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地理研究的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趋势论文,地理论文,城市论文,文化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08-03-06
中图分类号:K9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398(2008)02-0006-05
1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化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政治及社会问题,它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即经济的全球化正在促生着文化的全球化。而这种文化全球化则是与时间—空间观念上的巨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4]。基于这种认识,传统的社会关系已经被从相互作用的地域性关联中“提取出来”。无论是安东尼·吉登斯的“时空分延”,还是大卫·哈维的“时空浓缩”概念都逐渐在世界“新生地”重演[5]。因此,“全球化”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现状的范式,正在成为替代“现代化”的一种新兴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现象。正如亨利·列斐伏尔一再强调的“空间性与社会性、历史性的思考应该同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在理论视角”[6]。作为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复合体的城市,则应该成为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7,8]。特别是在“转型城市”的“拆迁”、“改造”、“更新”和“世界化”[9-11]的过程中,新的城市标志性建筑、流行公共空间、门控社区(Gate Community)以及异国文化元素(欧美风情、韩流、日本动漫等)不断涌现,城市内部的种种隔离性社会文化空间正在形成[12,13]。原本主要依托自然环境基底要素形成的城市文化生态正在面临新的时代挑战。城市的传统文化被挤缩至狭窄的空间内。大众流行文化、异域强势文化、新兴消费时尚文化及其空间日渐形成,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主流[14],从而加剧了城市社会阶层的分异和极化[15],也使城市本土文化的保护和整合中的发展、外来文化的融合和本土化等成为新的研究话题。可以说,在全球“文化和空间转向”的影响下,对城市社会文化的关注渐渐成为城市研究及文化地理研究中的热点[16,17]。
2 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研究
20世纪中后期,在“文化转向(Culture Turn)”和现代性研究的“空间转向(Space Turn)”带动下,西方有关城市文化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18]。但传统的视角往往多关注地方政治、历史变迁[19,20]、工业化影响[21,22]、殖民主义影响以及宗教、种族社区影响等[23,24]。早在1960年代,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就意识到国际化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的功能方式及其影响,而彼得·霍尔的《世界城市》则从全球视角透视了国际都市发展的前景,为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2004年,联合国出版了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ities 2004/2005:Globalization and urban culture,该报告描绘了现代城市文化的现状和趋势,高度赞扬了多元主义作为一种推崇的都市现象,它增强了城市自身的机能,为每个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色彩,并强调应当加快建设多元文化并存这一过程[25]。
2.1全球化影响下城市文化的演化
伴随着区域经济版图的改变,文化力和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亦成为城市发展竞争力比拼的核心所在。且在城市化、全球化、世界移民涌入等影响下,城市成为全球化冲突中矛盾最集中、最尖锐的地方。文化成为导致社会差异与城市冲突加剧的一个主要原因。“文化多元主义”正在兴起[26]。伴随着城市多元文化的形成,暴力、仇恨、族群冲突、犯罪、经济衰退等成为城市发展急需解决的严重社会问题[27,28]。而中国国内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中村、农民工、社会公平、就业不充分、城市贫穷、诚信危机、犯罪等城市社会问题亦与此一脉相承。因此,在城市传统文化退缩和城市新文化崛起的转型过程中,如何重构和再塑城市文化将成为中国众多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但是,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文化应该是动态的、渐进的、兼容并序的文化,而非全面抛弃传统、一味迎合国际化的文化。
文化的、地理的、区域间的流动,总是包括了阐释、翻译、变异、适应和“本土化”等过程[29-30]。因此,外来文化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本土化”的现象[32](如在加勒比海,可乐跟郎姆酒混合配制成了古巴利布乐;在玻利维亚,可乐跟普通白酒勾兑,制造出了庞奇黑酒[33])。外来文化还能促生本土文化的复兴,如西方快餐连锁店进入印度和日本后,促进了当地传统食品快餐分店的建立[34]。中式快餐“真功夫”在国内的快速扩张和经营模式的(西式)拷贝也显现出同样的话题。总体来说,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地方”的内涵变得复杂起来,地方不再是人们认同感明确的简单支撑物了[35]。而全球化在重塑城市功能的同时,也使城市功能得到极大地提升[29]。新的政治和社会形态、新的价值观、信仰和社会文化认同已经在中国出现。而这些变化的出现并不能仅仅用所谓的“社会主义特征”来解释,而必须要将其放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理解[36]。事实上,全球化和消费主义通过大众文化的渗透,使中国城市在城市建筑、公共空间、消费方式、居住空间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中国城市已出现了许多地方特色显著的新城市文化景观[29]。而这些新生的城市文化现象在过往的文化地理研究和城市地理研究中是不被重视的领域。新时期的文化地理,特别是城市文化地理应该要关注这些变化,并对它们进行系统的研究。
2.2国外文化地理学研究对全球化的响应
近年来,已经有大量国外地理学者开始关注全球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研究[36-39]。从城市存在与变化更广阔的外部环境来看待城市是城市研究的全新视角。城市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文化景观,而需要复合地来“阅读”和理解[18]。文化地理学者将研究的触角深及社会文化和政治过程对景观的塑造以及景观自身的象征意义上。如尼亚加拉瀑布代表了美国民族特征的景观形象[40];圣胡安山脉(San Juan Mountains)成为当地居民心中理想的自然风光、居住地的标准、游憩机会和精神延续的象征[41];Burnie Street成为代表当地饮食文化和物质结构变迁的空间隐喻等[42]。另一方面,通过对小说、电影等文学作品的地理学分析来重构都市空间、阐释都市空间也成为城市文化地理研究的新视角,并且这种对文学作品的地理学分析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对空间的描述性研究上,而是逐渐深入到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和阐释。例如,都柏林在James Joyce的早期小说中被描述成破烂、窄小、沉闷的状况,而在今天的作品中则转变为充满活力、具有竞争性的现代大都市形象。这种历程转变奠定了游客、游记作者和当地居民与当代城市的互动过程以及对当代城市的阐释[43]。列斐伏尔将城市空间的重组看成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他除强调空间的资本性外,更看重空间的文化性[44]。莎伦·左金则强调城市的塑造不仅仅取决于人们如何综合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传统的经济因素,更取决于人们如何处理排除与赋予使用权的象征语言[45,46]。总之,当前西方学者不只关注“文化本身”,更关注“文化政治”,对空间、景观的研究充满了阶级政治、性别政治、种族政治和少数民族政治的分析[47,48]。他们确定这些文化是如何“进入到商品、权力、需求等在不同群体和空间之间进行分配的斗争之中”[49]。在方法论上,不仅采用地图、图表、问卷调查等传统的地理学分析方法[50],还大量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用批判、评论和深度访谈相结合来反映“城市内部的声音”[51,52]。而传统的文化地理与政治地理、社会地理等分支的结合和贯通已经成为新时期的典型特征。
2.3全球化背景下国内文化地理研究的进展
国内学者对文化的研究成果虽然颇为丰富,但大多集中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城市地理学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分支,其研究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都取得令人翘楚的成就。但从研究的内容上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经济区位等领域[53-55]是关注的主流。近年来兴起的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也大多侧重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变化的界定和描述[56],以及社会空间因子、居住区或社会区极化与分异[57]和不同阶层居民出行行为[58]等问题的探讨。在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影响下,对城市文化地理事项也从三个层面开始受到关注:一是大城市文化空间的地理分布和结构,包括城市广场[59]、城市少数民族空间[60]、城市广告业集群[61]、城市休闲空间[62]、城市消费空间[63]等;二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经济、城市发展的关系探讨,注意到文化资本[64]、文化力[65]和文化软实力[66]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城市文化在不同主体的空间行为和城市文化载体空间化与复合化,以及城市文化景观的符号化等。总体上来看,当前国内城市文化地理研究正处于发轫之际。加之地区一体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城市文化生态演变、外来文化载体不断涌入、居住空间隔离和极化、消费对象和文化空间复合化、城市文化构件和元素日益复杂化等新课题正不断涌现。可以认为,当前对于文化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城市文化演化与重构的地理学研究还十分缺乏。尽管,顾朝林等已从宏观层面探讨了中国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部分大城市发展出现的新趋势[67],但毋庸置疑的是,经济的全球化势必将影响到文化的全球化,而文化的全球化也必将使快速变化中的中国城市文化产生新的演进和变革。在全球化影响下,我国城市的文化生态、文化空间、文化景观等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文化全球化影响下强势文化的传播和地方文化的生存、调适如何展开?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发展究竟该遵循怎样的轨迹和规律?全球化如何影响中国城市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地方体验?民族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的大潮前立足并发扬?中国城市的发展如何借鉴好国外成功经验,应对好文化全球化的诉求?中国城市政府又如何应对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这些问题都急需进行研究。尤其是,在当前城市文化与全球化的研究中充斥着西方话语,西方学界有关“商品化”、“西化”、“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等概念的研究能否适用于所有的国家和社会?中国地理学者又如何从本土化出发来研究全球化和地方化进程?城市传统文化元素和城市新构件在未来城市文化重构中的作用和影响如何?这些方面的研究也都比较缺乏,需要文化地理学界的深入研究。
3 展望
受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与全球社会经济日益紧密的一体化影响,我国城市社会文化处于剧烈的变革中。这使中国城市社会文化普遍出现重塑与构建趋势,并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或“全球化”特征[68,69]。特别是随着城市社会分化的加剧、公共空间的世界化,以及外来人口(国际移民和农民工等)的聚居化,诸多大城市的社会空间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国际化、复杂化和分割化。如以广州市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广州,使广州日益呈现出“新移民城市”的诸多文化特征。城市文化版图也在广州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四川人聚集区、湖南人聚集区、河南人聚集区、香港人集聚区、回族区及国外黑人区、韩国人区等多地域、多种族、多种文化和多种社会群体马赛克式分布的空间格局,城市内部不同社会群体的分布和行为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差异[70],众多文化新要素在城市社会的出现,影响甚至改变着传统文化地理研究中经典文化源地、文化生态、文化景观等概念的认知,也使城市文化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及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本底文化受到越来越明显的冲击,诸多能够体现城市个性、历史文脉的文化特色正在逐渐被“现代化”和“全球化”所蚕食[71,72]。而且,经过近3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大都市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生活的价值趋向等也正发生着明显的转向和调整[73,74],酒吧、网吧、西餐厅、SPA、高档酒店、主题公园、度假区等渐渐成为城市新生代消费群体经常光顾的场所。
因此,相对于从社会和城市转型角度对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的研究,迫切需要系统分析全球化对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全球化影响下,中国城市出现的新城市文化演进和变革现象,重新评估城市传统文化和文化土壤在未来大城市文化发展和重建过程中的功能,关注文化作用要素从自然向人文转变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城市文化产业勃兴等给城市文化时代演进所带来的可能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发的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与外来文化的有效整合、文化的侵入和排斥等研究话题。而在研究层面,对这一系列新生现象给予响应,也成为新时期文化地理研究的使命和责任。综观中国文化地理近年来的研究,尽管自身已获得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研究领域(如女性地理学的探讨[75]、地理学视角下的文学发展[76]等),但也面临学科领域急需扩充、研究体系需要加强、研究方法有待提高等问题。全方位地总结文化全球化下中国大城市文化发展的趋向和城市文化重塑与构建的内在机制,具有填补国内城市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不足、完善学科理论体系的价值。除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外,也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对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效发挥文化软实力对地区稳定、持续的促进作用[77-79]等都有积极意义。