潜力。如果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那么将会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跨越式发展还要盯住市场前沿需求的最新变化即消费模式的转化。只有消费水平是跨越式的,才有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没有需求的跨越,供给的跃升是不可能的。所以,跨越式发展还有开辟和培养新市场、创造新需求的艰巨任务。

此外,在研究跨越式发展时,还要考虑技术自身的因素。有些产业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相当多的传统产业则存在困难。一个产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取决于技术扩散速度的快慢,而技术扩散程度又取决于本国或地区科技吸纳和创新能力。如果本国和地区科技的吸纳、创新能力强,就能较快和有效地获取、吸收外部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从而有利于赶超。另外,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跨国公司的触角遍布全球,国内和国外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之间技术市场竞争日趋激化,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而且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等产业发展迅速,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落后国家引进、模仿的速度赶不上产品换代的速度,这就使相当多产业的赶超面临极大的困难。

三、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途径

(一)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

后发优势不等于跨越式发展,后发优势只是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世界上落后国家和地区依然很多,它们都没有能够跨越式发展起来。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寻找、发挥自身已有的优势,创造并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跨越式发展的充分条件。

但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之间有着多方面的必然联系。

1.后发优势可以全方位利用人类文明成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后发优势使追赶的国家或地区对未来蓝图有了足够的认识,并通过已经成功的模式,增强后发者的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先进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各类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和巨额资金等等,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为现代化建设的后来者所用,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2.后发优势可以直接吸收先进科学技术,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在这方面,“后发式”国家或地区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已有若干成功先例可供借鉴。“后发式”发展的国家通过直接吸收和运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技术,可以节约资金和时间,加快本国的经济发展。例如,20世纪50年代,日本平均每年引进技术233项;60年代,平均每年引进1090项;70年代前5年,平均每年引进2091项。卓有成效的技术引进,带来的是经济的飞速发展。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西德,成为西方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到了1987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2万美元,超过了美国。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通过测算认为,1961年到1971年日本的年均国民收入增长率9.56%中有6.32个百分点(占66%)是由日本作为经济发展的“后来者”而产生的。[5]

3.后发优势可以利用信息资源,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后发优势不仅能使传统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还可以依托高科技人才,利用新信息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我们的邻国印度,空间技术在1991—1997年跨过了两代卫星的发展历程。印度的软件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软件大国。

(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途径

如前所述,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并不具有等式关系,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加强制度创新,构建真正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有效的制度安排是实现经济成功、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但是有效的制度安排,仅靠移植和模仿是不行的。因为一种制度安排的效率极大地依赖于与之相协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因而,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具体的、发展的社会历史范畴。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制度安排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特色,创造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制度安排。对现有不成熟、不适应的制度必须进行比较彻底的调整与变革,加速各种市场形式、机制、制度工具的培育与创新,以提供一种真正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2.强化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知识经济的来临,技术向产业转化的周期和技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将更短,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与模仿别国技术和经验而赶上发达国家的难度将加大,后发优势的积极作用将减弱,一个缺乏创新能力和科学储备的国家,将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知识的差距,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差距,是导致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差距的重要原因。因此,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多方面行为主体构成的综合性创新网络系统,企业技术创新应成为主体,同时这个系统还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否则知识和信息的交换将难以完成。此外还应发挥政府对知识网络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为创新在各类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提高提供良好的条件。二是大力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抓好科技人员的培育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3.需要改变落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注意非正式制度规则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正式制度规则的范围十分广泛,它主要包括一个社会的道德、文化、风俗习惯等。它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观察,“一个是以道德伦理为主体的社会精神对人们价值取向的影响;另一个是以习俗、习惯、知识等形式累积下来的非正规规则对人们经济行为的约束”。[6](P291)此外,非正式制度规则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积淀起来的。同正规制度相比,它的变化更为缓慢,对微观经济主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则更为持久与深远。因此,在赶超过程中,必须改变落后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做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4.需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培育战略产业。信息化使后发者可以充分利用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使其在高起点改造传统产业成为可能,使资金、技术对外扩散速度加快。所以,后发者要实现赶超,必须抓住这一机遇,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助于培育战略产业。战略产业对一国或地区经济的未来长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起根本性、决定性作用。在时间维度中战略产业有现时潜力性、未来优越性等特点。历史已经证明,培育战略产业是后进国家或地区追赶先进国家或地区的有效途径。北欧各国是技术相对落后的发达国家,但它们通过培育以电信为主的战略产业,现在一举成为电信产业先进国,出现了爱立信、诺基亚等世界知名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此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从硬环境看,必须能够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一些相应的配套资金。从软环境看,主要是要有比较优惠的政策和高效的政府服务,良好的社会治安等。

在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时,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地区、部门、行业的特点,不能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否则,即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是暂时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非洲某些国家的跨越式发展,大量举债,寅吃卯粮,在70年代曾实现过跨越式发展,但因为缺乏相应的配套发展条件,结果到了80年代还本付息时,便产生了债务危机,导致经济大衰退,形成“负跨越”。

不切实际地进行跨越式发展,必然导致资源极度紧张,经济结构扭曲,经济效益低下,经济秩序混乱,损失巨大。就我国而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要集中有限的财力,实施重点突破,以局部跨越来带动全面跨越,避免在投资过程中出现“撒胡椒面”的现象。同时,要注意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趋同问题。

标签:;  ;  ;  ;  ;  ;  ;  ;  ;  

论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_后发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